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危機】專題系列三
真正被精算的,是「政治」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編按】10月勞委會公布勞保費率與財務評估的精算報告,當中指出:潛藏債務達7兆、2018年勞保基金達到收支不平衡,以及2027年基金結餘出現負數。報告公佈後,我們看到,「國家撥補」成為解決勞保破產危機最主要的訴求;另一方面,在此次勞保危機中,在媒體與政治人物的議題操作下,軍公教人員成為眾矢之的,而面臨其退休制度被修惡的處境。然而,我們必須指出,「撥補」無法解決勞保基金的破產問題,而檢討公保年金,也是以「製造問題」的方式面對問題,都無助我們理解當前的勞保危機,以及思考更關鍵的、退休後的老人安養問題。

「勞保危機」專題試圖釐清勞保危機的關鍵問題,從此次引爆議題的精算報告開始,指出真正的「危機」是什麼,以及勞保制度如何修改、又要如何看待軍公教人員的退休制度?最後,如果國家要負責,它該負的「責任」又是什麼?

【勞保危機】專題

以「確定給付」與「隨收隨付」制建構起來的勞保制度,是以「給付」作支點,將「費率」浮動,以維持財務的平衡;如果貫徹這個原則,「潛藏債務」就不會是問題(參見「11/7 立法院公聽會報導」)。不過,世事總不會永遠如設計者所想像般那麼美好,我們沒有辦法忽視「人口老化」與「薪資停滯」這兩大影響勞保制度運作的結構性因素存在(參見「本系列一」),而另外一項重要的影響,則是我們在接下來談「如何救勞保」這個問題前,必須要先處理的問題,那就是政治的操作。

如果負債其實是潛藏在政治的操作,而非財務的收支裡,我們就難以精確地審視究竟該如何作。

精算報告精算的是「政治」

談到政治操作,我們從這一次「精算報告」的過程來說起。

在「報告」出爐之前,8月10日,承包報告案的「川誠精算顧問有限公司」,到勞保局進行期中報告,當時,最後的結果還沒有出爐,勞委會勞保處處長石發基在會議中表示:

本次精算費率如為30%以下,應尚可接受,如超過30%,外界恐會放大檢視兩次精算差異性,並質疑為何同一研究單位前後假設差異如此大及精算報告正確性,故為避免衍生精算以外之爭議造成失焦,建議合理調整折現率及死亡率等相關假設。(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所附會議記錄)

勞保財務狀況每2年精算一次,上一次是在2010年,精算出來的結果,建議出23.84%這個「最適費率」,如果這一次計算出的數字高於23.84%這個數字的話,可以說,「危機」擴大了,但是石發基考慮的,是如果數字太大,好比說超過了30%,那麼,外界可能會注意到的,將是在2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會差那麼多,進而質疑報告的準確性,那就「模糊焦點」,反而沒有辦法好好說明「危機」這件事情了。

也就是說,如果勞委會要能夠說明危機的存在,以及它的嚴重性,根據「政治上的精算」,最適費率的數字,必須介在23.84%和30%之間,對於長官的這個指示,川誠的回應是:

折現率及年金給付後死亡率假設依各委員意見及決議進行調整。(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所附會議記錄)

「折現率」與「年金給付後死亡率」的問題

所謂「折現率」指的是將未來的資產或負債,折算成今天價值的參數,像是利率、通貨膨脹、基金的收益…等,會影響到精算對「折現率」的選擇,而「選擇折現率」也是精算報告的關鍵,對於最後的結果,有非常大的影響(進一步的說明,請參閱「這一篇文章」);目前,國內的各公共基金,像是公保、退撫、勞保、勞退,都是各負責部門委託專業團隊分別進行,但怪異的是,在差不多的時間裡,這些研究案所採取的「折現率」假設,竟有非常大的落差,從上面的描述看起來,只要對報告結果有所「想像」,很容易用「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用折現率的調整,達成它的目的。

