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民粹感性的夾縫中找尋永續的出路

2012/05/02

 一向以敢言著稱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發表新書「台灣大崩壞」,直指台灣已陷入「不婚、不生、不養、不活,年輕人覺得沒前景」的「新四不一沒有」循環中。他除了呼籲政府應「公平加稅救生育」之外,並表態支持油電雙漲,以負起財富分配的責任。

 楊志良的這席話,對應現實社會的發展,誠然令人有深深的感觸。他表示「四不」雖沒有立即的危險,但會拖住台灣前進的腳步。一方面「四不」使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同時相應的自然也會使得「人口老化」趨勢益顯突出。事實上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發表的統計就顯示,近十年台灣地區45歲以上人口的增幅達38.92%,較15歲以上人口同期的增幅11.97%,達三倍以上。等於是主計總處的「證辭」,印證楊志良的警告並非虛假,而人口老化則會讓台灣從頭到腳「生病」,包括消費市場萎縮、學生銳減導致教育貧血等。楊志良甚至大膽預言,15年後二代健保也會隨老人健康照護支出大增,「像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一樣,舉步維艱。」

 在楊志良「新四不一沒有」說中,所點出的年輕人覺得沒前景,現實社會的新聞報導中也完全可以得到印證。包括在五一勞動節前夕所發表對全國民眾勞動心聲的調查指出,台灣勞工目前正處於「三窮」的絕境,包括窮苦、窮累、窮忙。如此情境對未來自然覺得沒前景,不婚、不生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不只藍領勞工哀嘆陷於「三窮」絕境,白領階級的境況也好不到那裡。台灣高教產業公會同樣選擇在今年勞動節前夕挺身到教育部陳情,控訴在大學擔任兼任教師每月平均所得甚至還不到2萬元,要求教育部不要讓大學成為「血汗工廠」。

 談到年輕人因為就業不易,或薪資偏低,以致普遍覺得沒有前景,自然不只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國際勞工組織在最新發表的「2012年全球就業報告」中就指出,由於先進國家的財政撙節措施和勞動體制改革,已對就業產生毀滅性後果,預估今年全球失業人口將超過2億人,比去年增加600萬人。面對這麼險峻的形勢,「占領華爾街」活動也沒閑著,同樣選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當天,在全美進行大串連示威,以「沒有99%的一天」為號召,發起集體罷工、罷課和罷市。

 當庶民大眾對楊志良的「新四不一沒有」產生共鳴時,化解的對策卻可能南轅北轍。依楊志良的主張,台灣生育率欲振乏力,癥結在於社會缺乏對家庭養育下一代的支持,因而政府應把拚生育看得跟拚經濟一樣重要,也就是政府應該要有足夠的財力規劃完整福利政策,讓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敢婚、敢生、能養、能活。根據這樣的邏輯,他批評目前稅制不公,因為民粹放任人民予取予求,搞得國家財政困窘,無力落實社會公義,從而政府除了應公平提高稅收,落實量能課稅,油電雙漲也才能扭轉讓普羅大眾補貼用電、用油大戶的偏差。

 毫無疑問,楊志良針對時弊所提的解方,乃是治本的應然之舉,而事實上目前執政當局所規劃的油電漲價及復課證所稅也就是朝此方向在努力。不過,當政策的「理性」碰到民怨的「感性」時,油電調漲尚未實施,已經先行引發各種民生物資掀起一片漲風,進而激發起一股民怨;同樣的證所稅復徵案子還沒出行政院,各種反彈、遊說的聲浪已經充斥於立法院,股市成交量更是大幅萎縮,在這種態勢下,針對油電漲價,馬總統不得不緊急出面,研議縮小調幅及分段調漲;至於證所稅在立院如果被修得體無完膚、有名無實,大概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當所有這些最具指標意義的挽救台灣免於大崩壞的解方,面對民怨與民粹的夾擊,只能步步退讓時,其實只是印證了楊志良在新書中的警語:「台灣現在幾乎沒有希望了,如果再不做,只能等著台灣大崩壞。」理性不敵感性,民粹壓倒公義,難道是台灣不可逆的未來?或者是應支持政府奮力一搏,一起破解「新四不一沒有」的魔咒,共同找尋台灣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台灣其實正走到十分嚴峻的十字路口。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