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12年國教,釋放國民潛能
長久以來的臺灣教育用考試構築了一個個金字塔,考贏的到金字塔頂部享受光環並多分資源,然後號稱窮人子弟可以透過考試考贏富人子弟,而達到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在早年臺灣社會價值一元,資源窘迫的時代,這樣子做不一定是錯的。但是解嚴二十五年以來臺灣社會大幅走向多元、走向公共,教育資源也因少子化相對充裕,當年的設計已不符目前的臺灣。今天你舉一個窮人子弟考贏富人子弟例子的同時,正有九個富人子弟考贏窮人子弟。聲稱金字塔+考試分配資源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人一向使用「例證法」而不使用統計數字。今天只有拆掉金字塔實施均優質教育,讓學生不論流動到那裡,都能得到優質、便宜的教育,對窮人才最有利,最有助於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PISA2006(西元2006年國際學生學習評量報告)(註1)指出:學生依能力分流教學的年齡愈早,愈會擴大社經地位對學生表現的影響;而且學校愈早依能力劃分學生,愈會降低學生全體的平均表現。將高分組群學生集中,既降低學生的總體表現,更傷害教育機會均等,對整體教育有弊無利。
教育部委託吳清鏞進行「就近與跨區入學高中學生學測成績分析比較研究」,找出基測前10%的學生,比較留在地方高中就讀的學生與跨區到明星高中就讀的學生,三年後大學學測成績,留在地方高中的學生普遍優於跨區就讀的學生。由此可見,將高分組群學生分散,對學生當事人來說其實更有利。
教育學上又表明:對中等生來講,學習團體中有無「優質同儕」是影響他們進步的強大因素,相對來說對資優生和後段生來講,有沒有優質同儕影響不大。所以如果把大多數學習團體(如學校)的優質同儕都抽調走,那麼整體學生的成績一定會下降,這是 PISA 測驗結果的另一項解釋。
推動均優質化的十二年國教並不是要摧毀精英教育,而是要靠以下三點來「升級」成正確的精英教育:透過同儕均優讓學優生能獲得更多正向的比馬龍效應(註1);透過增加課程彈性與自主學習空間,釋放學優生的更大潛能;透過性向導師制度(註2),讓學優生能得到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人士的幫助。這樣子培養出來的精英,他學到他能有所成就是得益於整體社會;他的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就宛如之前許多人幫助他一樣。這樣的精英教育我們稱之為二代版精英效應,它和目前選秀式的精英教育有以下的不同:
1.最多數的中等生都有機會得到優質同儕的幫助,獲得最大的進步。 2.幫助落後生不再「無業績」,三分之一的落後生,免於資源及關注的排擠,補救教學較有機會成功。 3.家庭社經能力不會影響學生流動到金字塔頂部或底部,因為形成金字塔的動力,透過均優制度被持續削弱。學生流動到哪裡,都能得到優質、便宜的教育。 4.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被制度所混合,教育的「隔離主義」不易成功。 5.學優生能獲得更多正向的比馬龍效應,避免掉負面比馬龍效應的風險。 6.透過增加課程彈性與自主學習空間,釋放學優生的更大潛能。 7.透過性向導師制度,讓學優生能得到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人士的幫助。 8.精英學到天賦是用來幫助其他人的,不是用來贏過其他人,並據此拿走一切支配一切。 9.精英學到他的潛能可以發揚和表現,得力於整個社會的幫助,而不是只得力於他一己的天賦。所以他應該運用一部分的產出來回饋大我,回饋人群。 10.破除成績好的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權,成績不好的學生有較低的學習權等迷思,實踐學習權平等的價值觀。 11.為爭奪金字塔位置的龐大社會資源(一年約五百億),可以轉用來幫助學習者。 12.用於爭奪金字塔位置的應試教育、學生生活與人格扭曲可以減輕。
解放學習桎楛,釋放國民潛能
均優學習論壇同時也是「進步教育的博覽會」。過去臺灣社會接受多元化價值的節奏,一向快過教育界接受多元化價值的腳步。但在均優學習論壇中看得到改變:今年「藝術」是論壇中的顯學,多項議程將藝術應用於學校教學、社會教育、教師成長、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可以說是全方位展現。如果十二年國教能逐步擴大免試入學,更加釋放人民的創造力與藝術才華。那麼不管是臺灣的文創產業,或其他產業中的「創造性勞動力」都會大幅成長。
