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0

新住民選舉人數雖然所佔比例不高,但有機會成為關鍵少數,中國籍新住民挺馬佔絕大多數,非中國籍則有不少人認為馬英九可能發自內心瞧不起她們這群異國新娘,不聞不問,決定挺身支持蔡英文。
嫁來台灣十多年,今年將第三度行使公民權利的越南籍陳玉草表示,當初嫁到台灣受限法律,原本要花個約十年時間才有辦法歸化台灣國籍,但在民進黨執政時,大舉修法放寬規定,提前拿到台灣國籍,就像台灣人說的「吃果子拜樹頭」,這次當然要支持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當總統。
同是越籍的黎雪容也指出,馬英九總統執政三年多,對新住民這個區塊不夠用心,尤其是非中國籍者,根本感受不到來自中央政府的關愛眼神,反而是女縣長張花冠對她們照顧有加,基於女人才會疼愛女性,她們決定力挺蔡英文。
另位越籍阮氏更強調,馬英九政府過度傾中立場,令人憂心,因為如果台灣被中國統一,中國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可能會挾其優勢軍力欺侮鄰國,而被視為不聽話的越南將首當其衝,為了母國安全,一定要挺台灣。
印尼籍阿丹表示,馬英九有股很明顯的中國人驕傲,可能是因此而看不起她們這些飄洋過海的弱勢異國新娘,才會見不到照顧新住民的政策,只有放寬中國籍配偶的歸化規定,令人難以心服。
回應
蔡英文: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
蔡英文:未來一中是唯一選擇
2000-08-04 工商時報 林則宏/台北報導
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表示:台灣無法逃避「一個中國」問題;從文化、地理來看,「未來的一個中國」是台灣民眾唯一的選擇。
蔡英文表示,「一個中國」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台灣沒有空間與可能性去逃避一個中國的問題,陳水扁所提的「九二精神」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交流對話、擱置爭議」,若中國大陸覺得九二年所發生的事情對雙方關係是重大而有意義的,我們願意朝這個方向來解釋或考慮。她說:「被擱置的爭議總有被解決的一天。如果交流對話是成功的話,外在的客觀環境會改變,一個中國問題的解決就相對變得簡單。」
蔡英文認為,無論統一、台獨或維持現狀,台灣人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她指出:台灣除了少數原住民外,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大陸移民而來,雖然台灣是一個開放性的多元文化,但中國文化仍是核心;另一方面,大陸與台灣地理環境接近,雙方在經濟、社會必然會發生關連,交流是一種客觀形勢的存在,無法以人為的方式切斷;在外國人看,台灣跟中國,都是中國;因此「一個中國」是我們必須面對與處理;「一個中國」可能是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兩岸共同存共榮的一個體系,我們必須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
要入台灣門 先做有錢人
要入台灣門 先做有錢人
2007-9-10 台灣立報記者黃依歆台北報導
「9月9,我們還要等多久?」數百名外籍配偶南北串聯上街頭,要求內政部「廢除財力證明,保障基本人權」。行政院與移民署門外,張貼著政府加入聯合國的海報;但台灣種種歧視人權的不文明作法,恰恰諷刺了台灣被阻絕於國際舞台的窘境,一如國內的外籍配偶。
內政部8月21日在自由時報頭版登廣告,指出:婚姻移民辦理歸化(領得身分證)要求財力證明,舉世皆然。「沒錢沒身分行動聯盟」戳破政府公佈的資料。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表示:在各國公開資料進行細查,發現: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婚姻移民辦理歸化時,無須檢附財力證明;辦理永久居留,也僅需本國公民具結保證。
此外,包括德國、新加坡、日本各國皆無限定財力證明「金額」,僅需提出工作證明或家屬謀生證明。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表示:成為先進國家的外配等同立即擁有「準公民」身分,享有部分社會福利,歸化時僅需透過簡單認知考試。
曾昭媛說:台灣新娘嫁至國外享有基本福利人權,但東南亞與大陸配偶來台卻備受歧視;政府讓人民誤以為外籍配偶嫁來台灣占盡社福便宜,但她們卻活在每年換發居留證的無奈中,距離拿到「身分證」遙遙無期,不受法律保障,遑論是社會福利。
外配家庭多為底層勞動階級,難以提出一年41萬銀行存款、或每月收入達基本工資兩倍等歸化條件;沒有身分證的她們,無法辦手機、至銀行開戶,離婚時無法取得監護權。
一位越籍配偶的台灣配偶表示:自己與妻子每日辛勤工作,賺的不多,粗茶淡飯倒也滿足充實;他們按時繳稅、參加勞健保,不知道哪有拖累社會之虞;而政府種種黑心面談、15分鐘前通知突擊檢查外配家庭的作為,讓他們無所適從。
