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大學

2012/05/05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短短數年間,在政府要求高教「自負盈虧」政策下,各大學已有八種「非典型勞動僱用型態」,使高教勞動處境持續惡化。包括:兼任教師專職化,卻和專任教師嚴重同工不同酬;大量一年一聘「專案教師」出現;正式職員被改為一年一聘的約聘僱或外包;博士後研究員被當高級助理;專任教師遭片面修改勞動契約;研究與教學助理被剝削;學生領獎助學金卻要服勞務;實習生成廉價勞工等。再不處理,儼然將出現「大學血汗工廠」。

身處安穩體制的教育部高官們肯定無法體會,對於廣大的高教受雇者(及準受雇者)而言,台灣高教面臨的少子化退場危機,已是巨大的焦慮來源;但目前官方卻放任、甚至鼓勵各大學以兼任、專案等不穩定僱用的方式來召聘教授,用派遣工取代正職缺,讓專任的工作機會持續減少,是何等惡質。於是,不少找不到專任缺的「專職的兼任教師」應運而生。儘管同樣每週在大學上滿十學分的課、也得做研究、拚論文發表,折算下來的薪資卻不到每月二萬元。這樣嚴重和專任教師同工不同酬的狀況,教育部如果不立即介入,要怎麼要求得「自籌財源、自負盈虧」的各大學,會想聘用專任人員,而不採用兼任人力來遂行剝削?

面對這樣惡質的政府和工作環境,我們也越來越清楚意識到:只有透過受雇者們團結起來的力量,參與工會組織,形成更強而有力的談判力量,才有可能扭轉這日益惡化的工作環境。否則,不論是高等教育或一般職場,這個政府都不會是站在勞工權益的那一方,工時加長、工資下降等「血汗工廠」現象,恐將是所有受雇者的共同命運。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