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徵稿啟事 公 共 性 危機:2013年文化研究會議
會議日期:2013年1月5、6日(星期六、日)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會議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大會主旨:公 共 性 危機
公,背私也。共,同也。台灣社會近年傾全力打造「公民社會」及其想像,鼓動集體積極參與社會,志工台灣、義工台灣、漂鳥台灣,盡可能地動員所有「公民」。一種新的公共社會似乎正蓬勃誕生,小地方大市集的小聚型態,也挑戰何謂「公共/私」的概念劃界:公共性看似大幅揚升,個體的隱私卻受到前所未有的「監視」,而這股氣氛蔓延在社會生活、勞動生活、親密生活……,全面籠罩。公與私之間越顯曖昧難辨,如此,隱私易於見光、曝光、走光,易為人所合理化。可以說,這是公共性的全面進犯,今日個人私隱似乎無所遁逃。與此同調共舞的是,「私有化」(排除公共性)以「隱私」之名,拒絕展開公共的政治性思考與行動策略。
若說人們同享一個地球,那麼全球或許能粗淺地被稱為某種公共空間。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物流、金流與人流「往/來」頻繁,當人們自認為全球公民並以為能恣意擁抱全球、行腳全球時,卻可能遭遇重重阻礙。全球化流動進一步連帶而來之高度混雜的社會,各種由文化所中介之身分想像、治理技術及各類彈性連結形式應運而生,舉凡資本流動所結構與再結構的新地理形勢、人力專業才能的外包與買賣、情慾認同與衝突的跨界連線,以及意識形態的各種跨地域翻譯與實踐等,使得大小衝突日增,時有所聞。於是,現下社會有各種潛藏的或被聲稱的危機環伺在旁,同時亦有各種因應危機的治理技術橫亙在前。無疑的,這是一個全球社會、公共社會,更是一個各方面對危機、處理危機的風險社會。
這是個最危險的時代,是否也會是個充滿轉機的時代?文化研究學會今年以「公共‧性‧危機」為主題,它能任意排列組合重定字義,亦能隨意去頭去尾刪減增列。而公共性充斥在當代學術語境裡,說明公共既是流變的過程,也成了正典定論。因此,「公共‧性‧危機」可以談論「公共性的危機」,亦能談「公共中的『性』危機」,當然,它更能談現代社會所面臨各式危機的公共性。現在,請重組您的創意與想像,回應台灣社會文化面臨的「公共‧性‧危機」,並開放多重解讀「危機」的可能性。我們歡迎各種運動策略、行動方針、理論思索、經驗觀察以及田野反身等各類文件賜稿。
年會議題規劃:
01. 都市更新的義利之辨 02. 圈地及其不滿 03. 性/別異類恐「懼/拒」與酷兒污名連線政略 04. 藝術的公共性 05. 學場現形記 06. 做研究,您專業,IRB,我內行 07. 意識形態與文化再現的結合與挑戰 08. 台灣電影的轉機或危機? 09. 真假個體化/真假公共性 10. 文化政策,理?不理? 11. 開放議題 12. 各子題構想:
都市更新和建商圈地爆開了醞釀已久的社會矛盾。除了以憲法權利和私產權正當性,對抗惡法亦法、依法行政的國家暴力和專業心態;質問可疑的公共利益宣稱如何包裝財富慾望;以及,尋思多數決能否等同民主,少數權益如何尊重的制度難題外,我們必須面對新自由主義與新威權治理正聯手侵蝕古典自由主義的人權信念和私產迷思,因而法治、私產權、公共利益、民主和正義,都顯露出其為社會建構和鬥爭場域的本質,值得我們放寬視野來追究來龍去脈,探問出路何在。
(二)圈地及其不滿 ( Social enclosures and their discontents)(策劃人:何東洪)
圈地(enclosure),顧名思義,是社會中的資源、權力的封閉過程。從農業政策、土地開發到文化政策,過去二十年的台灣,我們目睹了一波波不同類形的圈地運動。不同以往威權統治的威嚇,這波圈地運動以形式民主的兩黨政治為依靠,讓少數群體與政治力量共謀在制度的保護下行使強取掠奪之實。各式各樣的圈地,使得台灣在資本主義發展下,越來越朝向政治、經濟、生活及文化資源的兩極化。 因此,此主題希望討論以下課題: 各種圈地機制化的歷史-社會脈絡討論。 具體圈地運動及其不滿、反抗的經驗研究。 其他相關的反抗圈地的議題。
