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危機

2012/05/31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國民黨立委殺出「整合版」(相關報導),財政部長劉憶如彷彿宿命式地辭職下台;4個多月下來,馬英九的頭繼續昏,內閣則晃得更嚴重了(參見 2012/02/03 苦勞評論「富人在哪?稅怎麼收? 馬英九頭昏 內閣跟著晃」)。財團綁架立委,逼迫行政院,這一仗打得慘烈、主帥陣亡,後邊「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就要打不下去。

證所稅沒什麼了不起

對整個稅改來說,證所稅其實算不了什麼大事;拿去年(2011)國稅的收入來看,證交稅939億,佔國稅的6.6%;而按照國民黨版,假設去年一整年股票指數都在8,500點到9,000點(事實上,那是很困難的,下面會談到),都課個千分之0.2的「證所稅」好了,那麼可以課到的證所稅大概是62.6億,佔全部國稅的0.44%,而之前,行政院自己估過,如果按照政院版,大概一年可以徵到的稅,是100億,大概佔去年國稅的0.7%。

從國稅收入的觀點看,這些稅收,微不足道;而如果從券商、媒體吹噓這兩個月,就為了這區區不到1百億的稅,造成股市市值「蒸發」上兆,那可就真的是讓人感到莫名其妙了。證所稅的這些反彈,其實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目的是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所以很難從它實際的規模來分析它所造成的影響、也很難說道理。

不過,我們還是來先說說道理。

國稅的結構

7301002766_abb16bd71f_o.png這是依據2011年各種國稅佔全部國稅比例繪出的圖,2011年證交稅收入939億台幣,佔總體國稅結構約6.6%。(資料來源:財政部;製圖:孫窮理)

一般政府收稅,不外乎三個目的,其一,充實國庫收入;其二,租稅負擔的公平性;其三,為了調整某些行為。稅,帶有「懲罰」,或者「調整價格」的目的;最具有調整色彩的,大概就是「關稅」了,我們看一下右邊那張圖,在去年的國稅裡,關稅的收入,佔6.77%,比重不重,但是它卻扮演調整進出口商品價格、保護本土產業的重要任務,也同時是像WTO這種推動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組織第一個想要彌平的對象。

那麼,徵收證所稅的目的是什麼?

是要「充實國庫收入」,這沒錯,不過規模有限;要做到「負擔的公平」,薪水收入要繳稅,買賣股票的所得不用繳,這沒有公平可言,這個更對;不過,如果徵收的對象和賺錢的對象,沒有關係呢?

國民黨團版是假的,民進黨版只是來亂的

我們來看看證交稅,它是針對證券交易的這個行為課的稅,每一筆交易照它的成交金額課0.3%;國庫一年從證交稅收到上千億的稅,不能說少;但是從「公平性」來看,股票買賣有賺有賠,一個一年有1千萬交易量的人,可能賺幾百萬、也可能賺幾千塊、或者賠個幾百萬,這些情形,要繳的稅,全部都一樣,如果從所得的公平性來看,這不對;而如果從稅收是一種「行為的調整」這個觀點來看,那更奇怪了,難道我們的政府不鼓勵證券交易這個行為,所以要對它課稅?

顯然不是,課證交稅、不課證所稅,是一件從邏輯上說不通的事情。

這個邏輯不通,也反映在現在所有這些「證交稅外加」的證所稅修法版本上,國民黨整合版是這樣,民進黨版也是這樣,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在證交稅上加;國民黨「整合版」,讓人可以「選」,是年底在所得稅裡申報,或者外加,這樣投資的人會怎麼選?他們會預估哪一種算法對自己有利:首先,在一年開始的時候,會投資股票的人,大概不會算好我今年一定不會賺錢(那他幹嘛還要投資?),假設我今年賺不少,用「所得稅」的方式,一定不合算,所以基本上都會傾向「證交稅外加」的方式;接著,如果「證交稅外加」的稅率又不高的話,所謂「雙軌並行」根本是假的,而國民黨「整合版」,唯恐千分之0.2、0.4、0.6這樣的稅率還太高了,還加上一個依據股價指數開徵的「日出條款」。