至於「年金給付後死亡率」,目前在精算報告裡,是採取金管會通過,適用於商業保險的「台灣壽險業第2回年金生命表」作計算基礎,但問題是,勞保屬於強制納保性質的社會保險,可以使用商業保險的參數嗎?一般而言,對於自己未來可以活得夠久,有著一定的信任的人,大概才會參與商業年金保險,而商業年金保險,對於短期之內就很可能死亡的族群,也有著排除或處理的機制,所以,商業年金保險選擇領取年金之後的死亡率,一定比起整個社會平均的死亡率要低很多,據熟悉商業年金保險及精算相關業務的人事透漏,這個差距,差不多是「100個人裡有10個會死,跟100個人裡有4個會死」,相差的距離達到4成那麼多。

當然,目前勞保有「一次付」及「年金」兩個選項,一定程度會產生一些把「短命」的人(選「一次付」)篩選掉的效果,但是,以受薪階級為主、強制納保的勞保領取年金族群的死亡率,究竟會更接近商業保險,或者整個社會的平均(甚至高於整個社會的平均),這個大有探討的空間。目前因為勞保年金開辦不久,缺乏實證的研究,但也就因為這樣,「年金給付後死亡率」就開啟一個很大的操作空間,以商業保險「年金生命表」計算出來的給付,也就引發了「灌水」的質疑。

勞委會的底牌

精算的假設,直接影響精算的結果,而精算的結果,導出對於「危機」程度在描述上的差異,在這個部份,實際上被精算的是政治效應。勞委會期待這個政治效應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在8月10日的會議中,有下面這樣一個決議:

勞委會指示增加精算內容包含年金給付月投保薪資採計標準由原本最高60個月調整為最高15年及給付替代率由1.55%調整為1.3%之財務評估,請研究單位於9月底正式報告完成後,於10月底前協助提供。(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所附會議記錄)

勞委會要川誠就「給付標準由『生涯最高60個月』調整為『最高15年』,以及『給付替代率』從1.55%調整為1.3%,做出財務評估。勞委會的底牌,其實已經露出來了,要降低給付,方法就是調整「給付標準」和「替代率」,但是這一份評估,並沒有出現在「結案報告」裡,為什麼呢?石發基說:

有關監理會代表提出年金給付採計最高60個月投保薪資的制度設計造成系統性道德風險,勞委會已研議分階段修法改以最高15年或全部加保期間投保薪資平均計算, 惟將該考量納入精算恐引發工會敏感,並不妥適。(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所附會議記錄)

9月11日,川誠的精算報告結果出來了,勞保局企劃室主任楊茂山在「結案會議」上指示:

報告第12頁有關老年給付金額快速成長原因,建議加強說明現行年金高所得替代率1.55%本身即影響支出甚鉅。(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所附會議記錄)

而這個指示,也具體地出現在「精算報告」的第12頁裡:

按目前基金餘額評估,短期內勞保基金雖無破產之虞, 但在現行年金高所得替代率1.55%之下,估計基金越成熟期老年給付每年有加速成長之趨勢,屆時財務收支將明顯吃緊。(資料來源:民國101年「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

好了,回到這個系列第一篇開頭,我們談到的:

社會大眾要從這些專業的語言中,解譯出「差一點點就差很多」的結論,以及「我該怎麼做」的決定非常困難,而作為現代媒體的重要挑戰之一就是:它必須在不同的專業與社會大眾間,扮演「橋接」的角色。橋接的角色沒有扮演好,往往就會造成慌亂與錯誤的決策。

官方透過「專業」的包裝,用看似精確的數據,透過媒體的哈哈鏡,描述出一個「危機」來,一面精算勞保的收支、一面精算政治的效應,造成了這段時間來,讓我們感到恐慌的效應,一個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有如此深遠影響的政策,竟然操作得如此兒戲。好,官方的問題,我們慢慢再說,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評估「勞保危機」,以及如何對應官方利用這個危機所要達到的目的。

我們接著再談。

【勞保危機】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