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日期:
2012/05/06
links_weblink_url:
http://blog.roodo.com/verite_wind/archives/19418298.html
閱中國時報四月十日『霧社水庫淤積800年清不完 啟用55年 有效蓄水量竟不到4成 使「碧湖」山水失色 不清淤 壽命恐剩10年 衝擊發電、蓄水與觀光』報導http://e-info.org.tw/node/75978,不勝唏噓。可見政府對自然力量的評估過於樂觀,仍抱持「人定勝天」的心態。為何預期使用年限250年,最後只剩下60年?僅不到預估的四分之一。我們自先祖繼承這個寶島,但卻以如此隨便的心態進行非永續的開發,不顧下一代需償還的代價。建築水庫的成本固然可以計算,但水利專家能精算的不過是「土木建築」成本,需要多少鋼筋、混凝土、多少趟砂石車。但砍了多少棵樹,毀壞多少生物棲地,淹沒多少的文化與歷史,卻始終無法計算成本。水庫淤積後,要花多少稅金清淤、要編多少預算蓋攔沙壩、費多少心力來復育受損的河川生態?當這些成本都不能被計算時,蓋水庫還是符合經濟效益的選擇嗎?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