下面那張圖是台股20年的月線圖,其中哪怕只有一分鐘都好,在那個月裡,台股指數有超過8,500點的,算一算只有36個月,超過10,500的,一分鐘都沒有;而過去20年裡,也沒有任何連續的12個月,股價都可以一直維持在8,500點以上;依照國民黨整合版,沒有超過8,500點的時候,全部不用繳稅;而在賴士葆那個奇異的邏輯,說「8,500點以上,大家都才會賺錢」,也完全不符合股市的邏輯,指數看得是它的變動,而不是絕對的值,假設一段時間,股市從1萬點暴跌到8千點,那一定是哀鴻遍野,相反地,如果從6千點爆漲到8千點,那賺錢的人就會很多,前者要繳稅,後者卻不用繳稅的道理,實在不知道在哪裡。

過去20年的台股月線圖

7302353146_98a8214677_b.jpg淺紅色表示那個月中,股價指數曾經超過 8,500點(即使只有上影線勉強超過,其實沒有站穩的都算),深紅色表示該月曾經超過9,000點,過去20年來,台股指數從沒有超過10,500點。(製圖:孫窮理)

群魔亂舞,大勢已去?

「證交稅外加/雙軌並行」的證所稅沒有道理、用股價作日出條款更沒有道理,國民黨整合版(民進黨版也差不了多少),簡單地說,既不能充實國庫收入、又不能實現租稅公平,目的也不在調整股市交易的行為,它早已脫離了「稅改」的軸線,而只是一場政治鬧劇。這一場鬧劇,由在房地產、稅改議題一向衝在前面的賴士葆主導,不讓人驚訝,但同時也還有曾被寄予厚望的稅改學者、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曾巨威,就真的不能不讓人好好想想,這些「政治」裡面的「專業」是怎麼ㄧ回事了(參見2011/11/18 苦勞評論 「國民黨不分區是在進步個什麼鬼呀」)。

「證交稅外加」的說法,只為了呼應一個可疑的前提:股票的所得無法計算、稽徵成本高;透過券商的股票交易每一筆都有清楚的進出時間與金額,在行政院版中,也早已以年初的市值,作為長期持有股票賣出所得的計算基礎,如果連買賣股票的利得都沒有辦法計算,那麼來源複雜的綜合所得稅,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接受這種邏輯,可以想見,如果將來,討論起「不動產實價課稅」的時候,阻力將會有多大?

原本立意「抓大放小」政院版,雖然有「免稅額過高、外資免稅」造成公平性以及人頭戶及假外資的問題,但是仍不失為一個真正的證所稅版本,如果真的有心要做,剩下兩週,再作一些調整,民、親放下本位與壓力,未必沒有與立院「群魔」一戰的空間,但是這樣的政治,在台灣恐怕不容易看到。但是從行政院長陳冲快斬劉憶如、積極拜會「群魔」的動作來看,大勢應該是去了。

談談真的大問題

馬英九的第二任,開始還沒有半個月,不需要等到吳敦義、朱立倫,這些「接班人」出手,財政部長與「稅制改革」就在立院群小的圍攻下,倒地身亡,未來四年,這個跛腳的國家、跛腳的政府,也將循這個模式,逐漸地被各種利益團體攻陷,而領導人的「無能」與政府機能的弱化,其實也正是新自由主義假形式民主長驅直入的溫床。

歷年營所稅的變化

7301571256_c56d9ab1ed_o.png2004年到2011年,營所稅的變化,灰色部份是2009年之後,假設營所稅仍是25%估算出來的營所稅收入,這3年,每一年國庫都短收了超過1千億以上的稅收。(製圖:孫窮理)單位:億元

事實上,包括證券與不動產交易利得的這些所謂「資本利得稅」,在整體稅制改革的位置上,只是邊邊角角的問題,是劃錯了重點,我們只要回到前面那張國稅的圓餅圖去看,就可以發現,問題是在哪裡,2010年,趁著《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與《產業創新條例》的制定,同樣在財團綁架著藍、綠立委的情形下,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到17%(參見2010/04/16 苦勞評論「《產創條例》過了,恭喜大家!」),這立即使得2010經濟「觸底反彈」的一年,國庫收到的營所稅,比全球金融海嘯的2009年還少,我們假設,2010年,營所稅仍是25%,那麼它短收了1,326億,2011年短收了1,728億,兩年合計3千億的稅收,豈是一年不到100億的證所稅可以比擬的?

