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維公:就是要給惡質商家震撼教育

Yahoo!奇摩新聞中心專訪

劉維公:師大惡質商家該處分。(圖/Yahoo!奇摩)

面對一個多月來的師大商圈爭議,政府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巷弄文化」關鍵推手、台北市新任文化局長劉維公終於打破沉默,日前接受Yahoo!奇摩專訪。他直言:「這一個月,就是要給那些惡質商家震撼教育!」而且他認為,商圈本來就不等於巷弄文化,只有那些惡性競爭的商圈消失,師大特色文化才有機會發展。許多人質疑政府沒作為,身為社會學者的劉維公卻確認,社會運動本來就要時間。

以下為受訪重點:

劉維公:師大商圈本來就是個文化議題。尤其現在不管是自救會與商家已經沒有互信的基礎,也沒有對話的共識,唯一能夠把大家拉回來的,就是文化面,就是所謂的巷弄文化。坦白說,巷弄文化絕對不是用有多少創意店家來決定的。文化局所主張的巷弄文化,談的是一個地方的生活價值觀、生態態度、生活品質。

給予惡質商家震撼教育

很多人都以為推巷弄文化,就等於在推商圈,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在師大商圈上非常清楚的看到,商圈的惡質商業競爭跟房租炒作,就把我們的創意工作者都給趕走了。

在當地,為什麼店家會從400多家變成600多家?原因是坪數5坪以下不用開發票,有些房東就把他的店面切割成好幾個5坪以下,變出一大堆賣衣服,賣小吃的,本來幾萬元的租金,一下子飆到40萬。

這一個月以來政府的法律作為,就是要那些師大的惡質商家知道,他們的發展對地方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必須接受應有的處分。

社會運動本來就需要時間醞釀,過去這一個月多的過程是必要的。接下來將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展。如果我們一下子就說介入要做社區營造,我覺得對那些店家來說,不會有太強烈的震撼教育。

關於巷弄文化這次成為討論的焦點,我必須強調,鼓勵巷弄文化,不等於鼓勵不合法。創意工作者需要這座城市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台北市的巷弄發展,他們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還是要守法,不然政府也沒辦法輔導。

師大商圈爭議 是非常好的機會

接下來文化局會做幾件事情,第一個是深度訪談,我們會去訪問店家、居民、師大的師生,挖掘出他們真實的聲音。

透過這個深度訪談,我們再去找社區營造團隊,拍攝紀錄片,然後辦一個展覽。我們透過影像,紀錄片、展覽的形式去呈現自救會的想法、商圈的想法、居民的想法,讓讓那些人能瞭解彼此的想法,不要只看片面的報導。第三件事,我們會找來設計工作者、創意工作者組成一個團隊,為現在的師大商圈提出解決方案。我不是要辦個展覽來降低大家的敵意,而是找出大家的公約數,用創意、設計的手法,解決現在的問題。

我們正準備爭取世界設計之都。所以這次事件,剛好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市政府把這次的問題當作是公民運動、創意運動、生活運動,考驗這座城市的設計成熟度。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怨恨、焦慮、彼此的敵視跟猜忌,如何重新建構一個對話平台,用社區營造的方式,一起把互信的基礎建立起來,也讓其他行政機關未來在做事情的時候,市民願意相信跟支持,就是文化局的責任。

當師大商圈整頓好,而且也通過消防、安全、噪音、環保、衛生等法規,一旦完成,這地方是不是商圈應不重要。因為它將會成為一個有強烈人文價值的生活圈,還有可能成為其他商圈的範例。這一套計畫走完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因此,我對台北市一直抱持高度的信心,因為這會刺激每個人去思考──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生活環境?

事件分類: 

臉書討論

回應

『商圈的惡質商業競爭跟房租炒作,就把我們的創意工作者都給趕走​了』劉局長的講法好傲慢啊!何謂「惡質」?放眼天下只要不犯法,​不都是這樣做生意的?既然政府沒本事好好立法與執法,憑什麼就用​「惡質」這樣的字眼講呢?我倒覺得是「惡質」政府自己無能讓居民​和商家都受害。

劉維公的說法不正是師大商家聯盟的說法?

依守護師大商圈聯盟的訴求(http://www.facebook.com/iloveshida/info):
強調:「並非要求就地合法,但請市政府留下空間和時間,輔導商家規劃退場.轉型.改善。讓部分能夠以"改善"或是"轉型"的商家留下,情節嚴重的則是請政府輔導遷出住宅區。」
「情節嚴重者」不就是「惡質商家」。

又,按該聯盟的訴求,確實有發展文創的內容:
「3. 促使商圈發展創意文化環保事業,回饋社會。」

回過頭來,文創凌駕法制。

"很多人都以為推巷弄文化,就等於在推商圈,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這點是沒錯. . . . 可是關於"社會運動本來就需要時間醞釀,過去這一個月多的過程是必要的。接下來將是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展" 針對這裡,有幾點簡要講一下:

a 縱觀 師大商圈從住戶與商家衝突的出現,到今日整體輿論的變化持續至今,至少歷經了半年.而這半年間,透過媒體,網友,自救會,藝文工作者及一些學生的努力,使政治現狀達到了局部改變.如果說將社會輿論經由批判而改變甚至逆轉,算是一種社會運動,那麼我希望能夠指出一點: 這些努力,當初並非是為了把人驅走,捧上特定人士,使政府進場再從事甚麼"總體規劃""大計畫" 或"昇華"的前置作業.在這裡,我認為必須把社運與揉合公權力的行政行為區別清楚.

