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稿】避性、拒性無助於愛滋防治
《男同志性愛達人手冊2012豪華全見版》新書發表記者會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男同志性愛達人手冊:2012豪華全見版】是本伴隨著真槍實彈、魄力十足照片,深入淺出介紹性愉悅、安全性行為、性病、指交、助興藥物及轟趴等議題的衛教手冊。是本定會讓男同志愛不釋手、一讀再讀的手冊。為嘲諷刑法第二三五條「妨害風化刊物」的限制級管制規定,手冊除加著膠套外,封面也印上「未滿十八歲之人不得閱讀」的「限」字標記。

這種嘲諷,搭配著這幾年新增愛滋感染者年輕化的新聞(民國96年至99年間,12-24歲新增感染愛滋病毒的人數增加率高達35%),反應現今台灣社會性教育的盲點與荒謬:新增愛滋感染者人數增加,意謂這階層的人對愛滋或性行為資訊的需求非常迫切;卻因他(她)們年齡未達十八歲,因而無法閱讀【性愛達人】;那麼他(她)們還能去哪裡接觸合適資訊?這種外在環境限制也會使學校老師處在左右為難困境:是否該提供愛滋或性行為資訊給青少年學生?處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可以只談愛滋、卻不談性嗎?這現象再次反應:避性與拒性的社會只會讓有關性的訊息地下化與隱匿化,卻讓需要的人無法獲得這些資訊。

【性愛達人】另項價值在於:將「愉悅」重新帶入,過往過度強調「恐怖」,以尋求「安全」的性教育思維。恐怖訴求已長久左右性教育及臺灣愛滋防治政策思維。採恐怖訴求的性教育,藉強調性愛帶來的恐怖與不愉悅(例如,性愛後的懷孕、感染性病等「壞」的後果),藉此希望大眾不從事或拒絕性愛。性的愉悅、歡樂與享受則完全不在恐怖訴求的性教育中被提及。然而這種方式卻忽略:當大眾從事性愛,卻沒有那些「壞」的後果時,「安全性行為概念」可能就此被揚棄。相反地,愉悅訴求則強調:看似矛盾的性愉悅與安全,其實可在考量風險、採行減害,進而找到平衡點的狀況下,同時並存。畢竟,如果青少年不懂如何好好做愛、享受做愛、在愉悅與安全中尋求平衡,就不可能知道如何從事安全性行為,進而保護自己。

當然,愉悅訴求仍有盲點:過於相信人的理性(認為人可藉理性計算,找到風險、愉悅與安全間的平衡)、及過於相信社會對性愛愉悅的接受度(認為社會大眾同意性愛可與愉悅相關)。這些盲點使採愉悅觀點的【性愛達人】在面臨人的一些非理性行為(例如因自我放棄、絕望,而想不戴套肛交)、或對性愛抱持不同觀點的團體(例如認為性愛只能與責任或生育有關)時,會有所不足與局限。

然而我提出這些不足與局限,則是期許熱線能在未來,發展出能含括此些情況的更精緻與細膩的男同志性教育宣導策略。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2014年06月21日19:00
一愛滋男不滿已告知潘姓男友自己是愛滋感染者,但交往3個月、經質問,潘男才坦承他也是愛滋感染者、先前隱瞞實情,憤而怒告潘男違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潘男坦承犯行,台北地院日前判他2年8月,可上訴。

原告指控,去年3月與潘男交往,並告知自己早在2008年就是愛滋感染者,雙方在潘男住處多次未戴套嘿咻,但直到去年6月,潘男經追問才坦承自己也是愛滋感染者,憤而提告。

潘男於審理時坦承犯行,法官傳喚北市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行政主任莊苹及義大醫院感染科教授、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林錫勳作證,證明愛滋感染者之間如未戴套嘿咻,可能因彼此病毒類型、抗藥性未必相同,會有交叉感染的危險,但原告尚未被對方傳染,認定潘男屬未遂犯,判2年8月。(張欽/蘋果台北報導)隱匿自己是愛滋感染者 未戴套嘿咻判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