社論:英國大罷工的啟示

2011/11/30

2011-11-30 22:07 作者:社論

「占領華爾街」的行動雖然在美國遭到嚴酷打壓,歐美各資本主義大國內部因抗議體制不公而擁上街頭的人群卻不斷擴增。繼美國、希臘、西班牙、義大利之後,英國也在11月30日爆發近30年來規模最驚人的大罷工:逾兩百萬公務員加入罷工行列,他們抗議倫敦當局以減少國家赤字為理由,延長勞工退休年齡,降低給付,惡化勞動條件。他們憤怒的理由與紐約、雅典、馬德里等地的民眾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少數金融資本家和不肖政客濫用金權,胡搞經濟,1%寡頭挖出赤字黑洞,惡果卻由99%的老百姓共同承擔。

不過,我們看到英國當局的反應是:卡麥隆政府似乎不為所動,反對黨工黨也未動員參與示威。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工會的力量自柴契爾時代以來,已經大為衰弱,工會組織無力,工人也已缺乏團結鬥爭的想像。此次罷工潮並未擴及私營部門,而英國大部分交通運輸都已私有化,因此,當權者很清楚,光是公務員罷工無以造成全面癱瘓的效果,時間也很難超過1天。傳統工會力量的衰退讓當局老神在在,讓他們敢於和罷工者對賭,抗拒來自工會組織的訴求。

然則,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因為工會組織的衰退,導致個別的、暴動模式的抗爭此起彼落。今年8月在英國星火燎原的騷動事件,大家記憶猶新。當時,英國當局選擇以警力和監獄做為鎮壓工具,即使勉強「平亂」,年輕人憤怒的情緒卻不可能就此平抑。相較之下,夏日的零星暴動對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的衝擊可能還遠甚於冬日的兩百萬人大罷工。

也就是說,未來引領社會變動的力量,可能已不是來自於體制化的工會,而是來自於憤怒青年的集結。何況,在許多西方民主國家,朝野之間的政策差距普變越來越難辨識,社會上的不滿者無法從傳統政黨找到政治認同的對象。以英國為例,自從工黨在布萊爾和布朗當政時採取和柴契爾幾乎難分軒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保守黨和工黨之間政權的「替代」性質幾乎已被抹平,人民無法期待透過選舉,透過政黨輪替推動社會改革。於是,激進的、非體制的力量自然會匯聚,形成對體制化政黨的挑釁。

英國和法國近年來貧困青年的大騷動有增無已,而自從歐債危機爆發以來,集結在雅典、馬德里和羅馬街頭的,基本上也都是以無組織的年輕人為主。同樣的,自從今年9月「占領華爾街」行動點燃以來,擁上美國各大城市街頭的也多是憤怒青年。我們都很清楚,明年,全球經濟將更進一步隳壞,也會有更多的年輕人被逼上街頭,究竟這一股「青春的力量」將如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