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7
【聯合報╱記者林思慧、施靜茹/台北報導】
衛生署預告修訂「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草案,引發爭議。
衛生署七月初預告銫一三四和銫一三七可容許標準,一般食品從現行每公斤三百七十貝克,提高為六百貝克,嬰兒食品由現行每公斤兩百貝克,提高為三百七十貝克,遠比日本的一般食品一百貝克、嬰兒食品五十貝克來得寬鬆。
草案公布後,歌手林宥嘉在臉書發表抗議,一周有八千多人按讚;國民黨立委立委蔡錦隆說,每公斤含六百貝克幾乎等於核廢料,食管局應重新檢討。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長蔡淑貞說,過去國內標準是參考美國於車諾比核災後,依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評估資料訂出,且只規範碘及銫,沿用多年。
由於國際上有更新的科學評估以及研究,各國都重新修訂標準;衛生署日前參考原能會的意見,並且經專家修訂,還增加鍶等七種核種;草案與歐盟標準相同,且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嚴格(一般及嬰兒食品皆為每公斤一千貝克)。
蔡錦隆表示,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至今仍維持一般食物一百貝克、乳品及嬰兒食品五十貝克,韓國為三百七十貝克,食管局此次新標準確實「獨步東亞」。
蔡淑貞說,日本因為福島核災,食品遭受汙染的可能性大為提高,因此嚴格制訂安全容許量,以避免累積過多輻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