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感嘆,許多教育議題很冷門,我為了教國中的表演藝術課,自掏腰包又另外找時間去綠光劇團學習時,便會思考,這種應該由戲劇科系背景老師來教的課程,非本科系老師究竟能自力救濟多少?教育部能給予什麼協助?然而,這些制度上的老問題,從未受到足夠重視;能夠成為熱門話題的教育議題,往往跟敏感的階級分配有關,像是12年國教,或者我曾大力反對的一綱一本。
這一陣子在不同場合,我被問過好幾次對12年國教有什麼看法?坦白說,雖然平時很關心教育新聞,但一年來從特色招生到比序,一個又一個的專有名詞和講不清楚的細節,姑且不置可否;但從免試入學爭議或所謂的菁英教育、建北現象,可以感受大家的焦慮仍然圍繞在階級上,說穿了,就是很在意入學方式而已,與其說是教育議題,不如說是階級議題。
剛剛宣告中止、失敗的台北市一綱一本政策亦然,它成也升學,敗也升學。當年郝龍斌在市長選舉時,能以這條政見掀起話題,打破教育政見向來冷門的慣例,靠的就是「唸一本就夠了」這類宣稱減低升學成本的宣傳,於是,當選後即便違憲強推,也未見多少市民在意,所向披靡到把我這有異見的小小老師惡性解聘掉也無所謂;豈料不出幾年,一綱一本的配套政策北北基聯測,打亂了選填志願的順序,升學制度的柱子產生裂痕,家長怒不可遏,只好黯然退場。
敬佩弱者才是謙卑 我相信許多家長躂伐一綱一本,起因於北北基的失敗,跟我反對的理由並不一致;就像不同的學生需要的藥方不同,我是因為教學上希望有更多選擇的工具,亦即有多種版本的教科書可挑,同時因為選書權有利於教師的專業表現,是教師這一行讓人尊重的重要基礎,才不惜挑戰市長。舊事重提,是為了說明我所關心的教育議題的實質內涵,而為了深化教育討論,現在我想追問,最近一波關於12年國教的爭議,也就是明星高中的實質內涵是什麼?
由於人本教育基金會指出,部份建北學生的歧視言行,關於明星高中的論戰達到沸點,就在該校學生感到不平的同時,恰好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審視其中的教育品質。有些建北學生說,程度接近的學生同校便於彼此砥礪;有的則說同學間臥虎藏龍、人外有人,藉此學習謙卑。我想,就前者而言,不論台大清大均有統計發現,繁星入學,也就是高中時「龍蛇混雜」的學生,表現得比指考生好,成績上的同儕效果值得懷疑;就後者而言,社會不擔心你們不懂得欣賞更強的人,反而希望你們能夠敬佩「弱者」,那才是真正謙卑。
這番思辨不是為了打擊,而是為了築夢踏實,希望建北學生莫怪,容我多說幾句。我對台灣明星高中的問號,不僅止於此。
我的朋友、中華民國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秘書長黃育旗先生,每每提到台灣人對歐美名校的熱中,讓人瞠目結舌,不說有多少人搶當小留學生,就連台灣的歐洲學校、美國學校,也是大排長龍;奇怪的是,這些搶進歐美學校的台灣學生,志願菜單上往往也並列著學習文化和歐美南轅北轍的建北,顯然,吸引著這些家長學生的,恐怕不是背後的學習環境,而是晉升大學名校的距離。
不管唸什麼名校,不怕學子多一份自信,怕的是光環太過刺眼,看不清自己前途。全球性的青年貧窮問題逐年惡化,不少警告文章劈頭就是菁英畢業生走投無路,學歷崩盤,加上勞動政策失守,高階職人淪為血汗勞工。因此,我對孩子的期許在於個人能力與公民意識,他們不管是敦親睦鄰到問候美髮店阿姨腳傷好了沒,或關心公平正義主動捐獻,換個面目,即是商業雜誌強調的成功能力,及改變政府作為的推力。
就怕看不清前途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被視為登龍門的升學方式,動見觀瞻也不意外,但在12年國教引發唇槍舌劍之餘,不妨靜心沉思一下:「你想要什麼樣的教育?你為什麼要這樣的教育?」觀照自身之後,仍然偏好從建北唸到台大電機、醫科的家長,別只是擠著進去,看到科技新貴、血汗醫生低時薪、過勞死時,該跟著上街爭取權益,否則豈不是機關算盡反誤性命。發現名校之路可能有點問題的,自然不要強逼子女選填志願,誤上賊船不打緊,還上了看起來前程似錦的鐵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