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韋綸
所謂「學生工」,是指以「工讀結合」的名義被用人單位雇用的在校學生,法律上稱之為「實習生」,但並不享有勞動法賦予的保障。調查發現,學生工已經成為富士康在中國各地工廠一個龐大的常規勞動群體。
2010年,調研組在深圳、昆山、太原、武漢的調查發現,富士康的生產車間在大量使用學生工。2010年暑假期間,約有10萬名在校學生被派往深圳富士康實習;同一時間,昆山富士康的學生實習工約為10,000人,占整個廠區員工數的1/6;在重慶,119家職業學校承諾將學生派往富士康實習。2011年7月,針對富士康使用學生工的情況,調研組在深圳觀瀾與龍華的廠區對學生工進行了專項調查,共獲得373份有效問卷和20份訪談個案。調查資料顯示,學生工平均占所在生產線工人數的36.2%,有的流水線學生工的比例甚至達到100%。例如一位就讀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在富士康實習的學生指出,他所在的生產I-Pad的生產線有59人,全是學生工。
這些學生大多來自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他們被以實習的名義由學校或當地政府制度性地組織進入富士康,從事長時間、高強度、無保障、與專業毫不相關的簡單重複勞動,為富士康的迅速擴張提供了廉價、馴服而靈活的勞動力來源。
為什麼會是他們?
自1988年鴻海集團在深圳寶安建立第一家工廠開始,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迅猛擴張即得益於中國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雖然聲稱自己為高科技企業,但技術和研發並非其優勢所在。作為代工廠,富士康通過大規模、低成本、標準化的生產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
伴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用工荒」的出現,富士康的急速擴張開始面臨用工緊張的局面。正是在這種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之下,學生工的作用日益凸顯。這些學生工大多來自各地的中等職業學校。近些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其目標旨在為工業化培養合格的高素質技術工人,而職校的學生也希望能夠通過職業教育學到一技之長,以利於自身的職業發展。然而從對富士康學生工的調查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是職業學校的健康發展,現實狀況與這些目標都相去甚遠。
在深圳、昆山的老廠區,學生工們被季節性地使用,以滿足生產高峰時期增加的人力需求,並降低用工成本。在鄭州、重慶和成都,富士康成為各地政府競相爭取的「香餑餑」。誠如上文中所指出的,為了能夠吸引富士康在本地落戶,地方政府不僅在征地、廠房建設和稅收優惠上一路綠燈,還承擔起了為富士康招募工人的重任。由於學生工具有數量大、易管理、年輕化、易招募的特點,他們成為政府招商引資的重要籌碼。在「富士康—政府—職業學校」組成的利益聯盟中,地方政府實現了招商目的,富士康獲得了大量年輕、廉價的勞動力,職業學校完成了就業指標,而在此看似多贏的格局中,作為教育服務目標的學生,卻成為這個利益鏈條上的犧牲品。在富士康的工廠中他們既不能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也無法在職業上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他們如何來到富士康?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富士康大量使用學生工一方面是為了應對用工的季節性變動並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的指令性推動。
早在2010年的調查中,調研組就指出學生工具有年輕、靈活、馴服的特點而被富士康大量使用,雖名為提供實習機會,其實不過是滿足自己的用工需求而已。由於學生工在法定的意義上仍然是學生,所以不用簽訂勞動合同,亦不用購買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並且可以根據用工的需求單方面隨意確定使用期限,因而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不僅如此,多數學生工是由職業學校批量化組織進廠,並由職業學校的教師協助管理,因而又大大降低了招募和管理成本。
2011年3月,調研組來到重慶和成都的富士康進行調研,發現使用學生工的情況較之沿海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富士康在鄭州、重慶和成都的廠區規劃用工規模都在10萬人以上,如此巨大的用工量在用工荒的背景下意味著巨大的招募成本,而地方政府在這個過程扮演了勞務公司的角色,利用公共資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將富士康的用工指標層層分解下達;職業學校也在政府的組織下與富士康簽訂用工協議,批量供應學生工。許多職校的在校學生在缺失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情況下被強迫送到富士康,不同意者會受到來自校方扣發畢業證、不能畢業的威脅。到了富士康之後,他們同樣沒有選擇的權利,在不同的城市、廠區、車間和崗位上根據生產的需要被廠方安排,這樣的所謂 「組織實習」,實在看不出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與勞務公司、職業仲介有什麼兩樣,儘管學生們在職業學校每年需要支付數千甚至過萬的學費。
2011年7月,調研組針對學生工問題在富士康深圳廠區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發現48.7%的學生工入學時間不到一年即開始進入富士康實習,與此同時九成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學制至少為3年,這意味著按規定原本要第3年開始的頂崗實習實際上被提前了1年;更有甚者,一些河南和江西的學生剛考入職業技術學校,還沒有入學,就已經被安排在富士康的流水線上打工。同時,有近1/3的學生工表示實習期間校方並未派出駐廠教師進行指導,而即便是派駐了進廠老師,他們的職責也不過是協助工廠進行管理,而非確保學生能夠被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使職業技能得到鍛煉。調研同時顯示,24.2%的受訪者不能自願選擇是否實習,同時超過六成的學生工不能選擇實習內容。
