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所稅透露的根本問題

2012/06/14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證所稅風波,不論是順利過關或臨時會再戰,目前立院財委會送出的版本,不但排除了原本相對進步的劉憶如版本,而且連後來妥協訂出的「抓大戶條款」都被拿掉。估計每年僅增加數十億稅收(不及我國目前稅收的千分之5),遠少於過去5年來「減稅稅改」所流失的稅基。這再次印證了3個訊息:

一,財團對政策的影響力遠大於想像。表面上來看,此次證所稅風波是執政黨舉棋不定、劉憶如有勇無謀。但更現實看,是財團、企業主、股市大戶們一方面透過輿論喊話,另一方面透過私下遊說,再次成功地捍衛了他們的利益。

二,政府日益形同「資產階級的共同管理委員會」。先是立法院立委們不分黨派地對證所稅發難,到了行政院、立法院為了企業主利益一退再退,再次顯露了,目前台灣的主流政治勢力,皆得仰資產階級的鼻息,為其推行「適當的政策」。

三,綜上所述,合情合理地,資本主義下的政府推出的各種「社會改革」,經常會是「玩假的」。一方面不是經常會夭折或變成四不像;另一方面就算通過了,也無法預期能維持多久。

從3月底傳出推動證所稅以來,直到5月底,股市狂跌1千多點。新任財長從立院財委會通過了高度妥協的版本,還是再跌200多點,跌破7千大關。有人說,這是股民不理性所致,搞不清楚證所稅的實際內涵。但很可能恰恰相反,這其實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理性反應」。畢竟,對資本利得課稅(如證所稅),本來就會降低資本的利潤率。稅收多拿走一分,資本就少一分獲利。

資本主義問題源頭

而對資本而言,投入證券市場倘若利潤下降,當然就會流往其他領域(如地產、海外投資),結果造成股市下跌、股票買賣減少,也是理所當然的。而當股市大跌、經濟有所危機時,一切改革經常就得斷送。就是再有道理、再合乎「公平正義」,資產階級政府也承擔不起這個風險。

換句話說,這是在資本主義下,必會遭遇的重大侷限。證所稅如此、房屋依實價課稅如此、各種基本需求公共化的訴求,也是如此。面對改革,資本家就是不和政府搏命,經濟狀況也往往站在他們一邊:侵害他們的利益,經濟就是變差。經濟變差,改革被迫取消。 因此,證所稅更根本的問題是:資本主義體制,經濟和政治的邏輯站在資產階級一方,人們如果想要根本改變不公不義,非得朝向問題的源頭──資本主義下手吧。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