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為提升經濟,經建會提出「自由貿易港區」計畫,打算籌設示範點。自由貿易港區究竟是挽救經濟的一帖良藥,還是另一個經濟泡沫假象?曾研究科學園區特區經濟對台灣影響的台大地理系教授徐進鈺直言,它就是台灣過去十多年來加工出口區的變形,政府提出這樣的藍圖,「根本是沒招了,一點長程規劃也沒有。」
早在2003年,「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便已核定通過,自由貿易港區的設置與規劃也悄悄進行。日前桃園航空城計畫出爐,本勞、外勞在自由貿易港區內基本薪資脫勾與否等爭議,讓這個規劃重新浮上檯面。
「沒創意的規畫!」
自由貿易港區作為另一個「特區經濟」類型,徐進鈺表示:「它根本是個比科學園區更沒創意的規劃!」自由貿易港區承襲了台灣「加工出口」產業的思維,以台灣位於亞洲的地理條件優勢,希望吸引廠商設點,經過「深層加工」再出口到最終市場。政府希望帶動台灣內部的倉儲和運輸等服務業。
「過去台灣做加工,現在作深層加工,就是以前敲一下、現在敲三下。而且『深層加工』概念模糊,究竟要帶動什麼產業也看不清楚。」這類特區經濟很容易模仿,過去的加工出口趨勢由台灣創立,被別國模仿後,台灣就失去了競爭力,科學園區也被複製。「現在的自由貿易區,中國大陸在新疆也設了一個,因為新疆與中東交通連結便利有地理位置優勢。」徐進鈺質疑,台灣的自由貿易港區相較其他地方,究竟有多少優勢?
拿加工出口區包裝後推出自由貿易港區計畫,徐進鈺直言,自由貿易港區只是短期的經濟脫困的計畫,政府對長遠的產業政策付之闕如,自由貿易港區只是冷飯熱炒。
廠商享優惠沒回饋
雖然前景看不清楚,但特區經濟將產生的後果已能預料。徐進鈺以科學園區10多年來的規劃設置為例,指出特區經濟是在政府扶植下讓特定產業成長,等到這些產業長大後,帶動其他產業提升。「為了讓特定產業長大,政府提供許多優惠,土地和資源,這些產業長大後卻回過頭來要求更多保護。」徐進鈺說,許多產業不需要再靠消耗資源也有競爭力,卻不願改善製程,都被「被寵壞了」。
過去科學園區或加工出口區屬於製造業,與其他產業的關連效果較強,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可能性較高,但自由貿易港區所能帶動的倉儲或運輸屬於服務業性質。徐進鈺表示,服務業本身無法帶動另一個產業發展,經濟效益恐怕不如預期。
除了廠商坐享優惠卻沒回饋,關係產業無法提升,徐進鈺也指出,南科開發至今,廠商進駐率才7成,中科開發到第四期,前面幾期也還有閒置空間,國科會還不斷開發新園區,「說穿了就是為了土地利益。」
徐進鈺表示,地方政府缺乏經費,中央主導的重大建設不需從自己口袋掏錢,這些建設又能成為地方首長的政績,多數地方首長搶破頭,希望特區到當地設點。然而,這些特區不但無法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只會造成週邊土地炒作,例如最近的桃園航空城,光是計畫公布就讓鄰近土地地價翻倍成長,結果只是帶動房地產產業。
徐進鈺直言,抑止土地炒作的方式就是土地「獲利歸公」,但這種得罪財團的政策政府不願去做,政府投資公共建設提升土地價格,但獲利僅收歸在少數手中,等於拿全民資源去養肥財團。
除了讓地方政府進行土地開發獲利,特區經濟也加深了貧富差距。徐進鈺指出,台灣規劃自由貿易港區時,往往拿香港和新加坡比較,但新加坡除了倉儲之外,還搭配金融服務業,透過國家力量改善貧富差距;相較之下,台灣的政府卻沒有經由稅制去讓重新分配財富,換句話說,得到政府支持的少數產業在獲利之後,並不會經過稅收把獲益分配給每個人,特區經濟一味讓少數人壯大,加深社會矛盾。
移工權益沒人管
為壓低人力成本,讓台灣自由貿易港區有競爭力,大量引進移工是可預見的作法,他認為,被關在特區內的移工權益和人權肯定會遭更強烈的剝奪,在「經濟成長」的大帽子下,移工人權將成為第一個被犧牲的價值。
徐進鈺感嘆,台灣產業政策走回頭路,過去政府強調「研發與創新」,但是研發與創新必須在既有基礎上,「台灣的製造業過去有強大的基礎,能在那上頭發展出更有創意的東西,但10多年來技職教育全面摧毀,已讓創新和研發的人才消失。」徐進鈺直言,雖政府想挽救技職教育,但至少10年後才有成果。
徐進鈺憂心,自由貿易港區的示範點只是第一步,未來將逐步讓全台灣都成為自由貿易區,要做到這點,金融管制必須全面開放。金融全面自由化究竟是好是壞尚難評斷,金融解禁意味著外資能進入投資,外資湧入也可能加深房地產炒作,造成問題更加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