「沒錢沒身分行動聯盟」呼籲,停止動不動以「非法新娘」、「準備逃跑」等字眼汙名外配。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說:最早來到台灣生活的人,是否有被要求出示財力證明?先到的人有了指揮權利,就擅自主張「活得下去」與「財力證明」相關聯,廖元豪質疑:政府不給工作權、社會福利資源,卻叫外籍配偶出具連本國人都欠缺的財力證明,實在不合理。
同樣是外籍配偶,大陸配偶因為政治因素更受限制。來台3年的袁曉麗曾在外交部工作,負責訪華外賓接待、翻譯,與丈夫在北京相識;因居留政策規定大陸配偶需在團聚2年、依親居留4年後才可工作,她得忍受長期無業,學歷也不被認可,就像烏龜縮在殼裡般與世隔絕。袁曉麗說,她其實已不在意這只證明,只求能早日工作,有能力為其他生活更困苦的姊妹發聲。
政客不要再騙新移民選票
政客不要再騙新移民選票
2011/12/29 蘋果日報 龔尤倩(人民民主陣線立委候選人)
隨著本次選舉進入緊鑼密鼓的最後階段,藍綠兩黨更加奮力廝殺搶奪權力版圖,或者忙著鞠躬哈腰跑攤拜票鋪陳民意,或叫陣對罵互相造勢博取媒體版面。此刻,為了拼搏勝選、爭取票源,「新移民首投族」頓時成了大選中各黨積極爭取的對象。
現在,三黨總統候選人為了搶選票都自稱自己是「客家人」,到了原住民部落,就忙著穿上傳統服飾演原住民。我們可以大膽預估,下屆總統候選人,他們都會稱自己是「新移民」。老實說,這樣講也沒錯,因為在台灣這塊島嶼上,只有先來後到的區別,大家都是移民。重點是,政治人物平時沒體悟,選舉期間,各黨總統候選人玩起認親遊戲,都是在騙選票。
45萬名大陸配偶與東南亞籍配偶作為台灣總人口數2%的少數人,取得身分證有投票權者已有19萬人。若這些人口集中選票,選出一位立法委員將不是問題!可惜的是,沒有新移民保障名額,選制將這些新移民劃分在不同區域,削減了力量。跟很多弱勢團體一樣,只有選舉的時候他們才會成為關注的焦點。
不論是蔡英文推出「台灣謝謝您!」的競選廣告,或者是馬英九一再倡言的「尊重多元文化」,兩位都不願具體回應這些大陸與外籍姊妹們在具體生活中所遭遇的具體歧視。針對喪偶、離婚的新移民婦女,國籍取得更形困難的《國籍法》第四條修法,兩黨黨團更是漠視,明白跟移民團體表示非「優先法案」,無法推動。簡單的修法,卻成為這些姊妹遙遙無期的等待,怎麼還說得出他們關心新移民?再者,針對移民團體長期倡議的「廢除特定20國的歧視性境外面談」、「大陸配偶與外籍配偶取得身分證時間一致化」、「大赦黑戶配偶」、「新移民無需先放棄國籍才可歸化」等措施,藍綠兩黨連一項具體回應都沒有。
馬英九、蔡英文都提出讓孩子接受「母語教學」──說媽媽的話,但是卻不願承諾將東南亞語言與客家話、閩南話等同列入「鄉土語言」之列以讓移民與台灣之子女能夠自在學習,根本就是口惠不實的口號。
2009年勞動節,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針對外籍姊妹們的勞動困境調查,發現新移民姊妹早已成為台灣「新底層勞動者」──沒有勞健保、長工時低工資,已成為普遍的勞動現象。蔡英文提出的「職業訓練與就業謀合」,但是也只有口號一句,顯然根本沒有抓到目前新移民勞動大軍的勞動困境。
我們厭煩於每到選舉才搬出的對弱勢族群的季節性關懷,我們更不齒這些政客騙票的行徑。我們呼籲首投族的新移民要擦亮眼,勿隨波隨勢,要慎重選出懂得新移民議題的政治人物!
東南亞裔台灣新住民第二代何景榮:民進黨喜歡的是沒有聲音
東南亞裔台灣新住民第二代何景榮:民進黨喜歡的是沒有聲音、可以拿來當樣板的新住民或原住民。就算有為禍人間的酒駕前科,只要聽話,照樣能升官!像我這麼多意見、比呂秀蓮還吵的新住民,民進黨當然不喜歡!
----------
蔡英文開國安會議 學者爆內幕「好無聊快睡著了」:一開口全場愣住
2022-12-22 中時新聞網 祝潤霖
淡江大學助理教授何景榮是東南亞裔台灣新住民第二代,他22日在臉書分享過去以新住民身分到總統府會見總統蔡英文的情況。何景榮提到,當時蔡英文姍姍來遲,坐下後的第一句話竟然說:「唉!剛才開國安會議,我都快睡著了...他們講話好無聊!」何景榮強調,後來他才知道,民進黨喜歡的是沒有聲音、可以拿來當樣板的新住民或原住民。像他這麼多意見、比前副總統呂秀蓮還吵的新住民,民進黨當然不喜歡。
「2017年12月8日上午,我又被叫進總統府。」何景榮吐嘈,美其名是總統要關懷新住民、諮詢新南向政策;實際上就是進府內吃吃喝喝、拍拍照,營造民進黨政府關心新住民、推動新南向的假象而已。「後來我才知道:民進黨喜歡的是沒有聲音、可以拿來當樣板的新住民或原住民。」就算有為禍人間的酒駕前科,只要聽話,照樣能升官!像我這麼多意見、比呂秀蓮還吵的新住民,民進黨當然不喜歡!
何景榮回憶,他們等了很久,蔡英文總統才姍姍來遲...她坐下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唉!剛才開國安會議,我都快睡著了...他們講話好無聊!」大家聽到,都愣住了!「堂堂一國之君,怎麼會在公開場合,這樣批評黨政高層呢?」他心裡這樣想的同時,也望向左前方的鶴鳴(林鶴明);他平時像彌勒佛一樣的肥厚笑臉,此時卻露出木然的鐵青之色...「以後不能再讓她說實話!讀稿機一定要隨侍在側,逼她照稿唸!」何景榮,猜他當時心裡是這樣想的。
何景榮還提到,小英總統對他說:「每次開會開到快睡著,我就好想喝一杯你們印尼的咖啡喔...」(咦?不是愛台灣?怎麼不說「愛喝古坑咖啡」?幹嘛偷蹭我的祖國?)接著她又說:「你們印尼有一道菜,叫Asam,我以前唸博士班的馬來西亞同學請我吃過。不知道今天有沒有這道菜?」他心想:「報告總統:Asam這個印尼字的意思,就只是『酸』而已,並不是菜名。」當時他想的是:蔡總統是一位連Thailand的國名都會拼錯的博士,傻得可愛,難怪會被這位馬來同學騙!
