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
學者作家齊聚 談師大商圈存廢 / 林怡妘 宋玟蒨
師大社區住商混合爭議難解,藝文界昨天舉行文化元年論壇,試圖找出解答。藝文界批評目前土地使用規定僵化,但市府對違法商家採「不告不理」,作法「掩耳盜鈴」,未顧及整體環境需求,應盡速修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參與學者、藝文界人士包含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淡大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詩人鴻鴻、作家郭正佩等人。文建會主委龍應台、北市長郝龍斌、副市長陳雄文、文化局長劉維公雖受邀,但均未出席。
鴻鴻指出,市府長期未管理師大商圈商家進駐,現在卻「懲罰性執法」,作法省事卻不人性。
他質問,公館商圈有家豆花店,經營者已超過百歲,人稱「百歲豆花伯」,店內掛滿和總統馬英九等人的合照,但店面開在六米以下巷子,若市府沒辦法對豆花伯「依法行政」,又要如何面對師大商圈?
彭揚凱也認為,包含民生社區、溫羅汀、永康街等地,都面臨住商混合情形,僵化的土地使用規定未調整,等於整個城市都在「違規使用」,市府何不針對各社區特色,在法令上開放商家進駐。
從都市規畫立場,黃瑞茂疾呼,台北面臨重要的城市轉型階段,市府已錯過黃金討論時機,現在應積極帶頭討論。
曾旅日多年的郭正佩,過去曾住在東京吉祥寺周邊長達十年。當地巷弄狹窄、商家和住宅區緊臨,卻連續數年被選為最受歡迎的居住之處、居住後滿意度最高的地方,「關鍵在『管理』」。
她說,她住二樓,一樓是雜貨店、旁邊店面是知名咖哩飯專賣店,每天都大排長龍,卻從未聞到油煙味;即使附近有許多爵士音樂吧,也沒聽到噪音;台灣也許能藉修改法規,要求業者為生活品質把關。
對於藝文界的呼籲,市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先治標,再治本」,未來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時,修法可列為方向之一,但目前緩不濟急;基於行政裁量和人力問題,仍將優先處理嚴重妨害師大社區安寧、油煙等店家,是否位在8米、6米巷道並非「唯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