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應避開地方勢力包圍

2012/05/08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回顧台灣解嚴25年以來,社會結構與公權力基礎重建及民間資產累積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創新活力,隨著每一階段的變革而不斷交互影響,短暫過程當中,我們有所得、也有失去。

但在黨同伐異的私心欲念下,言論尺度的操弄讓媒體與政爭變得嗜血激情,看似合法的不當利益,以一次次選後的利益均霑,讓台灣成為共犯結構,變成全民瘋炒股、薪資原地踏、滿山道路開、遍地高樓起的光怪陸離。

最近,在「壓死他賠得少」的邪魔觀念下有人被倒車輾斃;當我們訝異於校園霸凌事件的普遍化時,不免會問:為何我們所把持的善念德行,與一些年輕人的當下反應,竟然如此不同!

冰凍三尺原非一日之寒,完整的教育體系需要社會的投入。過去25年間,社會經常以勝選做為判斷是非的共同標準,利益分配考量下,中小學校長就是地方大樁腳;以媒體報導熱度與民調高低代表輿情,這樣的社會運作不啻現代版刻舟求劍!

民意確實如流水,但以勝選為唯一的是非考量,只求短期民意的「爽」,絕非現代公民社會之福。

12年國教規畫方案下,地方勢力介入高中學校的意圖將更為明確,也取得參與的法源基礎,試問這樣的教育方針與現實基礎能有何種長遠性呢?當我們忽略由政府負擔全民學費的利益誘引,當我們不願去顛覆地方利益的共生體系,又豈能奢言12年國教的平等理念,或是倡議其他的進步性論點呢?

更何況硬將美式教育做橫向移植,就會讓台灣的新一代人才輩出?美國中學教育制度問題嚴重,校園內經常槍聲四起,已成為美國國安層級的重大問題。這幾年來,聯邦政府以競試成績與補助款掛勾機制,強制介入各州中學教育,以解決中學教育體制問題。

籲請主事者不應忽視教育地方化的潛在危機,將明星高中的學生發言看成是推動12年國教的絆腳石;而應以理解的角度深入探討,認真看待教育改制、地方參與權限,目標願景和學生受教權益等的交互影響。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