接下來,在大家等待食物烹飪的過程裡,何景榮的老毛病又犯了,開始跟蔡總統論述新南向政策實踐成功的方法,包括善用當地留台校友會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並把握東南亞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崛起的機會...只見蔡總統不發一語、默默點頭,「嗯...嗯...」,然後眼角餘光不斷飄到鶴鳴那邊...何當時心想,總統氣度真大,不但讓他暢所欲言,還一直想聽其他幕僚的意見...(後來我才覺得,1.5博好像根本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一直偷瞄幕僚,可能是想說:「護駕!護駕!我的讀稿機呢?」)全文酸度爆表。
法務部查緝介選 鎖定新住民
法務部查緝介選 鎖定新住民
2024-01-04 聯合報 程平、王聖藜
二○二四大選投票在即,法務部上周在行政院會報告須加強查緝的五大境外勢力新興介選模式時,竟將新住民列為首位,直指境外勢力會藉由在台新住民發展組織從事介選犯罪。多位與會官員表達不認同。據指出,與會的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當場提醒,這種標籤新住民的做法有待商榷。台南市長黃偉哲也認為不宜。
法務部日前舉辦選舉查察座談會。檢察總長邢泰釗提醒「黑、紅、金」挑戰,「紅」即境外勢力介選。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副大隊長徐靜儒指出,針對重點對象布雷,關注新住民及其團體於選舉期間是否有參加餐會、赴陸接受招待等情形。
行政院長陳建仁上周四行政院會聽取「境外勢力介選態樣及因應策略」報告。法務部檢察司表示,加強查察五大新興介選模式,包括:「新住民」藉由在台新住民發展組織從事介選犯罪,「赴陸旅遊」透過親陸民代招攬組團赴陸旅遊,「不實民調」資助資金指示製作不實民調,「不實訊息」透過赴陸訪團返國傳遞不實訊息,「深偽技術」傳遞深偽假訊息。
陳建仁裁示,為阻絕境外勢力介選的干擾,務必全力配合全線清查境外勢力介選人員,並全力偵辦境外勢力介選案件,秉持速查嚴辦原則,持續向上溯源追查共犯,阻斷境外勢力在台網絡,徹底清查並刨除境外勢力在台根基,守護我國自由民主法治的環境與文化。
不過,對於新住民被貼上標籤,在場官員認為不妥。蘇俊賓提醒,不法交流或特定動機交流要嚴查,但建議不要把新住民當作一個標題,絕大多數新住民不會做這樣的事;不應把新住民貼上標籤,新住民旅遊、交流應避免汙名化。黃偉哲也呼應,指法務部報告單獨把新住民列出來,的確有觀感問題,建議調整。
當天也與會的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表示,這是標籤化新住民,又是法務部的報告,會讓新住民感到害怕,非常不妥;新住民並非全來自大陸,難道其他國家也來介選嗎?新北市副市長朱惕之也說,確實有與會人士認為,把新住民標籤化是非常不妥的。
法務部在院會後修正簡報內容,將「新住民」標題改為「在地協力」,並將「藉由在台新住民發展組織從事介選犯罪」修正為「藉由在台特定團體發展組織從事介選犯罪」。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批評,民進黨要選票時就說台灣是共融多元的社會,要政治追殺時就不惜把新住民當祭品,是不折不扣的歧視,非常惡劣;不支持民進黨,就被抹成「中國介選」,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更是不合理。
對此,法務部表示,報告僅在呈現新興境外勢力介選犯罪諸多態樣,其中報告查獲境外勢力透過特定新住民在台介選情事,所以列為新興態樣,並非指涉全部新住民皆為境外勢力介選成員,只是在提醒國人提高警覺;如有違法,任何身分均一視同仁,依法嚴辦。
也是新住民家庭的蘇俊賓表示,法務部長蔡清祥事後願意調整簡報內容呈現方式,這點還是肯定;但新住民動輒被標籤化汙名化,這部分執政黨有相當的責任。
2025-03-01 誠實豆沙包
2025-03-01 誠實豆沙包
民進黨執政時間不算短,但綠的為什麼到現在還在苦苦對抗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綠的只不過是在跟藍的比賤。
民進黨並沒有創造出一個明顯跟國民黨有區別的、厭惡貪污腐敗、真正重視公平正義的社會。
政治冷感,就是因為台灣被垃圾不分藍綠掌控,如此令人絕望,卻還要被政治狂熱白痴指責不關心台灣,呵。
2025-02-28 誠實豆沙包
2025-02-28 誠實豆沙包
為什麼稱讚中國叫「舔中」,稱讚台灣就不叫「舔台」?
台灣人不接受的「統一」,是指人格和待人處世的標準嗎?呵。
2025-02-22 誠實豆沙包
2025-02-22 誠實豆沙包
誠實地指出日本的缺點,會被日本人道歉。
誠實地指出中國的缺點,會被中國人圍剿。
誠實地指出台灣的缺點,會被台灣人圍剿。
不枉我苦心證明中國台灣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呵。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陰魂不散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陰魂不散
2025-02-10 奔騰思潮 本田善彥/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
文化部長李遠在預算被刪減後,一度引述在日籍側翼言中之「破蛋說」,還哽咽說臺灣文化主體性的「胚胎」在此關鍵時期被「下毒手」云云。看了這一段,我有點驚訝:難道少了些官方預算,所謂「臺灣文化」的主體性無法撐住?「文化」底子那麼薄弱,可見得:那些叫做「文化」什麼的内容,八九不離十不接地氣,只是為配合政治宣傳的目的而搞出來的「人造肉」般之內容。少了這種沒有實際文化生命力的內容,對實際社會其實沒有任何影響。
三十幾年前,本人任職於中廣海外部時,新聞局的國際廣播相關預算每年被砍得一大糊塗。不管如何,國際廣播的例行業務不能夠中斷,記得透過單位內部的調配,還勉強地熬過來了。當年民進黨說什麼話,大家都看在眼裡。
國家的公關絕對不等於執政黨的政治宣傳。可是傳統的中國黨國體制下,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黨的價值凌駕一切,黨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且全面控制國家機器。黨國即以黨治國,國庫同黨庫被視為理所當然。曾擔任過國民黨黨營事業高幹的無黨籍部長李遠,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說出「我們民進黨」,其心態昭然若揭:毫無意外的,沒錯,民進黨當局竟是黨國體制的劣質複製品一個。以公平起見,或許不應該全怪民進黨不長進無能。早年民進黨雖有著靠群眾運動起家的背景,但畢竟它是臺人的政黨,而且它唯一熟悉的是國府式黨國思維,它已將黨國文化深刻內在化。國府和臺灣本土勢力,因兩者皆是中國史上的弱勢群體,其失敗主義思維涵養自我憐憫心態,同時具備超級投機的生存本能,其實本質上兩者的雷同性極高。過去兩年,蔡政權完全執政下的臺灣所看到的,可謂群眾政治和黨國體系混合的政治實驗。也許本有機會看到草根活力和黨國秩序有效結合,但可惜:至今看到的只有黨國文化的僵硬參雜群眾運動的魯莽和低級(低級和草根是兩碼事),呈現出來的幾乎是蔣家黨國文化的劣質複製品。
