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非周末時,於台北永康街請朋友吃晚飯再去喝茶,在尚稱老牌的餐館及咖啡館中,我們都是唯一的一桌。雖說很清靜,但孤獨的令我們有些不安,更難免為台灣經濟憂心。想起最近在好些個場合都曾有人問起「台灣經濟還不錯,是嗎」,談起來發現大家是希望我能以專業意見來平息他們的不安,因為他們從自身經驗都感覺經濟不好,但是主政者卻並不承認,以致令人困惑。同時,很多人以為這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只能無奈的接受。
對全球化會帶來兩極化M型社會的說法,大家必已耳熟能詳。的確在現實中,一旁豪宅在持續熱賣,另一端因失業與負債而自殺者日增。在所得分配光譜兩端的人對經濟好壞的感受必然相反。不過,經濟並不只是分配,無論分配型態如何,我們需要整體經濟的成長,來擴大整塊餅的大小,提升大家的生活水準。我們不應讓M型與否的議題,遮蓋了我們對經濟成長應有的注意。
那到底台灣經濟好不好?這兩三年來,國民生產總額還是維持四%左右的成長率,並且預期今年也可以達到,雖比不上其他小龍,但就一個較為成熟的經濟體而言,無論如何,都不算太差。但這是否就表示台灣經濟不錯?
除了總成長率之外,我們還必須要看其他幾個重要指標。一是國內投資成長率,這會告訴我們對未來的成長能不能有所期待,但這部分令人難以樂觀。這幾年國內投資成長率或者為負值或者為零,今年恐也不易有所改善。
同時,經濟成長的目的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消費水平。不過,近年來國內消費低迷,成長幾乎為零,今年恐怕也不例外。我所目睹的空蕩蕩的老牌餐廳並非特例,大家的平均生活水平幾無提高。汽車銷售量是另一個顯著的消費指標,而它在去年已經下降三成,今年第一季仍繼續下降,預計今年可能又降二三成,降幅之巨令人心驚。
生活水平的另一面是所得,不幸的是,自新世紀以來這幾年,台灣實質薪資每年平均成長○.一%。製造業是台灣競爭力所在,其薪資平均每年還成長○.六%,但發展較弱卻已占國民所得七成的服務業,其薪資更是負成長了。再則,在平均零成長之下,薪資差距又在不斷擴大,因此低所得者的薪資已經在年年下降。
不過台灣薪資的零成長並沒讓台灣企業得到暴利。天下雜誌剛出版了去年一千大企業的統計,其中很顯目的一個現象是這十年來千大企業營收不斷成長,而獲利卻停滯不前。
回頭來看,國民生產總額四%的成長率應該是真實的,但為何在其涵蓋之下,薪資與利潤卻只是如此?這有幾個可能原因。一是央行的超低匯率政策,辛苦支持了外銷量的成長,勉強維持了表面的榮景,也持續壓抑內需。一是在政府大陸政策限制下,反而是人才與資金只出不能進,造成總成長與消費之間的差距。同時,亟需升級的製造業卻仍停在量的成長、而非價值提升的階段。
然而,這些發展絕非必然,尤其是台灣經濟已有良好的基礎。全球化之下各國境遇的差異也很大,絕不是每個國家都必然會像台灣一樣陷入生活水平無法提高、企業微利的處境,要找相反的例子,在台灣周遭就很容易看到。只是台灣又面臨了再一次產業升級的挑戰,但過去這十多年來,在意識形態主導的政治環境下,經濟政策守成已屬不易,就更談不上推動前瞻性經濟願景,帶領整體經濟轉型了。
要有收穫就必須先播種,回頭看過去十多年的政經發展,也就難怪今日台灣經濟陷入如此的困局。若至今主政者連問題本身(經濟不好)都不願正面面對,那就更談不到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