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報還能做什麼 研究員找答案

2012/03/01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前院長成露茜以台灣立報社為基地,創辦「破週報」,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另類媒體,以小眾藝文、音樂、電影和左翼議題為關懷主題,多年經營培養了一群特殊的記者,也開啟了另類閱讀的觀眾群。不過,另類媒體的經營不得不面對主流媒體的衝擊與挑戰,以及勞動條件不佳的困境,導致記者流動頻率居高不下。

讀者需深厚知識背景

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29日發表博士後期中研究,世新傳研所博士葉思吟以「破世界:另類媒介的文化想像與實踐」為題,討論另類媒體的特色與困境,以及在不同於主流的媒體策略下,破報能有怎樣的議題切入視角和寫作空間。

「過去露茜常問我,妳覺得破報還能做什麼?」葉思吟說,研究破報的過程中,她經常想起這個問題,時時思考作為一個另類媒體,破報如何區別自己該做什麼,又不做什麼?以及作為一個另類媒體,該用什麼角度去再現一個議題。「因為它的位置、每週發行一次的特色,讓破報選擇討論議題背後的結構問題,而非單純只針對事件報導。」這樣的寫作方式,使得破報的文章閱讀增加艱難度,讀者需要較多知識背景。

報導取向隨記者轉變

此外,作為一個左翼媒體,破報記者往往也是社運參與者,在許多議題中都可以看見記者衝鋒陷陣的身影,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行動者,例如過去抗議海洋音樂祭經費問題,或是樂生療養院的保留運動中,都能發現破報記者與運動者站在同一陣線。

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分線與報導取向,破報對於議題參與的彈性高,容許記者挖掘自身感興趣的議題深入報導。葉思吟說,訪談過程中,許多記者都表示破報的自由度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標記。但也因為記者本身的能動性決定了議題的走向,報導內容也會跟著記者的轉變而有所不同。

許多原本小眾的議題,例如貢寮海洋音樂祭、或是台灣電影等,過去都是破報關心的議題,但當這些小眾議題逐漸走向主流後,卻也轉向主流的媒體行銷方式,不再以破報作為露出平台。葉思吟說:「我自己站在一個同情的角度來觀察另類媒體的經營。因為與主流媒體的相互擠壓,也排擠了破報的廣告策略。」結果當破報的發行量增加時,它的廣告收益卻反而減少,這也是另類媒體經營上的困境。

葉思吟希望透過對破報的深入了解,能夠進一步思考台灣文化演變的過程,釐清另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文化實踐過程,成為豐富新聞史的另一片拼圖。

臉書討論

回應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841
破報加油!
博士後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