確實,民進黨當局、特別是前國民黨文官體系出身的蔡英文執政後,透過官方單位分配資源的方式,拉攏文化傳媒界,包括捏造虛假的歷史解釋的手法在內,試圖全面掌握歷史詮釋權。例如,先前公視拍攝的《聽海湧》,它是假藉敘述日本戰敗後的臺籍日本兵戰犯的故事,催化臺人的自憐情緒,凝聚基於受害者意識的「臺灣認同」來對抗虛擬的「可惡中國」(可惜,其藝術性和文化涵養遠不如閩南傳統的哭調)。電影也好,連續劇也好,這種服務「1624『世界島』迷幻」奇葩史觀的內容,感覺這幾年拍得不少。不少文化界人士,為了拿到官方賜給他們的經費或好處,想盡辦法迎合當局的價值,忖度揣摩執政者的偏好;如此做出來的作品,與大陸的央視或朝鮮中央電視臺所播出的內容,其本質和脈絡上沒有很大的差別。這些為了爭取好處而主動迎合民進黨自憐史觀的臺灣文人,沒什麼資格嘲笑平壤的李春姬了。換言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話語精神是:不管姓資的還是姓社的,看似對所有掌權者來講,還蠻實用的。
那麼,這些被當局灌輸的價值會走上什麽樣的結局呢?日本作家鈴木明,四十幾年前出過《愛國》一書,裡頭提到鈴木訪臺時與當地嚮導之間的對話。鈴木問當年五十歲左右、日語流利的男性導遊(似臺灣本省人),說:在臺灣,什麼樣的人在聽披頭四樂團的音樂?男導遊笑道:「那些只有學生等小鬼聽的。那些小鬼其實什麽都不懂,因為頭腦單純,學校教什麼「愛國」,就深信為了國家赴大陸作戰。我年輕時(日據時代),學校老師鼓吹我們忠君愛國,跟那個一樣。」男導遊不忘補一句話:「我們在大東亞戰爭時已上過一次日本的當,說什麼「為了國家」;我們再也不會上這個當,大家已都知道這不過是個騙局。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麽,我完全搞不懂。反攻大陸、披頭四、愛國?真奇怪啊!我完全搞不懂,這些小鬼大了以後會變如何?」
當年被譏諷為「頭腦單純」的那些小孩們大了以後,也許還在繼續聽披頭四的歌,但一個都沒去上過反攻大陸的戰線,當年的愛國情操老早消失了。同理,現在當局花大一筆錢灌輸的價值,若沒帶真實的生命,也不產生實際利益的時候,有一天遲早會被丟進水溝裡。
美援暗渡陳倉 資助綠營反中
美援暗渡陳倉 資助綠營反中
2025/2/17-2/23 亞洲週刊2025年07期 筆鋒
維基解密(Wikileaks)二月八日發文:美國開發總署(USAID)透過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推動媒體影響計劃,總金額高達四點七二億美元。而華爾街金融大鱷索羅斯設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就是美國開發總署的白手套之一。在二零一六至二零二三年,也曾支助台灣的廢死團體及相關綠營的外圍側翼,主要針對台灣內部「疑美論」及「親中論」的打擊,並推動顏色革命。
台灣的綠營政團或側翼,從二零一六年蔡英文執政後,「抗中保台」是主軸,抗中與美國的立場原則完全綁在一起,「疑美論」就是「親中賣台」的路線。所謂美國路線,綠營的最重要前提是,台灣行動必須基於一個事實:在沒有美國支持的狀況下,台灣無法有效威懾或防禦中國大陸;這是綠營論述的基本假設,因此「疑美」就等同於放棄抗中、或是「投降主義」。
在這個前提下,台灣從蔡英文執政以後,民進黨就全力鼓吹親美路線。而綠營及側翼的反藍、反中路線成為民進黨執政的重要力量,無論是「青鳥行動」、「大罷免」等街頭作為,完全超出當年民進黨在黨外時期或在野時期的自發性,反而成為大批政客、網紅、小綠團體獲得資金、政治平台、資源的重要來源;其中部分來自民進黨執政以後以國家預算挹注外,竟然還有部分是來自美國援外總署的革命輸出資金。美方對台灣政治次團的「遠端養殖」幾已深入各個政治層面。
黑熊學院是綠營在賴清德上任後最倚重的側翼次團,不但用內政部與國防部的相關預算餵養。黑熊學院還大肆對外以慈善募款為名,讓各種資金以「軟錢」的名目進入該學院。而其前院長、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更是以「抗中」作為唯一訴求的政壇奇葩,二月五日他更在粉專發文表示,美國利益優先,台灣要適時跟上,台灣不會、也不可能再逆向而行。
赤裸裸服膺美國至上的路線,對綠營而言已成為國政的主路線,而美國援外總署長達八年的支助顯然有高度成效。若以此回首審視,馬英九任內的「太陽花行動」在人力、物力的動員上是一個分水嶺,街頭運動資金豐沛、毫無困窘,而當初的反服貿就是「抗中保台」的第一仗;事後,太陽花領袖林飛帆能成為民進黨對美的重要窗口,也就不意外了。
兩岸關係找不到出路 綠營孤立無援陷焦慮
兩岸關係找不到出路 綠營孤立無援陷焦慮
2025/2/17-2/23 亞洲週刊2025年07期 童清峰
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風格強硬,關稅大棒頻頻落下,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接連出手皆遭反制,如今更將矛頭指向台灣。他點名台灣壟斷全球百分之九十八的高端晶片(芯片)市場,揚言對半導體業祭出最高百分之一百關稅,迫使產業回流美國。此舉恐重創台灣半導體業,進而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引發市場劇烈震盪。
相較於美國前總統拜登,特朗普對台灣的支持度大幅下降,甚至曾形容台灣只是「桌子(指中國)上的筆尖」,意指台灣在中國問題上微不足道。拜登任內四度公開承諾,一旦北京對台動武,美國將出手相挺;反觀特朗普,卻對此避而不談。讓民進黨憂心忡忡,擔憂美國對台承諾生變,台海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近日,總統賴清德頻頻拋出「和平」訊號,在台商春節活動中強調兩岸應「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並稱雙方的共同目標是促進人民福祉。同時,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也強調,交流與對話是兩岸人民福祉的關鍵,海基會將持續努力恢復溝通,為兩岸關係尋找突破口。
這一系列言論引起外界關注,尤其是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的觀察,指出賴清德的語調明顯與過去有所不同。蘇起更爆料,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前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妻子戴美玉的鑽石婚宴上,吳豐山曾私下將他拉到一旁,低聲請教當前局勢該如何應對。吳豐山坦言對兩岸緊張局勢感到憂心,並詢問蘇起是否有破解之道,顯示綠營內部對局勢的隱憂與焦慮。
蘇起回應道:「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他強調,過去或許還有轉圜餘地,不一定非得堅守「九二共識」,但至少需要一個替代方案來建立互信,而不是陷入名詞與體制之爭。他認為,關鍵在於與北京建立對話管道,建立互信,而非相互指責、加深對立。然而,如今局勢已陷入僵局,任何解決方案恐怕都為時已晚。
蘇起進一步指出,吳豐山私下請教,正透露出台灣執政高層對當前局勢的恐懼與焦慮。而陸委會近日連續三度封殺台北燈節上海賞燈團來台,正是這種心態的具體表現,顯示當局在對大陸政策上愈發謹慎甚至退縮。
此外,資深兩岸學者趙春山也向蘇起坦言,綠營內部確實瀰漫著恐懼情緒。趙春山曾擔任前總統李登輝、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智囊,長年往返大陸,並在去年三月以顧問身份隨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中,與中國大陸學界關係深厚。
值得注意的是,趙春山目前擔任親綠的亞太基金會首席顧問,顯示綠營對他的高度倚重。如今,他私下透露綠營已陷入恐懼,無疑耐人尋味;也進一步印證了,當前局勢的緊繃,甚至可能遠超外界想像。
