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空竭 30年後還是寶島嗎

2012/05/13
中研院應用科學中心研究員(新竹市)

台灣的國際舞台、科技、產業競爭力,近年漸形衰退,甚至邊緣化,成為社會輿論關切的議題。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與香港新特首,相繼對該國人才政策感到憂心,甚至引台灣「自閉」為戒,引發諸多討論。星國為吸引國際人才,提供許多優惠,去年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放棄我國籍,入籍星國。臉書即將在美上市之際,共同創辦人沙佛林也被揭於去年放棄美國籍,取得星居留權。

焦點轉回國內,中研院院長至立院報告人才流失問題時,有委員提到,香港有大學以月薪八十萬挖角副院長王汎森。此舉雖凸顯人才外流的嚴重性,但台灣納稅人真的虧待這些人才嗎?

我認為,政府無力,領導無方,人民無望,這才是大家該憂心之處。

其實,大學教職或研究人才的流失,因素是多方面,不單是國外薪資高。若有人想移民赴外覓職,那是個案。若有多人流失,那麼該行政單位首長需要自我檢討。台灣薪資是否合理,以後要調多少,都得以國民平均所得和所得稅稅率來作基準,以國家稅收來衡量,不能只比較工資是多少倍。

中國高掛社會主義,在大學或研究單位經費及薪資結構上,比台灣還更具彈性及資本主義色彩,而台灣倒像被框在社會主義的框架上。目前僵硬且平頭式的薪資制,才是最該革新之處。

不過在五年五百億的卓越「金援」下,表現好的大學教授有不差的獎金,而中研院也有高人好幾倍薪水的特聘研究員制度,他們應可養尊處優,不致人才外流。

另,教育部長蔣偉寧提到,台灣在海外的人才庫空竭,很多大陸學者在美國大學任教,而台灣赴美留學愈來愈少等等,這是必然的。

目前在美國的留學生,大多是中國、印度、伊朗,因為這些國家人多且較落後;但少有日本人或先進國家的留學生,因他們不一定要到美國取經。近廿年來,台灣的大學師資研究設備改善很多,台灣學生畢業後,自然選擇在台就職或上研究所,不願再投資光陰及金錢去留學。因為留完學後,不易找到好的教職或科研工作。

而在教育方面,三專、五專升等造成大學林立,師資良寙差距大,造成滿街是大學生,但很多人缺乏專業訓練,在職場上也缺乏就職所需的技能。即使是碩、博士生,業界也沒那麼多的空缺,能讓他們一展所學。這是國家資源的浪費,也會導致社會問題。畢竟台灣近廿年來產業並未升級,不像南韓能有大作為的政治及企業領袖來長期規劃扶持 。

人才外流或海外的人才庫空竭,這些是果不是因,且不是問題的癥結。

這二、三十年來,台灣缺乏膽識、遠見及魄力的政治及企業領袖,面對國際化的競爭及崛起的中國,卻只想圖短利及選舉勝算的操作,民眾民主法治素養的提升不去重視,卻讓低俗缺內涵的媒體文化到處泛濫。

各國為了吸引有前途的企業家和人才,未來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大家倘若還自我感覺良好,蜀中作樂,直把杭州作汴州,長此以往,三、五十年後,台灣身在何處,還有沒有自由寶島的存在,將是一個大問題。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