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陳韋綸
政院版的《長期照護服務法》仍在立法院內審查,而衛生署也在日前公佈,預計在2016年開辦《長期照護保險法》,預計比照健保計算長照保費,採全民納保的方式,提供「照護服務」或每小時150元的「現金給付」(相關剪報);今天下午(5/4),婦女新知基金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婦女、社福及勞工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長照保險的「現金給付」制度,只會加深女性在家庭的不平等處境,對於建立完善的長照體系沒有幫助、更無法滿足現在的照顧需求。
婦女新知常務董事、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質疑,衛生署提出「照護服務」與「現金給付」兩方案,表面上讓民眾自行選擇,但在長照服務還沒「長出來」前,民眾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她強調政府不能忽略家庭的性別、階級差異,一旦現金給付上路,只會把女性綁死在家裡。她呼籲政府重新思考台灣的長照體系政策。
現金取代服務? 照顧者要空間
「如果要發現金,服務從哪裡來?」立委陳節如質疑,應該回歸社區化、多元化的角度,設想長照制度,而不是用現金給付的方式,把所有照護責任回歸到家庭。她呼籲政府應該三思,並且與第一線的民間團體討論。立委尤美女也表示,現階段的長照服務尚未建立完備,民眾當然會先選擇錢,但領錢後是否能獲得真正照顧?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慧珠表示,無論是規劃人力、知識培養、技巧訓練,都必須包含在長照制度內,因為「照護」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包含輔具使用、復健休養、被照顧者的心理層面等等,不是家裡有人照顧就好。
行政院長期照顧制度規劃小組委員、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經建會在規劃長照制度初期,就提過給予現金的構想,但在行政院長照小組中並未達成共識。吳玉琴說,如果要用現金解決問題,「那台灣的長照大概就死掉了。」她擔憂,現金給付會合理化女性在家庭裡的照顧角色,反而陷入無法替代、休息的困境。
他山之石 給錢沒有比較好
德國與日本分別在1995及2000年開辦長照保險。德國長照因為提供「現金給付」,直到2008年,仍有72%的人領現金,申請服務的人只有13%,另外15%的人兩者都選擇,由於服務需求過低,德國長照服務一直無法成長。
反觀日本,因為全民使用服務,現已發展出一整套居家、社區服務。在2007年,老人日間照顧就有160 萬人使用,居家服務也有120萬人。雖然也曾提出現金選項,但立即遭日本國內的女性主義團體抨擊,因為就算領了錢,最後也是家中男性決定由誰去照顧,而那個人很可能就是女兒或媳婦,金錢根本沒辦法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以德國和日本的長照保險經驗說明,像德國採用給錢,不用培育人力,也沒有硬體、軟體的長照制度,成本反而更大,因為不領白不領的心態,讓保險基金大失血,而長照服務遲遲沒有進展。日本不提供現金,且每項服務還有10%的自付額,因此使用者都很節制,不浪費資源。
發展完善長照體系 國家應先整合人力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感慨,台灣既引進外勞,卻不肯提供合理的勞動條件,又讓她們處在沒有保障的勞動環境裡。而國內對長照規劃想像太過匱乏,所以讓照護重擔廉價、不合理地移轉在更弱勢的外籍看護身上。他建議除了醫療、社福相關科系外,「是否可以培養體育系一起加入?」如果刻板認為照護是少數人的工作,對於建立長照體系是很大的阻礙。
然而,即使開發更多培力管道,如果不設法改善外籍勞工的勞動條件,人力資源分配的問題依然存在。不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陳素香認為,不少人討論長照問題時,都會連同外籍勞工的勞動處境、人權一起談,但這種談法「焦點不太準確」,應該是從如何建立長照體系的角度切入;長遠來看,應該由國家整體規劃長照人力,如需引進外籍看護,再將其納入,受雇於國家或相關機構。
陳素香解釋,目前台灣長照需求家庭約有100萬,其中70幾萬是由家人照顧,近22萬則聘請外勞,而申請長照體系中的「居家服務」者,累計只有3萬人,由此可以看出成效並不理想;倘若仍繼續開放個別家庭聘僱外籍看護,大家只會領現金繼續聘請外勞,並不利於長照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