蘇起認為,綠營的恐懼並非無來由,因為他們對兩岸關係已無明確應對之道,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一方面,他們不得不繼續推動既定的抗中、恐中政策,以維持政治基調;另一方面,又對局勢的未來發展憂心不已,擔憂情勢失控。
蘇起推測,民進黨當前的策略可能是先穩定內部,確保政權運作無虞,然後再尋求美國的協助來應對中國大陸。這種做法正反映了他們在面對兩岸關係時的基本心態——既無法轉向對話,也無法完全對抗,只能在夾縫中尋求支撐點。
「民進黨現在最慘的,就是它完全落單了。」蘇起一語道破關鍵。過去,日本、韓國、歐洲、加拿大、澳洲等國還會時不時聲援台灣;但如今局勢逆轉,隨著特朗普強勢回歸,美國的「小老弟」們恐怕不會在台海有事時出手相助。
「現在連美國自己都不一定會幫台灣,更何況這些『小老弟』。」蘇起直指,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這讓綠營當局焦慮不安,卻又無計可施,只能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小心翼翼,尋找自保之道。
賴清德無法打破台灣在國際上的孤立,轉而將重心放在內部政治,積極鞏固權力,同時轉移外交困境的焦點。他透過打壓在野黨,發動大規模罷免運動,企圖削弱對手勢力;同時強化基本盤,塑造個人強人形象,為連任鋪路。
在這種局勢下,賴政府更倚賴民粹手段,以內部鬥爭推動政治目標,轉移焦點,試圖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中穩住政權。然而,這種做法恐將加劇台灣內部對立,讓社會撕裂更加嚴重。
蘇起認為,賴清德的策略是透過與在野黨的對抗來穩固內部支持,將政治焦點鎖定國內,以此延緩外部困境對執政的衝擊。他的手法可稱為「用鬥來拖」,透過不斷的政治對抗來爭取時間,期待外部局勢變化,或等待更有利的國際契機。
蘇起說,前總統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屬於「暗獨」,在台獨議題上謹慎拿捏,避免明言挑釁;而賴清德則屬於「明獨」,更直接強調台灣自主性,這種立場雖能鞏固內部支持,卻也讓台灣在國際外交上面臨更大挑戰。
蘇起進一步指出,賴清德缺乏國際經驗和外交歷練,尤其在處理與日本等重要盟友的關係時顯得不夠成熟,難以有效維繫或拓展國際支持。這種局勢,使台灣在特朗普回歸、國際政局動盪的情況下,外交處境更加艱難。
例如,賴清德在二零二二年訪日出席前首相安倍晉三葬禮時,未經日本代表處安排,而是自行前往;此舉被視為缺乏外交細膩度與禮節,甚至引發日方不滿。這種突兀的外交行為暴露了他在國際事務上的經驗不足,讓外界質疑其外交判斷力。
不僅如此,趙春山與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等人也持類似看法,認為:賴清德在外交上欠缺細緻與手腕,過於強調個人政治立場,可能無法有效經營國際關係。這種做法恐損害台灣與其他國家的互信,尤其對台日關係帶來潛在風險,進一步削弱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立足點。
在台灣國際情勢日益嚴峻之際,許多人將台積電視為「護國神山」,認為這家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是台灣的無形保障。但蘇起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積電的生產基地雖位於台灣,但其百分之七十六的股權由外國投資者持有,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而董事會成員中有七人是外國人;這使得台積電在戰略層面更多地服務於美國利益,而非純粹屬於台灣。台積電預計台灣時間二月十二日在美國召開董事會,這是台積電創立三十七年來首度在美國召開董事會。
「基本上,我認為台積電已經變成『美積電』,這點不容質疑。」蘇起直言,台積電雖然仍以台灣為生產重心,但其決策與發展方向已越來越向美國傾斜。未來在美中角力下,台灣能否真正掌握台積電的戰略自主性,恐怕是個極大的問號。
這位知名學者形容,台積電既是矛也是盾,猶如雙刃劍。作為台灣經濟支柱與美國科技競爭的關鍵資產,它讓美國更關注台灣安全,可能加強軍事與經濟支持。另一方面,台積電的全球影響力與對美依賴,也可能讓中國大陸更堅定掌控台灣的決心,視其為奪取全球科技主導權的關鍵。
相比政治,蘇起更關注中國大陸的軍事發展,他在談話節目《少康戰情室》中稱:去年十一月,美國五角大廈和國會分別發布了兩份報告,詳述中國大陸軍事領域的最新進展。他特別提到,其中一個最值得關注的項目是中國大陸的激光武器技術,也就是所謂的「鐳射槍」。這種武器利用強大電力將光線集中發射,速度極快,因為它以光速運行,遠超音速。理論上,激光可用來摧毀來襲的飛彈,因為其速度快於飛彈和飛機。
蘇起強調,美國關注大陸激光技術,重點不在飛彈,而是其對衛星的威脅。激光可干擾或癱瘓衛星信號,影響導航與通信,對現代軍事至關重要。若衛星失效,無人機、飛機、飛彈將遭受致命打擊。而大陸已掌握此技術,為對抗依賴衛星的軍事力量提供新優勢。
蘇起提到,中國大陸在糧食和能源儲備方面已做好充分準備,儲備了足夠的米、麥、油等基本糧食和石油,能支撐一至兩年的需求,與台灣僅有一至兩週的存量形成鮮明對比。唯一仍需進口的主要物資是大豆,這使中國大陸在應對突發情況時擁有相對優勢。
報告指出,儘管目前中國大陸尚未顯示出明顯軍事行動,但一旦決定攻擊,對台灣的預警時間將極為有限。中國大陸已將軍事物資和兵力準備就緒,無需長時間動員或額外準備。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可能在軍事演習中突然轉為實戰,因為已具備隨時發動戰爭所需的一切,這使台灣的防衛形勢更加緊張和不確定。蘇起認為,台灣恐無足夠時間應對突襲,解放軍若發動攻擊,將使台灣陷入戰略劣勢,安全困境加劇。
寡頭政治與宏觀腐敗
寡頭政治與宏觀腐敗
2025-02-07 奔騰思潮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美國正在形成擁有極端財富、權力和影響力的寡頭政治(oligarchy)。這實際上威脅着美國民主、基本權利和自由,以及每個人取得成功的公平機會。」「大量虛假信息和誤導性信息正在壓垮美國民眾,這助長了權力的濫用。而技術的集中、科技工業複合體的崛起,可能也將為美國帶來危險。」
前段敘述看起來像是「疑美論」的說詞,其實是美國前總統拜登的臨別箴言。拜登在離任前的最後公開演說裡,指桑罵槐說了大實話,但其實也只說了一半的實話。例如他提了科技工業複合體,卻未提軍事工業複合體。
拜登在演說中不點名地指責川普、馬斯克等的政商聯盟,他卻忘了:他的副總統賀錦麗未能在總統大選中取勝,反映了美國人寧可給官司纏身的川普一次機會,也不相信民主黨的路線能讓日子更好過。拜登大權在握四年,寡頭政治與假消息氾濫是第一天開始嗎?他從政這麼多年,難道沒有看出美國中產階級逐漸凋零?透過政治獻金與國會遊說,寡頭巨型企業在美國政治決策過程中的影響日益壯大。一邊天堂,一邊地獄。大企業利潤集中與底層百姓的生存日益困難,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民主黨執政期間,DEI(多元、平等、共融)的政治正確氾濫。其中,平等卻專指性別、性取向等小眾議題的平等,而非階級、機會與財富的平等。以致於愈來愈少的美國人能夠過得比上一代的父母好,甚至都不如上兩代的祖父母。以通膨調整的聯邦最低時薪,早在1968年就見頂(America's Federal Minimum Wage Since 1947, Adjusted For Inflation),與今日之差甚至高達近一倍!