由此可見,很多學生工並沒有選擇的自由,他們被強制地、制度化地安排到生產流水線上,成為廠方牟利、職業學校完成就業指標、地方政府實現招商引資的工具,而他們的合法權益和健康成長,卻受到漠視。
學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所謂實習,其本意是在校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的生產工作過程,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將在校所學理論文化知識與工作實踐結合起來,學以致用,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調研發現,雖然這些職校學生是以「實習」的名義進入工廠,但富士康並沒有給學生工提供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和恰當的指導,而是將其隨機安排到幾乎不需要任何專業技能的崗位從事簡單重複勞動。不僅如此,富士康和職業學校合謀,罔顧國家關於實習生和未成年人(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實習生年齡不滿18歲)的法律法規,安排其從事長時間、高強度的勞動,與正式的普通工人無異。
調查顯示,學生工在校所習專業非常廣泛,包括電腦、車床、會計、金融、繪畫、師範等,但富士康卻把學生工隨機地分配到各個崗位,這些崗位往往與學生的專業毫不相關。調查資料顯示,93.6%的學生工表示在實習崗位上從事普工工作,88.5%的同學說實習崗位與專業不對口。在調查中,如下難以匹配的「實習安排」屢屢可見:熱愛服裝設計專業的小尉被安排在烤漆部門做I-Phone4外殼;學習酒店管理的小輝被安排去給印表機擰螺絲;園藝專業的李同學被安排在流水線裝配蘋果手機零件。學生工小英這樣說:「對於學校安排的實習感到很不合理,被欺騙的感覺一直都有,學校安排後就走人,說是有老師在,但從未見過,自己感到好無力。」
富士康按照正式工人的工時、夜班制度安排學生工的工作。儘管教育部明確規定:「不得安排學生每天頂崗實習超過8小時;不得安排學生加班」,可是調查資料顯示,學生工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為9.7個小時,其中76.8%的學生工作時間為10個小時,與普通的正式工人無異。有同學告訴我們:「加班不是自願的,主要還是看工位元是否需要人,都很難請到假的。」還有高達88.6%的同學需要上夜班。一群來自重慶城口縣的學生工說:「我們每個月要倒一次班,上夜班時,有不少同學暈倒在車間裡。」這群只有16、17歲的少年,在蘋果生產線上每天要從晚上8:00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00。「我們整天見不到陽光,因為上班時是深夜,入睡時已是黎明。」一名深圳富士康的學生工這樣告訴我們。
另一方面,學生工還與正式工人一樣,承擔了沉重的產量要求和工作強度。
資料顯示,78.7%的學生工表示自己的工作與正式工一樣,還有15.9%表示工作條件比正式工更差。來自江西的李同學告訴我們:「我是裝配蘋果手機零件的,每天要裝配3600多個,與正式員工相比沒有什麼不同。」很多學生工們告訴我們,他們所在的產線上都沒有凳子,工人都必須站著幹活,原因是「上面覺得我們坐著幹活,晚上會容易睡覺。」 17歲的學生工小蓮說:「整天都要站著上班,腿很疼很酸。還有一些新來的女孩子,在流水線上會累得哭起來。」16歲的小翠說:「一開始上夜班很不習慣,白天睡不著......,每天要加工4000多台I-Phone,一天下來真的很累......」很難想像,一台台時尚的I-Phone、I-Pad,就是由這樣一群未滿18歲的稚嫩學生徹夜工作12小時加工出來的。當蘋果給消費者帶來亢奮的高科技全新體驗時,卻沒有人知道,年輕學生工們必須在生產線上忍受如此高強度勞動的壓力與痛苦。
由此可見,學生工在崗位安排、工作時間、加班時長、輪班制度、工作環境、勞動強度方面與普通的成年正式工人毫無區別,雖然他們還是學生,許多還是未成年人,雖然是以實習之名,但在富士康,他們不過是普通的流水線上的人手而已。
同工不同酬,權益難保障
學生工以實習名義進入工廠,他們的法定身份為學生而非工人。2010年的調查發現,這些學生工基本上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2011年和2012年的調查顯示,富士康已經開始與學生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是42.5%同學手裡並沒有勞動合同,合同簽好後,就被工廠或學校老師收走了。同時高達56.4%的學生工沒有任何社會保險,還有18.3%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社保。
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習生進入用人單位實習,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而應由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本人或家長簽訂三方協議;而用人單位也不得安排實習生加班、上夜班、從事危險勞動等。而現實則向我們呈現了另外一幅圖景:一方面,富士康需要學生工承擔和普通正式工人相同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又試圖保留他們的學生工身份,以避免承擔相應責任。於是就出現了上述情況,在學生工實習期間就與其簽訂勞動合同,試圖將違規使用學生工的行為合法化。而職業學校在此過程中則置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於不顧,許多接受訪談的學生工表示他們一旦離開學校進入工廠,就基本上已經和學校脫離了關係,要麼交上最後一年的學費領取一張畢業證,要麼拒絕交錢放棄一紙文憑。