(三)性/別異類恐「懼/拒」與酷兒污名連線政略(策劃人:林純德) 當前台灣社會中的文明化公民的性/別異類恐「懼/拒」乃鑲嵌著中產階級主流價值與極端保護主義色彩,於保守團體、人士的操弄及大眾媒體的中介下,近來在一些案例上更顯熾烈,其中包括台鐵公共性事件、愛滋器官移植風波、地方政府拒設性交易專區、「真愛聯盟」的反同志教材、同志團體「彩虹天堂」被迫搬離台中一中商圈、「性霸凌」入法、白玫瑰法案、副總統候選人配偶觀看猛男、「人妖」秀遭到政敵嚴厲批鬥、作家立委的「剩女說」及人口學者的「剩男論」等。另一方面,在地酷兒社群近來也針對美國學者海澀愛所提出的「污名連線政略」進行參照反思,期以蘊蓄、匯聚在地性/別少數與其他污名的連線動能,進而攪擾主流常規、價值。本屆年會誠摯廣邀各界怪胎異類、魑魅魍魎及關注邊緣性/別議題的學者、社運人士前來發表學術論述、分享運動經驗。
(四)藝術的公共性(策劃人:郭秀鈴)
「藝術是社會的產物」此一觀點深植於1970年代以降之當代藝術研究論述中,當一切事務皆無法自外於社會結構時,藝術也不例外。以此視角觀之,藝術創作與公共性意涵的緊密扣連難以置疑,而藝術作品也無法再被詮釋或接受為藝術家天份的純粹展現。在這個脈絡下,藝術的公共性、以及相關的危機層層交疊,錯置於文化、社會與歷史網絡裡。本論壇徵請相關研究者發表與「藝術的公共性」議題相關之論文,討論內容包括: 藝術的公共性如何定義?以藝術之名違反/挑戰社會規訓機制的藝術表述,其公共性相對位置為何?在複製、再製、與回應等不同的運作邏輯中,藝術與社群公共性間的關係為何?當前的藝術生產機制對於藝術的公共性展現了何種危機? 藝術的公共性所觸及之危機,如創作媒材(或創作形式上)的、生產機制的、抑或作品的詮釋與應用危機; 探討身體的、性別的、或個人經驗等議題的藝術作品在在今日的公共空間展示機制中,其社會意涵為何?
(五)學場現形記(策劃人:戴伯芬)
流浪教師滿街跑、學生假實習真剝削、教授與實習醫師過勞死、失業博士縱火…這些賅人聽聞的社會新聞已經成為臺灣當前高等教體制下的新社會問題。教育為百年樹人工作,高教的勞動體制危機也是整個社會人力資源再生產體制的危機。教師背離了師者做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從知識份子變成大學評鑑制度下的論文生產線技術勞工,承受過勞的高風險以及六年條款等不利勞動條件的威脅;更多擠不進教職的博士大材小用,淪為專案、流浪教師、甚至是降薪的產業派遣勞動力,在生涯困境中徬徨踟躕;學生與助理做為勞動的底層,以實習或實驗之名,被迫成為論文或計畫生產線的非熟練工,擔任臨床或實驗室的操作員,在節節下降的薪資水平下,缺乏基本的勞動保障,也承受了特定實驗室或醫院的職災風險。警衛 與工友也在過剩的教育市場競爭中,從正式雇用轉為約聘或外包制,喪失了敘薪與退休的基本權益。 本子題徵求具有幽默、故事性的高教勞動人物或事件,如果本人現身願意現身說法最好,或匿名以文字、影象、動漫畫的方式呈現皆可,目的在突顯當前高等教育體制的荒謬與怪誕現象。
(六)做研究,您專業,IRB,我內行(策劃人:戴伯芬)
過去,臺灣的研究者可以為所欲為地以研究之名,對於受試者進行各種實驗與操弄來達成研究的目的,臺灣原住民的檢體甚至可以在國外人體生物檢體網站上(Coriel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以區區五十幾塊美元購得。然隨著人體研究法的通過與實施,臺灣學術界正籠罩在IRB(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檢查制度的危機中。IRB這套從美國生醫界移植過來的研究倫理審查制度,如何在學術自由與受試者保護中取得平衡?在臺灣的學術現實土壤上究竟可以發揮多少保護受試者的功能?還是演變成另外一套控制學術自由生產的科層制度或新研究保護商機?而從生物與醫學而來的審查制度又如何在人文社會科門中落實?自然科學的研究倫理典範將在社會科學界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做研究,您專業,IRB,我內行」的廣告詞預示了一套以保護受試者為名的研究檢核機制,可能對應著以商業化邏輯來解決研究倫理危機,進一步危及學術自由的新風險。
(七)意識形態與文化再現的結合與挑戰(策劃人:張碧君)
國家的意識形態在遇到危機時,經常試圖與人民的日常經驗重新結合,並因此體現在都市更新、地景改造、更換文化展覽內容,或編改教育課程等方面。體現在東亞國家的例子像是韓國的清溪川整治、馬來西亞打造的超級媒體走廊,及新加坡將(新)儒學編進教材。當各種文化再現仍以服務國家意識形態為目的,本子題希望檢視以公共性為名的文化政治如何轉型、如何建構?另一方面,這樣的文化政治又抹滅了什麼記憶?排除了什麼生命經驗與軌跡?
