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前線:歐洲左派對綠色經濟的批判(上)

2012/07/23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相信大家最近都看到一則的最新關於全球碳排放量的訊息:荷蘭環境評估署(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與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European Commission)最近發表的《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報告》指出,去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3%,達到375億噸,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紀錄。[註1]這個訊息對照6月份剛結束的里約地球高峰會(Rio +20)上對綠色經濟概念的宣誓(或毋寧說挫敗),以及更早前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議的不了了之,大家都不禁會問,這幾年不是環保意識提升很多了嗎?不是很多企業都願意在減碳上分擔責任嗎?不是在推再生能源嗎?為什麼,這幾年來喊得震天價響的綠色能源或綠色經濟,怎麼對二氧化碳排放量怎麼一點下降的貢獻都沒有?

對於全球減碳行動計畫的停滯,官方與民間各有幾種不同的解讀,台灣的代表團提出了各國官方代表的空談與無行動意志力,以及缺乏民間參與。在被大家標榜非核典範與創造再生能源市場推廣綠色工作的德國,則是在5月份由民間出版一個最新的批判性手冊《美好的綠色世界:論綠色經濟的迷思》,反映出「綠色經濟」不是只有在台灣被官方與主流經濟學者誤讀,即使在值得我們借鏡的「綠色模範生」上仍面臨不少根本的質疑。

傳統左派Die Linke的挑戰

出版手冊的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創立於1990年代,原本屬於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PDS)的研究單位。隨著PDS與其他政治勢力合組左派黨Die Linke ,也轉為Die Linke的一個合作研究單位,自2001年起並開始獲得德國聯邦政府不同單位的補助,甚至能夠提供獎學金供學生修讀學位。這個機構因而頗能代表傳統歐洲左派中仍活躍運作的「另一種觀點」。本文希望對這本小書和其他相關歐洲左派的觀點能做一些導讀,或許能引起不同讀者的興趣,再或許對綠色經濟這個全球氣候變遷的彌賽亞,提出更精準的詮釋,或改造。[註2]我們甚至還應該如同作者Ulrich Brand想進一步挑戰的,當20年前聯合國首次提出「永續發展」的主張,和現今的綠色經濟一樣,某種程度上其所面臨的根本困境就在於,不斷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出修正的企圖,卻又苦等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權力集團認可,這個途徑陷入自我矛盾的循環。

▲2012年6月11日多個環團組成的TANGO,前往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圖文/楊萬雲)

就現實趨勢看來,不同的研究報告都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仍在下降,饑荒、貧困與社會不平等幾乎在各地都可見。以此看來生態與經濟的和諧共存並未形成。而問題在一開始就可見,就概念的本體來說,綠色經濟首先是已淪為不同勢力自行塞進不同內容的概念,更甚者,它被太多與統治集團妥協的預設所限,反而是擠壓了其他的改變途徑,而不是促進後者。所以該基金會的關切也是結論很直接:被大家高度關注的綠色經濟並非解決各種永續環境相關問題的神奇配方,該是提出另一種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關係轉型的時候了。

挑戰:綠色經濟的12個迷思

在基金會出版的小手冊裡,這些質疑與挑戰分別整理為綠色經濟的12個迷思。整理列舉如下:

(1)綠色經濟促進永續發展 (2)經濟危機是綠色經濟的契機 (3)綠色經濟調和經濟與生態 (4)綠色經濟創造好的工作 (5)效率提升:持續成長與資源消耗下降 (6)國家機制確保環境保護與永續性 (7)大企業是綠色經濟的驅動力 (8)綠色資金實現綠色經濟 (9)德國可透過綠色科技擴大其世界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10)消費者力量促使企業保護環境 (11)綠色經濟創造南方國家發展的機會 (12)綠色經濟對抗貧窮問題

綠色經濟認為現有的經濟與生態間的衝突可以透過對現有發展模式的改革,建構出一種普遍的和諧狀態。在這個理想裡,自然資源受到更多保護,貧窮問題減輕,而經濟仍能持續增長,同時工作的條件能獲得改善。 在每一項迷思分析裡,作者分別將綠色經濟的自述主張與現狀的落差列舉。舉第9項迷思來說,作者以德國與哈薩克新近簽訂的合約,來質疑綠色經濟並未回答如何排除現有世界市場交易中的道德不正義?[註3]因此綠色經濟本身不僅不會是雙贏,而是承載著許多衝突內涵,更何況其推動的立法途徑使得它本身甚至就已經排除了民眾參與並依賴既有權力關係的把持,等於是在自己的運轉上了鏈條。

綠色經濟是矛盾的承載體

我認為,該書的特點之一,也是與聯合國倡議綠色經濟以及國際勞工組織以及其他國際性工會組織一個很大的差異在於,後者將綠色經濟視為尚未實現的、仰賴不斷協商以取得進展的矛盾承載,其障礙是綠色經濟的原則還未實現,因此現有的問題諸如薪資偏低等問題的確存在但正需要工會的介入。而Ulrich Brand則認為現在的缺點即是綠色經濟的理想上的迷思。其次,作者強調綠色經濟最重要的是擺脫舊經濟結構的關聯,而不是提供舊經濟結構重新成長的指導計劃,否則這個概念很快如同永續發展一樣淪為逐漸失去光輝的漂亮名詞。

(下週續)

  • [註1] 報告英文全名「Trends in global CO2 emissions; 2012 Report」,過去10年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增加2.7%。最主要的排放國依序為中國(29%)、美國(16%)、歐洲(11%)、印度(6%)、俄羅斯(%)和日本。去年,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排放量都有減少;中國和印度的排放量卻分別增加9%和6%。
  • [註2] 我所閱讀的是該基金會發表的英文版,有鑒於德文翻譯為英文常見的文意失真,若能有人從德文版閱讀,應該會更精準掌握其中不少看來較抽象的描述。作者Ulrich Brand為維也納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
  • [註3] 這裡指的是2012年2月德國總理梅克爾與哈薩克總統納札爾巴耶夫代表兩國與兩國企業簽訂的合作條約。梅克爾飽受國內批評,說德國為了取得哈薩克承諾稀土的供應,在長期鎮壓國內反對勢力的專性政權讓步。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