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魚的上崗日記:邊加蘭示威之後

2012/10/03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9月30日,馬來西亞柔佛州南部的沿海小鎮邊加蘭舉辦了大規模反石化抗爭集會。台灣民眾一般並不關心馬來西亞,此次抗爭卻十足與台灣有關。抗爭及其後續的發展,需要台灣民眾投注更多的關心。

眾所皆知,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開發案因為群眾壓力而遭到否定;官方美其退讓為「世代正義、環保救國」。然而這樣的「正義」與「環保」卻不「普世」,因為遭到否定的石化開發案竟在台方推銷與馬來西亞當局的歡迎下,決定落腳馬來西亞的邊加蘭。邊加蘭本來只是一個依靠農漁業與旅遊業的地方,是馬來西亞南方與新加坡人的休閒勝地,當地有大片的淡水紅樹林與海牛活動。然而因應國光石化投資而提出所謂的石油提煉和石化綜合發展計畫(RAPID)卻要在當地興建高污染的濾油站和輕油裂解廠,聲言要使當地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級石化中心,並已開始填海造地。

如同國光石化在台灣所遭遇的抵制,該項計畫也因涉及多方面破壞而遭抗議。以徵地問題來說,這項石化計畫將破壞當地5個義山與3千多個墳地(其中包括許多足以反映華人歷史的清代古墳)、華人小學;而欺善怕惡的當局為避開可能得罪資本家的地段,竟選擇性徵收土地。為了打壓當地的反石化運動,馬來西亞當局使出了各種恐嚇手段加以打壓。930集會前夕,「邊佳蘭自救聯盟」秘書長的住處遭人放置死亡的蟒蛇,頗有警告意味;或者鼓動一群懸掛巫統和國陣黨旗幟的飆車族公然集會,藉此恐嚇村民;甚至,官方乾脆出動警察在主要交通幹道設置路障,阻止各地聲援群眾集結。

雖然國光石化放棄在台開發,馬來西亞人民所面臨的相同災難卻應該視為台灣環保運動的延伸。為了運動本身的徹底性與道德性,與馬來西亞的環保運動相聯繫勢在必行。然而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兩地的反公害運動如何在「弱勢」、「生態」、「人文」等個別議題之外找尋有力且更可持續的著力點。以台灣來說,當反對國光石化的運動因為白海豚與溼地而得到更多目光時,操作以保護海豚與溼地為代表的「弱勢」、「生態」、「人文」議題似乎成為最佳著力點。但若沒有國光石化──乃至國光石化走後──這些議題就真能得到重視與保護嗎?類似邏輯的說辭也正在馬來西亞反石化運動中,但這是好的論述方向嗎?假使抗爭的論述能夠上升到資本主義批判(這意味著正面處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並結合起在地的左翼運動傳統,是否才能更好地聯繫起個別議題並保持運動的高度?這也許值得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