守護學生健康,釋放國民潛能
小朋友們能「頭好壯壯」健康成長,當然是他們「釋放國民潛能」的前提。所以今年的議程除了有議程討論「營養午餐的無毒化與在地化」,更同步舉辦綠色生活攤展,希望大家一起來關心小朋友們的食品安全和生活健康。最近有地方首長宣布:民國103年起,全縣市的國中小學,週週都要能享用有機蔬菜營養午餐。我們在此要這些守護學生健康的地方首長們按個「讚」。
均優學習論壇,已成為大型的串連網絡和行動發起平台
經過兩年多的經營與成長,「均優學習論壇」已經變成臺灣教育界大型的串連網絡及行動平台,除了研討會中會舉辦「世界咖啡館」融通不同領域教育伙伴的思想與感情,工作會議也已經全年無休每月定期舉行。除了透過各團體共用的活動看板,公布各團體的活動,還每月發送電子報,訴說臺灣教育不同角落的故事。一年中有任何重大的教育議題發生,就會有人帶到當月的工作會議中,展開串連,發起行動。非常適合關心教育的各路伙伴,一起來參加論壇,結交同志,擴大行動力。
註1: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自行應驗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對學生給予更高的期待會促使學生有較高的表現,反之對學生低期待會促使學生降低表現。積極正面的期待會使小孩感受到愛與支援;負面消極的評價會使彼此之間產生敵意和對立,惡性循環的結果會使小孩出現不良的行為。
註2:性向導師:十二年國教號稱要用適性學習取代應試教育,但在高中職端會發現學生性向的廣度恆大於教職員專長的寛度,所以必須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讓社會上各種素負造詣的人士協助參與學生性向的指導。
日期:2012年4月27、28、29 (週五、六、日)
地點:國家教育研究院三峽院區(新北市三峽鎮三樹路2號)
主辦單位:
DFCTaiwan、FUN學中心、OSSACC、二十一世紀教育協會、大瑩文化事業、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振鐸學會、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中華進步利用協會、生活及教育改善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民間基金、台灣好文化協會之毓樂學堂、全人實驗高級中學、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社團法人台中市人智哲學發展學會、社團法人台中市父母成長協會、宜蘭縣政府教育處、柑園文教基金會、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高雄市教師會、高雄市創造力學習中心、桃園縣政府教育局、財團法人政陽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 �、教育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輔導群、教育數位平等聯盟、國家教育研究院、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開平青年發展基金會、開平餐飲學校、雅歌文教基金會、新人道協會、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道禾教育基金會、道禾實驗學校、新竹市光武國中、新竹市政府教育處、臺中市楓樹腳文化協會、臺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教育會、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嘉禾書院、嘉義市桃山人文館、臺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臺灣蒙特梭利中小學教育發展學會
總召集人:吳清山(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執行秘書:丁志仁
詳情、議程簡介及報名,請上2012均優學習論壇網站
回應
Re: 【均優學習論壇】為教育打底,釋放國民潛能
蕭曉玲老師
適合出席見證
Re: 【均優學習論壇】為教育打底,釋放國民潛能
我的媽的, 這哪個人寫的, 簡直蠢得好笑
吳清山 丁志仁 王顥中 練習 盡量 誠實 回答
吳清山 丁志仁 王顥中
練習
盡量 誠實
回答
1.什麼是 教育?
2.什麼條件構成 教育?
3.什麼條件使 教育 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