新自由主義的無政府狀態

就如同工人的工資在自由貿易的競爭下,不斷被壓縮的情形一樣(參見:2012/01/13 苦勞評論「執政四年 吹彈虛華 製造貧窮 總統選前 看馬英九的有感與無感」),稅收的「向下競爭(比賤)」,是一個在WTO或者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文字裡看不到的趨勢,在稅收的領域,這些規範的標的是「關稅」,而主要的影響,則是工資與國家主要收入的主要稅收,最後的結果,是政府的債務與破產危機。

稅的「向下競爭」

7306830908_6483e0e150_o.png在「向下競爭」的趨勢下,全球各國公司稅不斷下跌。(資料來源:KPMG's corporate and Indirect tax Survey 2009)

我們重回馬英九就職演說中的「五根大柱子」,其中最重要的「強化經濟成長動能」與「創造就業與落實社會公義」來看,在「加快自由化的腳步」的前提下,所謂增加就業,只能是殘補式的低薪、不穩定的工作,而所謂「落實社會公義」的稅改,也只有觸及皮毛、淪為劉憶如與郭台銘口水戰式的稅制改革;而今天,因為「整合版」的出現,造成劉憶如的去職,顯示出馬政權連這樣微小的皮毛都動不了、口水戰也打不贏。

不能觸及全球資本自由流動的現實,就不能真正面對稅制改革的問題,而讓人遺憾的是,在稅改這個關鍵議題上,由於直接受害者的缺乏,直接受利者又環繞進出於行政、立法部門之間,問題只有一天天加深,政治上的所謂反對力量,碰上這種議題,不是置身事外,就是弄虛作假合演鬧劇,所謂「中間偏左」、「公平正義」,也只能總統大選時的標語。

政治口號的破產,也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緊跟著的,是民主制度的破產,最後則是國家真正的破產。證所稅爭議是一面照妖鏡,讓許多人現了形,很多的底牌也都見了光,更照出了一個讓人深憂的未來,馬的第二任,公營事業私有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攫取全民的資源,這些都將在一個「無政府」的狀態下進行。

建議標籤: 
事件分類: 

回應

不知道苦勞網能不能把政院版、民進黨版、國民黨版的證所稅提案內文放上來?
不過國民黨版的應該還找不到。

主流媒體其實做了不少表格整理,附一些在下面,不過因為現在變化還很大,這些整理都不容易做得完整,簡單說,目前徵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所得稅式」,就是結算申報的時候,自己算一算買賣股票賺了多少錢,然後放在綜合所得稅裡申報,這也就是「政院版」,不過政院版的問題是加上了很高的「免稅額(之前是300萬,後來變成400萬)」,如果你是股票大戶,可以用好幾個人頭去炒作,每一個都有3、4百萬的免稅額,但不管怎麼樣,最起碼,它是真的就證券交易賺的錢在課稅的。

而國民黨整合版和民進黨版都一樣,是在「證交稅」上面外加,只要有交易就扣稅,這跟你玩股票賺不賺錢沒有關係。國民黨版多了依照股價指數的「日出條款」,民進黨版則是在綜所稅計算的時候,定下了一個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最高稅額(好比說20%),超過可以退稅;同時買賣股票賺的錢,不計入在你的綜所稅級距裏面(譬如說,你一年有200萬的薪資所得,300萬的股票交易所得,加在一起,就會到綜所稅的最高級距,這個時候,300萬不算進去,你的級距就還是200萬)。