(八)台灣電影的轉機或危機?(策劃人:王君琦)
從《海角七號》到《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再到今年初的《陣頭》,國片破億已經不是特例,總市佔率也衝向兩成,相較起十年前的慘澹,顯現了蓬勃生機。但究竟轉機出現的成因與條件為何,又是如何得以延續?而在形成轉機的利多因素與復甦現象的背後,是否暗示了什麼樣不同於以往在內容主題、美學形式、乃至產業發展上的危機?
(九)真假個體化/真假公共性(策劃人:李明璁)
早在半世紀前,理論家們已不約而同地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所謂個性差異,予以犀利批判;如阿多諾論流行音樂的「偽個體化」或布希亞論商品訴求的「邊緣性差異」。這些立基於馬克思主義的典範論述,在二十世紀末、逐漸從注重工作倫理轉向追求消費美學的社會變遷中,儘管還是力道強勁地促使人們進行反思,但卻也有不同路徑的細膩觀察與之對話(比如社會學家貝克即主張個體化確切存在、且增進了反思現代性)。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應於真假個體化的論辯,則是關切公共性究竟為何與該當如何的思考。無論是哈伯瑪斯早已指出的公共領域再封建化問題,或者此刻發生於我們生活周遭、各種假公共之名圖私利之實的怪象,都迫使我們面對真假公共性的矛盾。 當虛假的個體化/公共性,在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與消費市場的共謀下,無所不用其極地偽裝成所謂個體化/公共性時,作為社會公民與自由個體的研究者、評論者、創作者乃至消費者,就必須更具批判之眼地看穿這些「說得跟真的一樣」的神話、與「其實是玩假的」遊戲。據此,本次年會希望能邀請相關研究論文、田野深度報導、甚或創作/行動計畫,一起來解構除魅,探尋真正能促進自由個體化與社會公共性的各種可能。
(十)文化政策,理?不理?(策劃人:殷寶寧)
「文化研究」是否討論「文化政策」的理論思辯持續挑動兩者從概念到實踐的關係,「文化」,轉瞬間炙手可熱。小自個人風格展現與魅力創造,符號行銷到品牌商品銷售、區域產業發展、大至城市競爭、國族邊界到全球流動,莫不隨處牽動著「文化」這根敏感神經。或挪用、或扮裝、或治理、或抵抗、或嫁接、或盜版、或山寨,對文化政策與治理的批判反思仍是一場持續邀請對話的戰局。
(十一)開放議題
提醒事項:
1. 本次大會可接受的提案形式有:論文、圓桌論壇、展演工作坊等三種。提案截止日期:2012年7月8日。 2. 論文投稿者請寄中文摘要(800字以內),首頁左上方註明欲參加之子題或開放議題。並請附上作者簡歷(brief CV)(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可利用後附之「文化研究年會投稿摘要表」。 3. 圓桌論壇及展演工作坊之提案,則請附上構想、引言人名單與提案人簡歷。 4. 本年會發表論文及摘要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5. 投稿和提案請以e-mail 寄到文化研究學會信箱:csa.taiwan@msa.hinet.net (主旨請註明「投稿文化研究年會」,並註明投稿子題或提案名稱)。 6. 論文摘要(經年會籌備委員會初審後)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12年7月22日。 7. 請於2012年11月30日前繳交至少全文5頁之稿件。 8. 論文如經審查接受後,如有一稿多投狀況,請來信告知。 9. 若有任何詢問,請逕行與學會秘書處聯繫。並請參考文化研究年會議題規劃。
聯絡電話:02-3366-5840(賴彥甫秘書) 學會網頁:http://www.csa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