不僅如此,學生工的工資與福利待遇要低於正式工。一些學生工雖然在深圳工作,但他們的基本工資卻是根據學校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決定,或略高於最低工資。例如,深圳富士康正式工的基本工資是1550元/月,但來自南寧的小琦和他的同學們卻只有1350元/月,部分來自河南的學生工基本工資只有1200元/月。
此外,學生工並沒有高溫補貼、全勤獎等福利。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一名學生工小柯對富士康的評價是:「工資低,與正式工同工不同酬。」正是通過不給學生工買社保,支付他們比正式工更低的工資,富士康節省了大量的用工成本。學生工們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實習太累!勞動和報酬不成正比,富士康只追求利益,壓榨我們的血汗!」
誰來保護學生工?存在隱患的生產環境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應對企業技工荒進一步做好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工作的通知》(2010年)規定,不得安排學生在風險較大的崗位頂崗實習,如從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工作。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已滿十六歲未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不得安排其從事過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勞動或者危險作業。」
然而,調查結果卻令人擔憂,問卷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工為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少學生工在存在安全隱患的環境中工作:55.1%的學生表示工作環境有噪音,17.9%表示有粉塵,19.7%表示處於高溫環境中,22.1%表示工作中要接觸有毒有害化學品,28.2%要在有刀具、衝床的崗位實習,16.8%表示在易燃易爆物品的車間實習,另有6.7%要高空操作。此外,還有17.8%的學生工表示同崗位曾發生工傷或職業病的情況。
16歲的學生工小薇訴說:「我們線上有噴漆,還有擦模具的水,一碰到就癢,但是事先沒有人和我們說。」然而,當問及崗位上是否配備合適的勞動保護裝備,同學們卻表示,口罩、面罩、耳塞、手套等勞保用品,一般都很難領到,一名在觀瀾富士康實習的同學抱怨說:「即使發放也都是一次性的,很難長期使用,工廠又不經常更換,都是應付上級檢查時才發放新的。」在這種存在健康隱患的工作環境下,15.5%的學生工出現了身體不舒適的症狀,主要包括:過度疲勞導致的頭痛、長時間站立引起的腳疼、化學品引起的皮膚過敏、以及高強度勞動引起的手指腫痛、眼睛痛、肩痛、脖子痛等等。作為應受重點保護的未成年學生,卻缺乏相應的安全生產保障,這是調研組所發現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在我們的訪談過程中,一些學生工表示曾見到蘋果公司的人員來生產車間檢查。來自山西的小鄭說:「品牌商有時候會來檢查,那時我們也像平時一樣工作。」小梁說:「有時品牌公司也會來車間,但主要是檢查產品,要求良品率達到99%。」由此可見,蘋果公司對於富士康大量使用學生工的情況並非一無所知,只是他們對於產品的關心遠遠超過了對未成年學生工的關注。
綜上所述,富士康在為蘋果等品牌巨頭代工的過程中,存在著大量違法濫用學生工的情況,總結起來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
第一,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許多學生工的年齡都在18歲以下,本應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教育部關於實習相關法規的保護。然而正如調查所展示的,這些未成年的學生工們無論在勞動時間、還是在工作環境、勞動強度方面,都與正式工人無異,這不僅是明目張膽的違法行為,也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實質性的威脅。
第二,學生工保護缺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學生工們處於學生和工人雙重身份的尷尬之中,富士康試圖通過以勞動合同的方式合法化其使用學生工的行為,然而並不徹底,很多學生工仍然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購買社會保險;而無論是實習協議還是勞動合同,學生們的知情權都被富士康和職業學校共同剝奪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所簽訂協定或者合同的內容。學生的工資也因為實習生身份而被打了折扣。
第三,實習流於形式,學生成廉價商品。我國的《職業教育法》以及相關法規對實習做了明確規定,學校組織實習需要專業對口,實習老師要對實習進行跟蹤確保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然而調查卻發現,學校在以實習名義將學生送進廠之後,絕大多數都撒手不管,有的職業學校即便是派了駐廠老師,也只是協助廠方進行管理,而對於工廠違法使用學生的情況卻不管不問,完全沒有盡到教書育人的職責,成為富士康「人訓化」管理的幫兇。
由此可見,學生們名為實習,實則已淪為富士康的廉價勞動力,職業學校儼然淪為職業仲介,而地方政府亦成其幕後推手。這一方面極大地降低了富士康的招募、管理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其彈性化的用工需求,職業學校亦從中牟利,而學生卻將他們的青春消耗在一條條的流水線上,本來充滿朝氣的青年學子,成為暮氣沉沉的「機械人」。
提要:富士康,你改過自新了嗎? |
一:富士康擴張過程中的權力與資本 |
二:實習之痛:生產線上的學生工 |
三:「代工帝國」的管理文化和工人的困境 |
四:出賣勞動,還要出賣血肉?富士康的工傷處理機制 |
五:看得見拿不著?富士康漲薪背後的故事 |
六:工人的抗爭 |
七:蘋果:隱藏在富士康背後 |
結語:新時代的血汗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