美式資本主義愈來愈走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兩極分化。壟斷式資本集團對政治有愈來愈高度的影響力,使得投票選舉愈來愈像是代理人選拔,不管誰當選都是有益資本的財富集中,但無益於人民生存空間改善。這種制度被美國一些智庫學者稱為「宏觀腐敗」(Thinkers Forum),比起發展中國家的「微觀腐敗」危害更甚。例如,壟斷資本集團影響美國醫療、軍工、食品等政策,使得大量財富集中在少數寡頭,大量國家財政在醫療支出,美國如今的人均壽命卻低於中國。
川普上任前,由於美國法律要求TikTok「不賣即禁」,因而出現大量「TikTok難民」湧向小紅書APP,中美兩國網友出現日常生活消費大對帳,也終於讓大量美國人醒悟:他們被大學貸款、醫療帳單、通貨膨脹等生存壓力毒打,只能通過賣血、打多份工等勉強不淪為癮君子與無家可歸者的難堪處境。這讓小紅書APP裡的普通網友大感不解。一般中國人大多以為,普通美國人住大房子、兩輛車、兩隻狗,生活愜意。原來真相是:「高度內卷」的中國普通人享受價廉物美、琳瑯滿目的生活狀態,過得不比一般美國人遜色。
拜登想究責川普,殊不知美國的寡頭政治在其任內有增無減,例如:一、財富集中與政治影響力的壟斷。根據《福布斯》數據,美國最富有的1%人口掌握全國40%的財富,而頂尖0.1%富豪(約16萬人)的政治獻金占聯邦選舉資金的30%以上(OpenSecrets)。富豪在政策傾斜下實質稅率愈來愈低,如《減稅與就業法案》大幅降低企業稅率與遺產稅,直接惠及富裕階層,加劇貧富差距。二、遊說集團的體制化權力。華盛頓登記在冊的遊說者超過1.2萬人,年均遊說支出逾40億美元。企業通過「政治行動委員會」(PACs)和「黑錢組織」(Dark Money Groups)繞開捐款限制。而旋轉門愈來愈為金權政治鋪路,如2018年研究顯示,57%的國會議員離職後進入遊說行業,利用人脈為企業謀利(如前參議員多德Christopher Dodd推動放鬆金融監管後加入華爾街)。三、媒體與輿論的寡頭化。如今美國六大媒體集團控制90%以上的主流媒體渠道,而科技巨頭(如臉書、谷歌、推特X)通過算法操控資訊推送,影響選舉議程及結果。
美國的宏觀腐敗往往以「制度性漏洞」、而非赤裸裸的賄賂形式存在,形成「合法掩護非法」的結構性問題。例如:一、政治獻金的憲法保護。2010年最高法院「公民聯合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Citizens United v. FEC)裁定企業政治獻金屬於「言論自由」,允許無限額「獨立支出」。其結果是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s)成為富豪操控選舉的工具。例如,2020年大選中,前10大捐贈者貢獻了18億美元。二、政策制定的「俘虜理論」(Regulatory capture)。普林斯頓大學研究(Gilens & Page, 2014)發現,美國政策制定與富裕階層利益高度相關,而普通選民的影響力「接近零」。具體案例不勝枚舉:製藥巨頭通過遊說阻撓《平價藥品法案》,維持藥品壟斷定價;化石燃料巨頭削弱氣候政策(如退出《巴黎協定》)。三、司法系統的階級偏見。白領犯罪(如金融詐騙)量刑遠輕於街頭犯罪。2008年金融危機後,僅一名華爾街高管被起訴,而數百萬普通民眾卻因次貸詐騙失去住房。
在信息繭房逐漸被自媒體打破的時刻,寡頭政治與宏觀腐敗共生體制的社會後果也漸為人所知,具體呈現如:一、民主合法性危機。皮尤研究中心(2023)調查顯示,僅20%美國人信任聯邦政府「多數時間做正確決策」,65%認為「政府被少數利益集團控制」。這也是非傳統建制派的川普得以打著「反建制」的旗幟,在2016及2024兩次大選中勝選的關鍵。二、經濟不平等的惡性循環。1970年代以來,美國CEO與普通員工薪酬比從20:1擴大至350:1(EPI)。從而也使得「機會不平等」加劇,如根據Opportunity Insights研究,美國頂尖大學中,來自收入前1%家庭的學生比例是後60%家庭的77倍。更令人驚奇的是,三、公共服務的私有化陷阱。醫療、教育、司法等領域被資本利益綁架。例如學生貸款巨頭Navient遊說阻撓債務減免計劃,私立監獄企業通過遊說推動嚴刑峻法以維持「囚犯供應」。
美國寡頭政治的頑固性,絕對不是因川普與馬斯克的結盟才出現,更源於制度設計、資本擴張、文化認知與全球化壓力的多重效應。美國難以擺脫寡頭困境的根源,在於其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中深嵌的系統性矛盾。這些矛盾既源自歷史路徑依賴,也因現代資本主義的深化而加劇。各種因素相互強化,形成「寡頭複製寡頭」的閉環:「經濟寡頭」通過政治獻金影響立法→「政治寡頭」制定傾斜政策→「媒體寡頭」塑造有利敘事→「司法寡頭」維護現狀合法化→底層民眾因各種其他社會議題(如墮胎、性傾向)分化與絕望,而難以形成團結一心的改革動力。
然而2025年一月,小紅書、DeepSeek兩個中國大陸的APP在美國各大APP平臺下載居冠,或許將是草根美國人挑戰寡頭政治與宏觀腐敗的一個新起點。因為,美國人民開始大規模地領略了另一種體制與生活方式的可能!
