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兩千多個考零分的孩子

2012/06/21

基測成績公布了,媒體報導集中在名校的入學門檻分數,哪些特殊的考生上了名校,誰的作文拿到滿級分…。這些優等生,可能是台灣多少學生心想「有為者亦若是」的對象。但從教育,尤其是國民教育的意義來說,應該關心的是一般學生在校園裡遭遇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協助孩子適應環境,維持學習動機,把基本的知識和做人做事能力培養出來。

若換從社會議題角度來看,那麼,今年基測作文項目有兩千五百人得到零分,這件事應該比某篇六級分作文究竟是怎麼寫的,受到更多重視吧!1000個孩子作文完全空白,800個孩子只抄了題目;還有幾百個寫了,卻被評為零分。他們受過九年教育,卻不具備最基本的文字表達與溝通能力。這不該是社會更值得關心的題目,更需要照顧的對象嗎?

此事當然非同小可。文字是人類文明傳遞、累積知識最重要的工具,是人與人間正式互動的核心管道,也是我們教育系統最強調的項目。台灣的小孩花多少年時間學「寫字」,從小一開始就講究用文字記誦、考試、評量的教育系統,竟然有那麼多孩子,上學九年之後,在這方面缺乏最基礎的表達能力。那我們如何期待他們會從其他方面獲得甚麼成就?

這明明是嚴重的失敗,但從教育行政系統,到新聞媒體,卻都選擇不看、不問、不解釋、不處理,也因此年復一年同樣問題難以改進。台灣長期太習慣於「錦上添花」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成績表現愈好的孩子,可以從老師、學校、教育單位及社會關注上,獲得愈多的關愛眼光;12年國教到現在傷腦筋的竟然是明星學校的定位問題。但從「分配正義」而言,從教育目的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對弱勢補助的「雪中送炭」精神,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在那些先天或背景上匱乏的孩子,把他們拉上來,給他們參與社會、建立自信的基本能力。教育資源用在他們身上,效應一定高過「錦上添花」,可以給社會帶來整體的向上改變。

作師長的,管教育的,多關心那兩千多個作文零分的孩子吧!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