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壇:高教工會的挑戰

2012/02/21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逾3百名來自各大專院校的教師、職員、助理於2月18日發起成立「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以下簡稱高教工會),這是繼台灣大學工會之後,高等教育從業人員集體力量的又一展現,標誌著組織工會以維護教育專業、教師尊嚴,已是不可違逆的的趨勢。

高教工會宣示將致力:達成公平的高教資源分配,追求社會正義。營造進步的高教校園民主,落實大學自主。匡正扭曲的高教評鑑制度,提升高教品質。捍衛基本的高教勞動條件,保障勞動尊嚴。觀諸此一成立宣言、及其聘請專職會務人員駐會,並收取全職教師每人每月3百元經常會費等作為,高教工會成員的使命與決心,不言而喻。

儘管如此,橫亙在高教工會的內外險阻勢不可少,初步討論如下:

一、關於組織發展:

高教工會組織範圍含蓋全國各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據高教工會統計,目前全台大專院校受雇者,至少包括6萬名專任與兼任教授、3萬名職員,以及12萬名以上的教學研究助理與工讀生。未來如何發展組織,對高教工會而言應是首要會務,原因無他,凡工會必須以簽訂團體協約為主要任務,高教工會未來除應全面進行會員招攬外,或可尋求在個別學校中爭取過半教職員加入,以取得團體協約資格。

二、關於教師自覺:

都說大學教師是公共知識分子,但誠如高教工會核心成員的反省,近10年來,大學知識勞動者被有形無形的枷鎖束縛,而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缺席了。(周平,2012)事實上,在工會法解禁過程中,乃至於各項重大公共政策的討論,確實相對少見大學教師以組織力量參與,甚至連大學教師淪為論文量產作業員,大學同儕屢遭不當資遣、解聘,亦不見大學教師集體聲援。

或云高教從業人員的冷漠體現了其相對自主的職業特性,然而,個人主義恰恰與工會所強調的集體意識格格不入,高教工會在組織過程應已充分領略:如何啟動教師自覺與階級意識實為工會持續發展之關鍵。

三、關於資源分配:

10年來,新自由主義主宰了台灣的教育走向,一連兩期共10年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編按:5年5百億)即為代表,誓言達成公平高教資源分配的高教工會,一旦推動資源重分配,勢必面臨重重內部矛盾,諸如公校/私校、名校/非名校等爭議,如何提出切中時弊、符合公平正義的資源分配模式,考驗組織智慧。

四、關於教育評鑑:

針對備受批評的高教評鑑制度,高教工會成立大會當天,與會者往來交鋒,主張完全廢除者有之、主張應予修正者亦有之,最終達成「匡正扭曲的高教評鑑制度,提升高教品質」之共識。

然而,扭曲的高教評鑑不過是整體社會競爭思維的反映,高教工會不能不看到:目前在中小學如火如荼展開的各種校務評鑑與教師評鑑,正是由部分大學教師與教育當局合謀力推的結果,依此脈絡,大學教師一方面固然是高教評鑑體制的受害者,可一方面又是中小學教育評鑑的受益人,何其矛盾?又何其錯亂?我們以為,高教工會不能一面批判所謂不公不義的高教評鑑,一面卻又坐視學者挾其學術霸權大肆在中小學建立全面性的評鑑體系。

作為一個由高教工作者所組織的工會,高教工會對啟發台灣社會勞動意識極具正面意義,但無論要重拾大學精神、或促成社會進步,也斷非僅憑大學教師工會的招牌就能奏效,高教工會應勇於進行批判與自我批判,積極開展內部對話與社會連結,以期重建教育專業、確保教育公共化。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