那些覺得台灣人總是受中國人壓迫的
那些覺得台灣人總是受中國人壓迫的,在掌握了權力之後會做出非常類似中國人的行為。
----------
你每次看到有人吵誰被歧視的時候,大概都是同一個圈子同一群人
2023-05-24 常山七次郎
你每次看到有人吵「誰被歧視」的時候,大概都是同一個圈子同一群人。而這群人的很微妙的是,他們對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男性、異性戀、傳統家庭女性、工業、槍枝、經濟發展...都特別不友善,有很明顯的差別觀點與待遇。
他們會說,自己沒有歧視,只是闡述事實。
然而,當你說成年年輕女性有月經週期會因為激素分泌影響情緒,或者是根據統計數據現在台灣島內大多數的愛滋病患者是男同性戀的時候,這時候又變成歧視了。但其實上面這兩件事情也是真實的,那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與醫學統計。(而且上述的成年年輕女性會馬上歇斯底里起來。)
所以,他們希望人們避而不談的是什麼?其實是這些自認為弱勢者內心的創傷。
想要有效率的侮辱別人,必須要先明白對方最在意的是什麼,以及最脆弱的心理缺憾是什麼。想罵人造成傷害,單純的國罵是沒有效果的。一個髒字都不帶,卻可以引發對方的情緒潰堤、甚至自我毀滅,才是最高級的侮辱。
因此他們的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歧視,而是它們心理脆弱的部分遭到了侮辱。這些自認為在社會上受到壓迫的族群,他們不希望你談到的是它們的劣勢與短處。
你依照這個思維路徑就會發現,認為女性總是受壓迫的族群,他們其實最想要成為的是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富有女性魅力、並且受到廣大男性歡迎的女人。那些覺得台灣人總是受中國人壓迫的,在掌握了權力之後會做出非常類似中國人的行為。
這類人大概都是這個樣子。總之,要是你在某方面很在乎遭到歧視,正恰好就顯露出了你內心的弱點。
也正是因為這些弱點,他們沉迷社群、喜歡團抱取暖,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才是正常的大多數。但你如何在這樣的一群人之中找到可以稱之為「勇氣」的人格特質呢?
誰說綠營媒體弱勢
誰說綠營媒體弱勢
2012-04-13 蘋果日報 陳茂雄/國立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前建國黨決策委員
民進黨即將選舉黨主席,派系鬥爭是意料中事。民進黨的派系雖然早已宣布解散,事實上只是派系重組而已,派系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民進黨的派系糾葛是2000年以後才擴大,以前的鬥爭只出現在政治人物,一般民眾沒有介入;可是2000年以後,一般民眾逐漸加入鬥爭,形成全國性的派系對立。所以會如此,是拜綠營媒體之賜。
綠營檢討失敗的選舉時,都會將媒體列為最重要的因素。綠營的人認為,國民黨擁有強勢的媒體,灌輸給民眾錯誤的觀念,才造成綠營的選戰不如藍營;因而認定,綠營輸在媒體。只是綠營的人沒有思考到:在2000年以前,綠營真的在媒體居弱勢,政治版圖卻快速成長;後來有了不弱的媒體,政治版圖反而萎縮。
綠營的媒體並非弱勢。在平面媒體方面,台灣的兩大報,一個(蘋果日報)只追新聞、不分藍綠,另一個(自由時報)卻是深綠的報紙;應該是藍營埋怨平面媒體不如綠營才對,怎麼變成綠營在媒體屬弱勢?在電視媒體方面,長期以來,談話性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是綠營電視台居冠;不過在總統大選前,另一個新的談話性節目後來居上,只是該節目藍綠的聲音幾乎對等出現,不能算是藍營的節目,所以在電視方面綠營也不是弱勢。
在廣播電台方面,多數電台只從事商業行為,不牽涉政治;涉入政治較深的反而是綠營電台比較多,這一點讓國民黨相當不滿。顯然的,綜合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廣播電台等,綠營絕不是弱勢;可是在行銷政治理念時,綠營卻被打趴了。
綠營的媒體不算弱勢,可是每次選舉,在媒體戰方面,藍營都佔了上風。藍綠雙方打泥巴戰時,幾乎都是綠營吃了敗仗。藍綠雙方的基本盤不容易受到媒體的影響,所以媒體能左右的只是那些沒有固定支持特定政黨的中性選民。在媒體戰,綠不如藍,是因為中性選民比較相信藍營媒體,這是綠營媒體要檢討的地方。
馬英九的政績不佳,不只綠營媒體討伐,連藍營媒體也加入圍剿。大家回憶一下:若是陳水扁施政錯誤,綠營媒體會不會加入圍剿?有一個深藍的平面媒體竟然容許一位極端反馬的政論家寫專欄,綠營媒體能否做到這一點?媒體有政治立場是無可厚非,但至少要假裝一下公正。綠營媒體的習性是二分法,其言論只要讓深綠人士興奮而已,連「假仙」一下都懶得做;只是當深綠人士在興奮時,中性選民做何感想、會不會相信那些媒體?
由於二分法的習性,綠營媒體不容易取得中性選民信任,所以在介入藍綠對決時不容易發揮影響力,因為絕大部分中性選民將綠營媒體當作政黨宣傳機構。綠營媒體在外鬥方面算是外行,在內鬥方面卻是相當內行:由於二分法的習性,介入內鬥時,會將支持對象的對手打得體無完膚。在外鬥時沒有影響力,在內鬥方面卻發揮得淋漓盡致。
早期民進黨的內鬥只侷限在政治人物,絕大部分支持民眾並不介入。可是在綠營媒體茁壯之後,由於媒體介入內鬥,也將支持民眾帶入鬥爭,因而形成全國性的派系對決:不只政治人物鬥爭,連支持民眾也打得難分難解。綠營媒體可算是民進黨派系鬥爭的元兇。
519民進黨嗆馬晚會 蔡英文致詞 您感動了嗎?
519民進黨嗆馬晚會 蔡英文致詞 您感動了嗎?
2012-05-19 台灣e新聞 台美人的告白
當人民需要政府幫助時,馬英九聽不到人民的聲音!蔡英文如果當總統,她又會怎樣回覆台灣人?
還記得2009年的517嗎?當我們懇切地要求蔡英文主席時,她有聽到我們的聲音嗎?