下面這些表格有一個缺點,就是把「所得稅制」和「證交稅附加」的稅率給混用,「所得稅制」的稅率可能是15%、20%,而「證交稅附加」大概就是千分之2、千分之4,一直到千分之十幾這種數據,混在一起容易讓人搞亂,以上供參(其實這些數字不用太在意,未來變化一定很大)。

<img src="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240/7300551274_881b04d8a6_o.gif">

<img src="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92/7284712338_4672839f7d_o.gif">

<img src="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95/7284700806_65f6a48d14_o.gif">

"陳冲晚間在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祕書長林益世、財政部次長曾銘宗等人陪同下,於金華街官邸宴請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就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的證券交易所得稅整合版修法版本與行政院版本交換意見。

行政院發言人胡幼偉會後表示,陳冲與立委討論後,達成「進一步共識版」,待提到黨團大會確認後,才會成為正式黨團版。"

作者不是邏輯不好,就是刻意不去想某些事情。

「課證交稅、不課證所稅,是一件從邏輯上說不通的事情」這種話一點也沒有錯,所以足以讓你想到「證交稅向來內含證所稅性質」

誰規定「證所稅」一定要和綜所得稅 合併計算的? 那現在「印花稅」是否還都有蓋印花呢? 空污費可以合併進燃料費、污水處理費可以併進垃圾處理「隨袋徵收」,那證所稅為何不能併進證交稅「就源扣繳」?

健保費可以「就源扣繳」、國稅局查漏稅可以「設算所得」,那為什麼證所稅不能在交易時設算所得,就直接扣繳?

你想不透、或不願去想,就說人家「假改革」、「來亂的」;還幻想「只是為了幾十億讓股市下跌沒道理 --> 一定是為了不動產交易所得稅」 空中抓藥都沒這麼腦補。

你自己提這麼多稅改大標題,又有什麼可行性? 還不就把一切寄託於階級鬥爭、還不就把不可行歸罪於政商勾結; 那不如提議,要政府讓人飛起來,政府不肯對吧,一定是政府和航空公司、油商勾結……。

稅改是很務實的東西,國家財政也是很務實的東西;有空畫圖做表,為什麼不能好好想清楚? 為什麼不能接受那些大標題以外的務實思想?

真的讓你來當總統,就不「無能」? 就能提出兩全其美的方法? 還是你就會揭開階級聖戰呢? 你會嗎? 拿治下兩千三百萬人的生計經濟來追求個人單純而廉價的理念之遂行?

交易稅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便宜行事而且容易課徵的稅
但所謂"降證交稅"絕不應該是被資本家拿來當交換籌碼的法寶

股票市場本身是"特許""管制"市場 根本沒有"課不到"的問題,它又不是商品市場,沒有地下流通的問題

再者,因為防止詐騙根金融監理管制層級提高要辦理"人頭戶"難度是比過去高多了,如果真的擔心人頭戶的問題,也許一定金額以下的證券交易所得,併入各人所得稅中,就使得人頭戶無法遁形,讓道德風險降低

最後,股票市場是賜及流通市場,根本是"實體經濟"(而且還是上市櫃這些股票的實體經濟)的"結果"而非"原因",對證券市場課稅會影響台灣經濟倒退根本是放屁,當然有可能是部份臺灣人過去曾有依靠炒作股市翻身,扭轉階級的經驗深刻,所以這方面仍未除魅................

「真的讓你來當總統,就不無能?」這麼快就放大絕了XD

作者應該是主張說,如果有心改革,那至少也通過政院版本,
怎麼會扯到到階級聖戰...會不會跳太快了一點

而且這裡好像是在談證所稅,為何說的好像這會把台灣2300萬人的生計經濟搞跨一樣..好像還是有點跳太快.

另外,您要不要說一下哪一些是單純而廉價的理念?
環保?人權?民主?正義?

要推證所稅,應該要用打擊金融犯罪的心態來推~~才有成功的機會.