b.並且,個人以為社會運動是社會邊緣實踐.故有一個從社會立場出發的方向.這與利用衝突鞏固行政權 在事實及原則上皆有不同.而不能遺忘的是,從建商操作都更,到對師大商圈過度膨,當初恰好與市府過去的立場一致.這一點,我們並不希望市府有選擇性失憶.而市府應盡可能是採取記取教訓的態度來改善過去若非怠惰 就是貪暴的行政作風.

c 續上,劉先生現在已任有公職,角色有所轉換,又代表文化局,因此言論須要有警惕之處. 例如:所謂挖掘師大"真實"的聲音這種說法正面的來看.是傾聽民意.但其言外之音則是"住民過去的聲音"是可疑的.再者,不合法的商家未必就是惡質商家.合法的商家也未必是優質商家.這取決於我們對環境品質的認定標準.現在如果由官方舉辦展覽,卻已有合法/非法對應於 優質/劣質之預設,於權力反思之認識則偏於形式,所謂民眾聲音,很可能就僅僅作為填滿該格式.供養權力的肥料,尚未呈現即預告瓦解.

以上幾點 謹供警惕

"我們會找來設計工作者、創意工作者組成一個團隊,為現在的師大商圈提出解決方案"

既言文化, 那麼設計工作者 創意工作者 是指.....熟人? 廣告設計商? 建築設計師? 還是甚麼....不大懂

其實...我認為這裡有點問題:
""我們會找來設計工作者、創意工作者組成一個團隊,為現在的師大商圈提出解決方案"

畢竟設計者如果介入問題,就形成文化集權.又 所謂文化圈....名人至上,錦上添花,抄襲竊據,創意收割 問題恐怕複雜的咧...

"創意工作者需要這座城市要給予更多的支持" ------->現在一些創意,誰知道誰是誰的阿. 真正搞創作的,都去做工了啦.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怨恨、焦慮、彼此的敵視跟猜忌,如何重新建構一個對話平台,用社區營造的方式,一起把互信的基礎建立起來,也讓其他行政機關未來在做事情的時候,市民願意相信跟支持,就是文化局的責任"

我覺得這裡不大對勁.又不是要打造佛教都市,文化又不是佛教的下肢,如果要提公民運動,應是提倡市民對彼此義務的認識,對公共議題具有批判能力,促進公部門行政品質,怎麼會是要先去信任政府呢? 光是這樣講,就已經很難讓人去信任政府了說

文化局,好好審核不當開發的案子,少做大夢 才是真正回饋 大眾對文化局的信賴.

拜託! 我們的日常生活,幹嘛被甚麼世界之都綁架阿! 這不跟 拿我們的生活去搞觀光一樣嗎?

"這一個月以來政府的法律作為,就是要那些師大的惡質商家知道,他們的發展對地方帶來非常大的傷害,必須接受應有的處分。"

先自我批評,人民才會相信你們嘞說

搞展覽,說穿了也不過藝術圈的惡習(搶奪文化解釋權) 如果說要支持文化創意,那就務實一點,別老做錯誤示範了.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4696?page=1

「3. 促使商圈發展創意文化環保事業,回饋社會。」

這個真是蠻有趣的. 商人,如果會去看甚麼藝術文化甚麼的,也都是站在營利的角度,既不管幹來的源頭文化貶值,也不管別人死活,甚麼時候回饋給社會甚麼嘞阿,真想聽聽看

忽然想起來,郭台銘也拍過電影.

怨恨、焦慮、彼此的敵視跟猜忌 都是由客觀事實轉成記憶, 若它們都是問題本身,又怎麼解決呢?

不要官字兩個口 消費文創. 好好去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6988

官方紀錄片....又讓我想起應曉薇的紀錄片, 信用實在高不起來,幹嘛浪費預算阿.

阿咧?
"市政府把這次的問題當作是公民運動、創意運動、生活運動,考驗這座城市的設計成熟度"

居民必須再一次接受上帝考驗.住在家裡每天都要有成績喔~

...台北市新任文化局長劉維公終於打破沉默,日前接受Yahoo!奇摩專訪。他直言:「這一個月,就是要給那些惡質商家震撼教育!」
>>劉局長,下面這個該怎麼說?
http://shidahood.pixnet.net/blog/post/36141840
...我們是居住在台北市xxxx樓上的住戶,自從一年半前“xxxx”進駐到此地,鄰近的數十戶住戶,深受其害,不堪其擾.」

油煙、公安、噪音讓居民這樣的檢舉陳情函不知寫了多少次。
就在7月1日,該店更不顧鄰居的居住安寧,將地下室租給經常舉辦樂團表演的Live House,沒有幾天就引爆居民的兩度嚴重抗議。

為什麼家中長者夜不安眠還要披星戴月的站出來抗議?為什麼居住了數十年寧靜祥和的家園變了調?為什麼住宅區變成了不堪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