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輻射超高?朗島族人關切
日專家偵測結果 一個月後公布

2012/09/06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繼9/4蘋果日報報導日本教授測得蘭嶼輻射超標後,已有多家媒體跟進報導,也引起了朗島居民恐慌,昨天(9/5)他們召開部落會議,了解詳情,不過由於檢測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結果才會出爐,可能還需要耐心等待。(翻射自蘋果日報)

9月4日,蘋果日報報導日籍教授在蘭嶼朗島國小附近偵測到「放射性碘」超過自然背景值,這個事件,已經引起朗島地區族人的恐慌,昨天朗島部落召集部落會議,由陪同日本教授一起進行偵測的朗島國小校長胡龍雄說明他所看到的情形;胡龍雄表示,朗島居民對於這一次的事件都非常關切,大約有超過100多人,差不多3分之1的朗島村民都前來關心;這一次輻射超標,是由第3者揭露出來,胡龍雄認為輻射對於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有所影響,應該由國家承擔並解決。不過胡龍雄並不清楚日本教授實際偵測到的數據,而採取到的土樣、植物等,目前也已經帶回日本作進一步的檢驗,預計一個月之後才會知道結果。胡龍雄說,這也不只是朗島一個部落的事情,他希望能慢慢結合各部落,等待詳細的檢測數據出來之後,再思考整個蘭嶼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到目前為止,關於日本教授測到的輻射劑量、核種,胡龍雄表示,都仍都不清楚,他強調蘋果日報記者並沒有直接採訪到他本人,只是從他在Facebook塗鴉牆的貼文來進行報導,至於報導中所提到的「碘131」,原能會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邵耀祖表示,這種物質屬於氣體狀態,一般如果是發生在像是福島核災這樣的狀況,很快就可以偵測到,不過由於它的半衰期只有8.02天,也很快就會消失;而如果是胡龍雄自己也在Facebook上提到的「碘123」,屬於核醫藥物質,一般這些核種的半衰期都很短(註:「碘123」為13個小時),如果日籍教授測到的輻射,來自這些核種,而這些核種來自已經發生核災一年多的福島,或者已經16年沒有再進核廢料的蘭嶼貯存場,這都不合理。

邵耀祖說,在媒體報導之後,原能會與台電就到朗島國小附近進行偵測,偵測到的數值在每小時0.05到0.13微西弗之間;他解釋,一般環境輻射的正常值是在每小時0.2微西弗以下,如果介在0.2到20每小時微西弗,則可能有異常,需要作進一步的調查;而20每小時微西弗是警戒值,如果超過就表示有問題,至於這一次進行偵測的日本教授,邵耀祖表示「沒有接觸過」,也不清楚他們偵測到的數據為何。不過邵耀祖說,這個月11號,原能會就會到蘭嶼進行今年第二次的「平行監測」(第一次平行監測在今年四月間,相關報導),到時候還會邀請族人一起參與。

有關這一次天秤颱風對於蘭嶼貯存場的影響,邵耀祖說,颱風吹壞了兩扇鐵捲門,一扇在辦公區,停放車輛的地方,另一扇在原來「檢整」期間,核廢料的暫存區;不過由於「檢整」已經結束,目前這兩處都沒有放置核廢料桶;至於颱風對貯存場影響比較大的問題,是「滲漏水」,邵耀祖說,颱風過後,貯存場的集水池水位上升了25公分,這些滲漏水,都將按照程序,收集後再循環利用。(關於貯存場的「檢整」與「滲漏水」問題,請參閱「國境邊陲系列」蘭嶼貯存場的「檢整」)

天秤颱風侵襲蘭嶼,核廢料貯存場的安全問題引起關切。(攝影:孫窮理,2012/04) 原能會今年4月間在蘭嶼進行輻射「平行監測」,這個月11號將進行第二次,屆時台灣官方監測輻射的能力,會不會受到日本專家的挑戰?可能要原能會官員好好注意了。(攝影:孫窮理,2012/04)

朗島部落位於蘭嶼北方,距離位於最南端的蘭嶼貯存場,是6個部落當中最遠的;不過在歷年的輻射偵測中,朗島的數值卻一直相當高,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郭建平表示,在朗島,尤其是婦女,甲狀腺方面的問題,甚至是癌症發生的比率一直都很高,「不是距離遠,會受到的影響就小」;郭建平說,從貯存場過來的輻射,可能受到風向、洋流的影響,跑到島的最北端累積,這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而邵耀祖也不否認朗島的輻射值可能比較高,「朗島是東北季風的迎風面,一般這樣的地方,由於受到全球核試產生的銫137(半衰期30.17年)飄散的影響,的確會比較高一點」。

至於這一次到蘭嶼進行偵測的日籍團隊,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秘書長希婻‧瑪飛洑說,是由日本櫻美林大學(おうびりんだいがく)人類學教授中生勝美領軍,其中包括了地質、海嘯、輻射、健康風險等多位專家組成,進行輻射偵測的是日本首都大學(しゅとだいがくとうきょう)醫學系、輻射防護專業的教授加藤洋,主要的目的在進行一項關於「海嘯」的研究;1771年,日本的石垣島與宮古島曾經發生過海嘯襲擊的事件,造成半數居民死亡,他們想了解該次海嘯是否曾波及台灣及蘭嶼;此外,也針對輻射與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因為受到天秤颱風影響,行程略有延誤,他們在8月31號抵達蘭嶼,9月4號已經陸續離開。加藤洋表示,這一次在蘭嶼的監測資料,將經過2到3週的分析後,另外再行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