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張心華
近日教育部公布「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最快在明年(2013)調漲學費、最高漲幅5%;第一場公聽會在今天(10/30)於台中教育大學舉辦,超過50名學生在公聽會開始之前佔領講台,表達反對學費調漲、檢討各校教育資源分配,以及對資本課稅擴大教育經費等訴求,一度中斷公聽會的進行。行動發起團體之一、東海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社的徐漢華指出,教育部以公私立大學學費「反重分配」為調漲理由,把高教成本轉嫁給學生與勞工家庭,卻不檢討對資本課稅、達到真正的社會重分配。最後學生也以離席的方式,表達對於學費調漲的反對。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耗時5個月研擬出「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根據國教院的資料指出,由於1990年代後高等教育擴張,教育資源相對被稀釋的情況下,加上過去幾年國立大學學費未調整,而營運成本又相對增加的情況下,不少學校提出學費調漲的要求,希望「受教者合理負擔受教成本」;國教院副院長王如哲在公聽會上則補充,此次調整方案也希望改善由於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導致的「反重分配」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根據上述目標,提出了三項具體做法:為「改善反重分配」,因此針對公立大學新生調漲最多5%學雜費;另外為「反映教學成本」,由學校計算過去一年的學生受教育成本(教學研究、行政管理與獎助學金總和);或是由「教學品質」卓越的學校提出規劃。而後兩者的漲幅上限同樣為5%,若依照上述的具體做法,未來公立大學新生學雜費漲幅至多為10%,以公立大學每學期平均學雜費3萬元計算,每年就將多增加6千元。
王如哲解釋,改善「反重分配」是依據國教院的調查,私立學校學生接受教育部弱勢學生助學計畫的比例約為12%,比公立學校的8%為多,顯示「私立學校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者比例較高」,所以希望經濟狀況較佳的公立學校學生,「負擔較多的教育成本」。他強調,此方案增加的學雜費收入,一半將用作擴大弱勢學生的補助範圍,「這樣的做法,希望能達到『公平正義』。」不過,現場一位來自國立交通大學的學生指出,自己從高中開始申請就學貸款,目前背負的學貸超過40萬,批評教育部以公、私立大學區分學生的經濟能力根本有問題。
清大學生陳為廷表示,如果要達到「公平正義」,該做的不是調高公立學校學費,而是對資本課稅、補助私校經費,達成教育公共化的目的。他認為如果是國家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那麼該檢討的是稅制不公的問題,「為什麼課不到資本利得稅?」
前反高學費行動聯盟召集人游湧志也來到現場表達對於學生行動的支持,並表示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反映的是各校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他說國家過去為了扶持產業所需人才,因此重點補助如台、政、清、交等國立大學前段班,私校所獲得國家挹注的資源相對較少,因此該做的是調整公、私校分配資源的比例,游湧志批評「補足學費差距的說法根本是荒謬!」
游湧志表示,90年代私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成「私校聯盟」反對高學費,要求降低私校學費、增加私校補助以拉近與公立學校的差距,當時教育部的回應,也是調高公立學校學費,「達成所謂公、私立學費的平衡。」他說,10多年過去,「過去公立大學學費是1萬多元、私立大學是3萬多元;現在公立大學學費來到3萬多元、私立大學也超過5萬元,兩者的學費都漲了,但是差距卻沒有縮減」,可見沒有「學費平衡」問題,只有「高學費政策」的問題。
王如哲表示,目前學雜費調整方案尚未定案,舉辦公聽會是要聆聽各方意見,對於學生的訴求,他表示尊重。另一方面,學生則指出,實質薪資倒退、勞保基金破產危機等等,政府的施政漠視勞工權益,一旦學費調漲將對勞工家庭的處境雪上加霜,未來會擴大串連,反對調漲。
【延伸閱讀】
- 2012/09/30 公共論壇 「漲學費就是無能:教育部堅持調漲學費論述的五個謊言」
- 2012/03/24 公共論壇「反學費Q&A」
- 2012/09/25 公共論壇 「學費原來這樣漲:教育部的學費調整機制」
- 2003/08/21 苦勞評論 「當大學殿堂成了失業避難所(上)」
- 2003/08/26 苦勞評論 「當大學殿堂成了失業避難所(下)」
- 2001/06/07 苦勞評論 「什麼是『高學費』?」
回應
Re: 反大專學費調漲 學生癱瘓公聽會
針對國內退休制度改革,國民黨團副書記長蘇清泉指出,過去有所謂的「五五專案」,鼓勵教育人員在五十五歲提前退休,讓很多剛升教授的學者一邊領九萬元月退,又同時跑去私校專任;賺得比退休前多很多,還剝奪年輕人工作機會。他認為,台灣應該仿效美國的制度,只要領有退休俸,不管在政府或民間有第二春的,就應暫予扣除。<<<<最好勞團去建議政府比照美國的制度,只要領有退休俸,不管在政府或民間有第二春的,就應暫予扣除。
Re: 反大專學費調漲 學生癱瘓公聽會
電視上可見到國家研究院副院長王如哲對學生的大聲抗議擺出'損我威嚴, 不屑理會'的高傲嘴臉.