2009年517台灣各地社團動員群聚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約有六萬示威者,我也在現場。當場警車衝撞兩位示威者造成重傷。接著蔡英文最後上台演說完畢,要求示威者立即解散回家;示威者譁然,深感被蔡英文及民進黨欺騙、出賣,而怒不可遏。
517之前,蔡英文在San Diego演講中曾告訴台美鄉親稱,她返台要和517示威者靜坐至最後一人離開,自己才會離開;此消息當時在台灣的報紙也曾刊出,人心十分振奮。然而,她是無誠信的政治人物,故意欺騙台美人及在台鄉親之行為,因之我對蔡英文由支持改為不支持,所以今年我就沒回去投她一票。
趙天麟兩岸戀情 綠營臉綠
趙天麟兩岸戀情 綠營臉綠
2023-10-26 中國時報 汪葛雷/自由撰稿者
眾所皆知,「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在講兩個敵對家族成員相愛,最後卻悲劇收場的故事。說來荒謬,這次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因有外遇,且外遇對象是「中國女子」而黯然退選一事,撇開男女主角的顏值(當然不如電影明星)不談,這段愛情真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翻版。
「羅密歐與茱麗葉」整個故事的核心假設,是敵對陣營間不能有愛情。而這次趙天麟搞到需要退選,絕非是因為婚外情。目前正在參選立委的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競選連任的立委王定宇、羅致政等人,都有婚外情,政治前途有受到影響嗎?幾乎沒有。顯見綠營支持者對自家男性政治人物容忍度是很高的。
趙天麟之所以需要退選,關鍵點還是在於他出軌的對象是「中國女人」。一方面,這件事引來網路上藍營支持者一堆嘲諷,讓綠營支持者面子掛不住。另一方面,趙天麟與中國女子的親密關係,也讓綠營從上到下懷疑、甚至認定:身為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的趙天麟,是上了中國美人計,外洩國家機密。說更白一點:「又害我們丟臉,又親中洩漏國家機密,殺無赦!」
筆者不能否認美人計的可能性,也不替趙天麟效忠國家的清白作背書。但趙天麟這樣一個老練政客,明知與「中國」女子交往,且還是外遇,整件事若爆發,對政治生命傷害極為巨大,卻仍然談了這段感情,且甘於留下合照等證據。這種不顧政治生命的戀愛法,與文學作品中談的「為愛奮不顧身」有什麼不同嗎?趙天麟至少算得上是個「性情中人」,不是嗎?「傻」也可以是「性情中人」的一種外顯方式。
趙天麟雖然退選了,他「親『中』」導致民進黨「抗中保台」牌掉漆,也勢必會繼續被在野黨拿來嘲諷與反擊。這當然不是民進黨希望看到的,但怪得了誰?是誰30多年來不斷教育支持者仇恨中國的一切事物?是誰把兩岸一切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交流汙名化?是哪個黨堅決歧視陸配,讓他們入籍條件硬是比外配苛刻?都是民進黨!結果現在「親『中』」的竟然是民進黨自己人,真是可笑之至!
在此,筆者要對僅剩3個月任期的趙委員喊話:你自己就談兩岸戀情,應可以感同身受,同理陸配遭歧視,國人的大陸籍男/女朋友難以來台等諸多不便之處吧。何不在最後時期,在確保國安的前提下,提案清除這些不合理的兩岸戀愛阻礙?「會不會過」是一回事,民進黨自詡「人權立國」,現在看到自己黨的政治精英也談兩岸戀愛,應能體會「愛情不受立場限制」的道理吧?望民進黨不要繼續如「羅密歐與茱麗葉」裡的古板家長一樣,一味只會禁止。只要有心,國安與兩岸交流絕對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
內部整合 綠不如藍
內部整合 綠不如藍
2012-02-29 蘋果日報 陳茂雄/國立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前建國黨決策委員
民進黨總統敗選檢討報告出爐,但不同的意見繼續延燒,電子媒體的名嘴也加入圍剿。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在國民黨中常會下達「封口令」,要求黨內不要對民進黨的敗選檢討批評、甚至於評論。馬英九表示,這次選舉國民黨雖然獲勝,但並不是大獲全勝,還需要繼續努力,因此做好自我檢討比較重要,不必檢討民進黨。
民進黨的敗選報告出爐後,還是砲聲隆隆,美其名是繼續檢討,事實上是選後的鬥爭。民進黨的敗選,各派系的政治版圖會再重整,鬥爭是免不了的,而且是難以終止,除非國民黨介入。馬英九的「封口令」的確是高招:只要國民黨介入,就會終止民進黨的內鬥,轉而變成國、民兩黨之爭。
民進黨的內鬥很難和解,四年前初選造成的恩怨到現在還不能化解。半年前初選產生的糾葛,表面上和解,事實上還嚴重對立,讓選民感到納悶。
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寧可與中國和解,就是不願意與國內的在野黨化解衝突。只是民進黨沒有檢討:自己連黨內都不能和解,要怎麼與其他政黨化解糾葛?
民進黨所檢討的敗選原因五花八門,可是沒有抓對真正的問題。依據民進黨自己的民調,蔡英文曾經三度贏過馬英九,其他時段兩人的差距也數度落在誤差範圍之內;可是選舉結果,連民進黨自己都感到意外。民進黨所檢討的敗因,一路走來都沒有改變過;可見敗選的因素並不是民進黨所檢討出來的原因,還有其他因素。
縣市長及五都選舉的選票合計民進黨贏過國民黨。幾次立委補選國民黨也輸得很慘,連鐵票區的桃園、台東都淪陷;可是在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國民黨卻大獲全勝,民進黨應該思考: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五都選舉及立委補選國民黨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地方派系鬆動、甚至於窩裡反;可是在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時地方派系整合成功,樁腳發揮很大的功效。
民進黨不容易修補內部的裂痕,可是國民黨在這次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卻成功的整合地方派系的鬆動。當然,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合併舉行是重要的原因:若是分開選舉,地方派系因鬆動而不動員樁腳助選,總統大選國民黨必定敗北;可是兩項選舉合併舉行,立委候選人當然會動員樁腳助選,總統候選人也沾了光,形同地方派系大整合。
政黨內部所以出現衝突,都是為政治版圖等利益而衝突。國民黨內部的衝突,會赤裸裸地表示對利益的分配感到不滿;可是民進黨永遠不會提到利益,而是以其他富麗堂皇的理由來抨擊別人。利益之爭容易擺平,只要利益再分配就可,所以國民黨的內部出現衝突比較有機會和解;民進黨則無從和解,因為真正衝突的原因大家都不會說出口。若稱國民黨為真小人,那民進黨就是偽君子。
民進黨還未脫離運動型的團體,依賴凝聚群眾來爭取選票。各級選舉,初選過關的人就變成綠營支持者的精神領袖;失敗者,其群眾都會流向勝利者,自己什麼都沒有,除非讓出線的人在選舉中垮掉。
國民黨是組織型的政黨,政治人物各擁有自己的人脈,大家合作就能爭得政治版圖,否則就兩敗俱傷。顯然的,依政黨屬性,國民黨內部容易合作,民進黨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