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寒〈太平洋的風〉、新週刊〈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映照下,台灣自由民主與人文傳統,深入對岸人心。而台灣品牌影響力無遠弗屆,連在河南開封的夜市裡,打上「台灣綿綿冰」或「正宗台灣奶茶」招牌的山寨冰飲,賣得都比同類的快。
而台灣這廂,「陸生二年」的招生結果,大學部最終錄取數只有核定名額的三成,放棄錄取率高達三分之一,比去年更不理想。來去匆匆的陸客太多,而求知灼灼的陸生太少。是什麼造成了「台灣想像熱」,而踏足「台灣現實冷」的現象呢?
陸生政策的目標,不外乎為延攬優秀人才,緩解私立大學因少子化引發的生源不足,增進兩岸相互瞭解,傳播自由民主價值。然因各種為陸生量身定做的限制規定,使目標的實現困難重重。
台灣的政策效仿香港「擇優」錄取,只承認四十一所頂尖高校學歷,但「不提供獎學金、不允許打工,畢業後不許留台工作」的三個「不」,就足以讓優秀學子望而卻步。台灣政策效仿新加坡「廣招」思維,開放一百六十多所高校任陸生選擇,但聯招形式和學校招生資訊的不公開透明,讓許多陸生和家長,只能憑藉想像和感覺來選校。
在「擇優」與「廣招」的矛盾招生思維背後,是不自信的心態作祟:只希望陸生帶來利益,卻深怕他們搶奪資源。外籍學生可以拿獎學金,僑生可以打工,僑外生都可以實習、當研究助理,陸生卻都不可以,轉學、轉系也比普通學生難。「陸生元年」來台的陸生普遍感覺到連「校內公平」都無法做到,遑論「社會公平」——年輕陸生留台時間多為二至四年,卻被排除在生活共同體的健保體系以外。
防備心態下的教育環境,給予陸生的校園空間狹窄,無法打工和實習亦造成對台灣社會的疏離感,而難以達到增進瞭解的目的,而針對陸生量身定做的「三限六不」政策更明顯帶有歧視。
全球化時代下,大陸名校的「磁吸效應」已經顯現。《讀者文摘》的亞洲高等教育調查顯示,台灣學子的大陸求學熱愈來愈夯。高等教育服務的逆差愈擴大,台灣也就愈難維繫高等教育的競爭力。人才戰爭已經讓台灣無法獨拒陸生於門外。要想打造「亞太高等教育中心」,與香港、新加坡爭奪大陸每年超過三十萬的出國留學人群,是必然激烈的人才爭奪戰。
陸生政策要能開創大局,就必須拋棄心胸狹窄的歧視待遇。要想保持對人才的吸引力,國際化的教育平台、平等自由的校園環境是必備。陸、僑、外籍生遠道而來,是台灣年輕下一代開闊視野的絕佳機會。台陸僑外生等多種族群在多元校園中平等共舞,就能激發充分的競爭,爆發驚人的創意,讓校園的生命力更強。
我們和新加坡、香港一樣,都是移民社會。他們認識到外來人才是資源,不是搶資源。他們持續開放,因此大學排名持續竄升,經濟表現持續頂尖。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曾表示,台灣要用新觀點和新視野來理解中國。而這些跨海而來的大陸學生,正是我們理解現代中國最便捷的途徑。既保留傳統文化氣質,又經歷現代民主政治洗禮的台灣,應該有更大的自信,以更開放的心態,拿出開創大局的陸生政策,擁抱這些求新求變的蒲公英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