上次台大校長李也面對過此狀況, 同樣是對媒體痛陳學生不對
高官的水準倒退了嗎? 多年前的國貿局長蕭萬長被農民砸得全身蛋液, 仍不改微笑, 因此展露頭角. 雖然他也是住豪宅的富官, 但負面消息似乎不多
勞工團體的危害 — 一例
勞工團體的危害 — 一例
2012/12/18 元毓
WSJ於Dec. 18, 2012有一篇報導「Suicide Prevention Creates Dilemma for Hon Hai Workers」。簡單說,就是先前美國勞工團體對Apple施壓,要求Apple約束代工廠(如鴻海富士康),不准其供應商的工人超時工作。Apple迫於政治壓力做出要求,鴻海迫於訂單壓力照辦,結果鴻海的大陸勞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嗎?沒有。根據WSJ的採訪,鴻海的勞工哀聲四起,許多人抱怨進鴻海就是要賺錢寄回故鄉老家。以報導中的馬姓勞工(音譯)為例,原本一個月有加班可以賺5000元人民幣,不准加班後就只能賺3400了。勞工們抱怨,如此一來失去了來鴻海的意義,許多人正打算另覓他職。
經濟學上稱得上定律的不多,除了需求定律外,就是Coase theroem了 — R. Coase認為,產權定義清楚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同時,產權一旦定義清楚,則社會整體財富會達到最大。經濟學家張五常進一步闡釋:產權定義不明,會產生租值消散,而原租值享有者是受到了損害。
回頭談這篇新聞:
1. 理想主義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群人一來總自以為自己比別人更懂什麼是好,自以為自己是為別人好,那個別人理當欣然接受(就是要別人把毒藥當糖吃啦);二來,這群人腦袋永遠沒有成本觀念,想要達成什麼理想,都是要別人付出成本,自己出一張嘴就好。
這次教育部長蔣偉寧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備詢時被清大學生(陳為廷)痛罵這事件,台灣一群人只會批評學生沒禮貌、另一群人只會聲援該學生有勇氣;竟然都沒有人去想想:這個學生到底有沒有腦袋?
