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政府,或者一位政務官,如果好辯成性,今天澄清這個,明天駁斥那個,這樣的政府或政務官,都很難讓人民有所期待。
前幾天一間智庫舉辦座談會,有學者憂心台灣出口嚴重衰退,而且用了「病情不輕」這樣的形容詞;但內閣中最愛網上辯論的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卻立刻寫了一篇文章否認出口衰退嚴重,並且指控學者一路唱衰台灣。
尹啟銘雖承認今年前七個月出口值是負成長百分之五點八,但他卻以水產品成長百分之十二點九、運輸設備成長百分之十點五、家具成長百分之六等為例,否認台灣出口有嚴重衰退現象。
但愛引數字的尹啟銘卻忘了,出口連續數月衰退是事實,台灣出口表現在亞洲鄰近國家敬陪末座也是事實,今年七月出口值創下兩位數的衰退率,更被主計官員形容為「非常少見的現象」、「相關經濟數據慘不忍睹」,比學者所說的「病情不輕」不知要嚴重多少倍,難道尹啟銘也要駁斥主計官員唱衰台灣?
更何況,出口衰退是總體現象,少數個別產業出口雖有成長,但學者憂心的是總體衰退,尹啟銘卻以個別成長予以駁斥,這是文不對題,學者若以個別產業出口嚴重衰退,例如以資通訊產品出口一至七月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廿七億美元為例,證明出口確實病情不輕,尹啟銘又將做何解釋?
台灣經濟情勢已嚴峻至此,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保一」猶在未定之天,負決策責任的政務官不引咎自責、夜寐不輾轉反側,已屬不可思議,哪還有閒情逸致在半夜上網跟人打筆戰,把別人的憂心扭曲為唱衰台灣的道理?
比尹啟銘更離譜的另一個例子是行政院日前所發的一則新聞稿。事情是這樣的:劉憶如在八月初寫了一篇專欄「口號與否存乎效率」,文中指稱行政院早已通過「經濟景氣因應方案」,但卻「徒有方案,不見執行」,而且她也特別強調這項方案「歷時七個多月」、「經過跨部會、府、院、黨周詳反覆討論所通過」。
但文章刊出四天後,行政院卻發了一則新聞稿,其中重點包括「經濟景氣因應方案並非由劉憶如一人主導推動」,「去年十一月三日成立經濟景氣因應策略小組,由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冲擔任召集人」,策略小組共開了九次會議,「但劉憶如僅參與前兩次會議」。
這則新聞稿雖然隔天並未被多數媒體報導,但劉憶如卻在當天立即發了一則聲明,指責行政院「誤解文意,錯誤解讀」,並且否認她曾有「方案由她一人主導推動」的說法;內閣發新聞稿公開駁斥前任閣員,前任閣員發聲明回駁內閣,這種事在台灣官場尚屬僅見。
但問題是:這則新聞稿是誰授意發出?合理推測應是陳冲,而陳冲又何以要做此決定?況且劉憶如文章白紙黑字,其中並無一字指稱方案由她一手主導推動,行政院何以卻要「栽贓」?又何以要強調策略小組是由陳冲擔任召集人,甚至以「劉憶如僅參與前兩次會議」的文字,刻意降低她在因應方案中的角色重要性?
民間智庫學者對出口衰退心有所憂而不得不言,卻遭政務官駁斥;前任閣員好意提醒內閣救經濟必須要有效率,卻被內閣一紙新聞稿駁斥,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卻息息相關:救經濟已刻不容緩,但執政者卻仍不忘駁這斥那,這種執政心態與胸襟,怎能讓人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