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社運年代,「民間社會對抗威權國家」的說法曾經是團結社運與改造國家的重要論述,將一切社會矛盾的源頭,都化約為針對萬惡老K黨國體制最「俗又有力」的動員力量。隨著李登輝執政後期台灣三化社運團體也開始產生分化與轉型,並且與民進黨主導的政治奪權行動,形成多重的結盟與衝突。2000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透過收編與資源的重分配,特別是在族群議題的發酵動員下,進一步加劇了社運團體的分化。
過去簡單的社會對抗國家的論述,再也無法清晰描繪社運的差異。社會力量的重組與內部的矛盾,具體成為2000年後台灣社會發展的新議題。這種社運團體的分化與對抗表現在各個社會領域,造成社運團體的隔閡與猜忌,分化了團結,也瓦解了對抗權力集團與意識形態霸權支配的力量集結。佔據不同政治光譜與利益位置上的社會團體越來越敵視彼此,缺乏互動的善意,甚至訴諸國家機器來鎮壓異己,形成公民社會的嘲諷。
在這樣的形勢下,尋求對話與辯論空間,坦率面對差異,而非遮掩差異,進而尋求連結合作的可能,就成為公民社會再造的重要行動課題。我們期待這次年會可以成為透過對話與激辯的平台,激盪進步意識,並形成反抗保守力量統一戰線的可能。
本次研討會預計探討:「社運如何面對差異」、「頭人政治」、「在體制內反體制」、「文化元年沒有文化?」、「社會經濟的可能」、「青年蹦世代」、「批判教育的在地實踐」、「跨世代學術對話」以及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提案
線上報名 費用:免費 (手冊、便當、茶點) 報名截止:2012年9月14日
由於本會名額有限,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提早報名。 有關活動報名、活動內容、最新動態、注意事項等等,請留意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網站、Facebook 或洽詢聯絡人0983144106 / 電郵至taishe.assembly@gmail.com 王秘書
詳細議程
回應
Re: 「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 研討會
有人被公都盟踢出來忿忿不平得還不夠
Re: 「開門見山」面對公民社會的矛盾 研討會
這個研討會的說明文看了實在讓人忍不住搖頭。
講得好像台灣民間社會力量的被分化,在政治領域只有李登輝和民進黨有責任一樣。另一部份的責任則是『族群動員的發酵』。
我是覺得呢,『老K英靈不死』、『國家認同的歧異』也相當重要,與上述提及的相比,重要性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好像完全沒有被納入議程中。
真奇妙!
另一個問題是,談民間社會力量,但與談人幾乎都是學界的....我以為學術金字塔跟我們的政府一樣,一向有著不知民間疾苦的毛病。
最後一個問題。也許真的是巧合吧!怎麼恰好就花兩個時段談民進黨執政的高雄,而不談幾乎萬年執政的台北?因為台北連弄個關於創意的政策都沒有,是這樣嗎?
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很佩服那些人,真的很懂得選高度站、很懂得在論述上做包裝。這一點,有些人真的遠遠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