當年美國羅斯福新政走出1929--33年危機時,羅斯福大膽啟用了老肯尼迪(後來他兒子成為美國總統甘迺迪)這只華爾街最負盛名的‘狐貍’當證監會主席一樣。‘讓狐貍看雞窩’使美國股市終於走出了危機,再次繁榮50年,老肯尼迪也因此成為現代股市監管的奠基者。

央視拍的這記錄片,不錯看!!
http://youtu.be/Y6L88suIGrU

孫窮理說:「民進黨版則是在綜所稅計算的時候,定下了一個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最高稅額(好比說20%),超過可以退稅;同時買賣股票賺的錢,不計入在你的綜所稅級距裏面(譬如說,你一年有200萬的薪資所得,300萬的股票交易所得,加在一起,就會到綜所稅的最高級距,這個時候,300萬不算進去,你的級距就還是200萬)。」

這沒有道理吧。為什麼可以不計入級距,難道那不是收入?那投資致富也不是收入了啊。

第三段第二行的「營所稅」應該是「證所稅」誤植,FYI。

講「證所稅 不會影響到全國生計」是大外行的說法;在股票市場買賣的不是賭場的籌碼,而是多數大企業的股票;企業要有錢才能發展,所以要發行股票,如果台北股市流通性不足,那資金不敢來買、企業也不敢來上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跑到香港等境外註冊、上市;

那台灣人就會變成在幫香港公司打工,而這些香港公司的股東就算在台灣,台灣政府也抽不到他們的資本利得稅。

股市投資人也都是消費者,股東就是企業的擁有者也就是出錢請勞工的人;這些人跑掉、或對前景消極以對,那內需也就不會高。

企業和股東也會靠質押來向銀行借資金,像房子會貸款一樣,如果真股價狂跌,就會有許多公司被要求增加擔保品,這時候政府不拿納稅人的錢幫忙作保,就會讓這些還算優質的企業平白無故跳票破產。

「是所得就該課稅」講得很好聽,可是好聽話餵不飽人;設計不出一個真的能課到稅的方法、只是法條上看起來很「劫貧濟富」、讓人看了很爽;卻把資本家趕跑,對政府和窮人來說反而更遭。

全世界的證交所都在搞合併,就是為了讓國內的資本市場更多商品、吸引更多企業來上市、吸引更多資本家來投資。 這樣不只對金融證券業有利、 對收證交稅的政府有利、 對募資的企業和員工也有利 。

看著台灣競爭力越來越差,有錢人可以移民、留學的人可以不回國,那窮人呢?

那你說這樣的正義廉不廉價? 用嘴巴講講就好啦,打一句「有所得難道不該繳稅嗎?」 用不到五秒鐘;但其實呢? 對這個社會的受薪階級不但沒幫助,還有害……。

只要加點(富人)稅,哪一次不是說會把富人趕跑這種話。要講全世界,比台灣抽更重的股票的稅的國家不在少數,已經有人整理出來了。

講籌資,怎不講股利?p/e.
原來台股吸引外資及外國公司的主因在股票交易不用繳證所稅!
如果真是如此,那還真該課下去,以防太多體質不佳的投資來破壞體質。

質押風險自己都不控制,那倒掉把社會資源放出來作更有效利用更好。

連自己都承認目前不公不義了!別反動了!

"「是所得就該課稅」講得很好聽,可是好聽話餵不飽人;設計不出一個真的能課到稅的方法、只是法條上看起來很「劫貧濟富」、讓人看了很爽;卻把資本家趕跑,對政府和窮人來說反而更遭。"

所得不抽稅,那營所稅就通通退稅,還是大家都模仿資本家
落跑國外千萬別回國,努力增加稽徵成本你看好不好?

to 路過的訪客

麻煩請就文章中所提到的證所稅版本討論,
您一直討論一種會把全台灣資本家趕跑的證所稅版本,
這與現況實在沒什麼關係,目前在台灣實在不用擔心財團會吃虧。

"這個跛腳的國家、跛腳的政府,也將循這個模式,逐漸地被各種利益團體攻陷,而領導人的「無能」與政府機能的弱化,其實也正是新自由主義假形式民主長驅直入的溫床。"这是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问题,没有什么能制衡金钱的存在,中国古代还有个名,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大家都在逐利。

我的主页 - http://www.funnytoysgi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