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明博於11月29日簽署《韓美自由貿易協定》(KORUS FTA),兩國貿易代表預定於12月進行最終談判,預定該協定在2012年1月即能生效。回顧過去幾年來,韓國的市民社會團體、工會對該協定毫無保留的採取抗拒的姿態,多次街頭抗議甚至罷工行動以及其後韓國民主黨於國會的大反擊都徒勞無功,但若無市民團體的研究與揭露,吾人難以一窺自由貿易協定的堂奧,究竟在邁向零關稅的假面具下,隱藏了哪些事實。
過去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研究中指出了一項事實:躲在貿易之後的是一個跨國投資體制,跨國公司是當中最重要的推手,目的是建立一套便利的投資流程。身在台灣的民眾面對投資的態度往往是傾向於「多多益善」,但對於FTA如何影響國內資源分配以及國內如何承受制度變遷對民生問題帶來的潛在或直接壓力卻所知有限,《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對於醫療產業的相關規定,茲足以為苦於無法與大國簽訂FTA的台灣,來一記暮鼓晨鐘。
美國是當前已開發國家中幾乎是唯一未擁有全民健康保險的國家,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戴德蒙(Peter A. Diamond)上週於台灣訪問時都稱許台灣的健保制度,希望美國可以多學一點台灣經驗。在美國如果沒有商業保險,生起病來就是天文數字累積的開始。這一切都拜私人保險公司之賜,讓醫療此一攸關人類健康的權利難以伸張,現在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之下,韓國即將成為美國醫療產業海外拓殖的市場。
美國商業部於11月底公布的「美國服務產業部門的機會」(Opportunities for the U.S. Services Sector)報告書中表示美國的服務業,像是醫藥、教育、郵務、會計、廣播、通訊與金融等產業,可以透過《韓美自由貿易協定》提供的機會去這個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做生意。像是在費城周邊地區擁有9家醫院的費城國際醫藥(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Medicine)的CEO卡普(Leonard Karp)就表明希望該協定早日實施,如此一來來自美國的醫療產業即可在仁川、濟州等自由貿易區開張,引入美式醫療中心。當然,美國人不是來白做工的,醫療市場是一塊重要營利部門,但這又會對韓國民眾的基本醫療權益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重症病患確定到來的黃昏
國際大藥廠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當中堪稱絕對獲利的一方,首先消滅了學名藥在市場競爭中存活的可能性,因為製造學名藥的藥廠不得沿用過去已經有的臨床實驗,必須自己進行一樣的實驗,這通常需要耗費時間與大量的金錢,如此學名藥方得以再次上市,不然,在申請的這段期間內必需支付擁有專利的大藥廠一筆賠償金,而在當中如果擁有專利的大廠對學名藥廠進行訴訟,上述的過程都將中止,這無疑是擴大了智財權的應用範圍。
可以預料韓國學名藥藥廠必須再次展開過去曾在某個地方已經操作過的實驗,不然就是要支付賠償金,藥價迅速上漲是唯一可見的結果,而韓國的全民健保體系破產已在可預見的未來,且韓國民眾無法針對藥價問題進行公共討論與決策,因為這是兩個主權國家簽署的雙邊協定,違約意味著懲罰。
你也可以這麼說,在《韓美自由貿易協定》韓國失去了訂定藥品價格與維持公民低成本醫療服務的主權。不幸的是,當中慢性病與重症病患所遭受的損失,以及韓國健保體系暴漲的支出,完全可以以金錢計價,但是生命因為高漲藥價而無法挽回的損失,無價。
台灣領導人必須說明白的事
當美國在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提出「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區」(TPP)的概念時,台灣許多人是興奮的,因為刻意排除中國參與的TPP具有新冷戰的味道,讓華盛頓方面再一次肯定台灣的地位,爽在心頭不自待言。但是除了想像中的國族復興情緒被滿足以外,論者卻往往刻意忽略掉自由貿易協定中實質政策主權的喪失。馬政府上台時也是一再拋出從《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升級到《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想望,但冷不防地在2010年4月底被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敲了一記悶棍,他表示也許台灣尚未作好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準備,因為台灣仍希望保護某部分產業的市場。
確實,如果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意味著台灣公民必須犧牲部分政策主導權而開放市場,就如同韓國的例子,我們還需要這一份自由貿易協定嗎?如果自由貿易協定意味著地緣政治甚至軍事上的合作,那主要的總統候選人都應該跟民眾談清楚,「聯美制中」是否為其國家安全事務的指導方針,而其代價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