有關陳反對高等教育學費論點,我在「教育不可能是「公共財」,它就是「商品」!」一文解釋了:台灣國立大學均應該私有化,讓各大學有自由自行訂定教材、發展方向乃至於收費標準。
說教育是公共財的人,都是漠視台灣補習班盛行氾濫這個現象的蠢蛋 — 從科學方法論來說,主張教育是公共財的人,是無法解釋為何補習班存在的;換言之,他們的論點早就被真實世界的現象給扎扎實實地反駁了。
主張高等教育應該由企業出資,壓根就是公然搶劫。後面我會再解釋多一點。
有關陳批評的旺旺中時蔡老闆(蔡衍明)參與投資台灣壹傳媒一案,我已經於「略談旺中投資蘋果日報案」一文談過:主張媒體壟斷的這些人,壓根不曉得壟斷在反托拉斯法以及經濟分析上的意義何在,只是人云亦云或「人蠢亦蠢」地趕流行。
2. 加班限制的簡單經濟分析:A勞工在鴻海如有加班機會,可賺至月薪5000元人民幣(如無則僅2200元)。假設鴻海被迫喪失要求勞工加班的權利,則A勞工在認為每小時加班費高過休閒享受或生命代價的前提下,會選擇另覓他職。
這意味著:(1) 願意生產線加班的勞工多半是較勤勞的勞工,該人的離職是鴻海的損失;(2)該人需另覓新職與花時間學習習慣,是要付出成本;(3)鴻海被迫拉高單位薪資成本以吸引原本想找有加班機會工作的勞工,以及因A勞工離職所生之招募新人費用與訓練成本,都降低其租值(WSJ報導,鴻海至明年政策生效起增加的人事費用可能達140億美元);(4)全球消費者將被迫消費可能較貴或未來降價空間較小的鴻海代工產品。
怎麼驗證?邊際上,一個企業租值降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最先呈現的是毛利率,然後是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降低;鴻海的營業利益率在2012第三季一度降至2.2%,就是證據。另外幾個邊際上可以觀察到的是:鴻海既有勞工在既有工時內工作密度會增加;嘗試用更多自動化生產取代人力會更划算;其他不受美國勞工團體影響的代工小廠會較容易招人,受影響的代工大廠則招人開始不易…。
但我們要問的重點是:整件事誰獲利?看起來只有賺到一個「爽」字的勞工團體。諷刺的是:這些勞工團體原意要保護的人只是被迫離職,繼續找可以加班的工作;結果來看,工作時數很可能依然沒有減少。這樣叫保護,還是徒增雇主、勞工雙方困擾?企業租值降低,欲保護的勞工結果浪費原本不用支出的費用找新工作,全球消費者在經濟不景氣之時面臨漲價或缺貨(經濟學上,缺貨就是漲價,只是租值消散而非由供應者收割),整件事情三方的租值都降低消散,怎麼看都是社會淨損;除非,勞工團體賺到的「爽感」價值大過於這些損失。Do you buy it?
只出一張嘴的「所謂的」理想團體危害之甚,豈能不誡之?
先前曾有草稿,從經濟學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勞工運動所造成的損害。完文再po吧。
反高學費不夠看 學生團體反學費
反高學費不夠看 學生團體反學費
新頭殼newtalk 2012.02.13 楊宗興/台北報導
台灣的大學學費逐年上升,每年2、3月都要上演一齣大學揚言漲學費、民間團體抗議的戲碼。今(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就有一場由學生團體舉辦的「第一屆左翼教育論壇」,高舉「反學費」大旗,認為學費根本就該廢除。論壇主辦人之一的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生鍾明倫表示,學生進入生產體系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學習成為勞動者」的費用應該由「社會共同承擔」,因此,學費的議題不應該只是 「低學費」,而是應該「免學費」。
這場由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反法人化連線等學生團體所主辦的論壇,晚間6時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行,邀請到幾位長期關注高學費議題的研究生來和學子分析「高學費」所為何來?以及為何要「反學費」?
倫敦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林柏儀指出,根據研究,台灣公私立大學生一年的教育費用(學費加生活、住宿費用)平均約23萬元,然而台灣家戶所得後20%的家庭每年僅有31萬餘元的收入,一個孩子讀大學就會用掉7成;而對收入5等分的第2等分的家庭來說,其年收入也才平均57萬餘元,一個孩子讀大學就等於花掉4成所得,台灣怎麼能說不是「高學費」的社會?
林柏儀表示,台灣近10年來學費高漲、新鮮人起薪水準下降、產業生產力卻不斷攀升的現象,這說明了教育就是剝削。他進一步說,企業原本應當償付的教育訓練費用,如今都由人民和大學來負擔,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研發經費上,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徐文路指出,這些動輒以億萬計算的研發費用,在資本主義的國家主要為資本服務的邏輯下,因此研發必須儘量以國家或全民資源來幫助資本,這就具體展現在減稅、發展基礎科學、教育擴張、產學合作等政府政策上。
師大教育系博士生鐘明倫則強調,學生進入生產體系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學習成為勞動者」的費用應該由「社會共同承擔,因此,學費的議題不應該只是「低學費」,應該主張「免學費」,才能根本性的解構資本主義透過學費制度的剝削。他還說,除了「免學費」,還要普遍性的「助學津貼」,才能完整解消人民的教育費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