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郭正亮:環保無限上綱的後果

2012/11/12
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系副教授、民進黨前立委

台塑總裁王文淵11月10日表達對台灣投資環境的失望,主因是高達2000億元的六輕第五期投資案,至今仍然因為環評陷入僵局。王說,今年5月他到美國台塑考察,德州州長還特別搭機拜訪,確保20億美元投資案落腳德州;今年3月和6月,福建省長蘇樹林也兩度邀請台塑前往福建投資;反觀台灣,卻不斷以環保抵制台塑進一步投資,讓他感到非常無奈。

今年8月,台灣失業率已經高達4.4%,除了目前50萬人確定失業之外,未來還可能有更多人面臨無薪假衝擊。失業率高,反映出國內投資不足,今年台灣的超額儲蓄將高達1兆507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超額儲蓄佔GNP比重也將衝到10.23%,是24年來的第二高。

台灣並不缺錢,而是大家寧可把錢放在銀行,既不投資也不消費,一方面造成創造就業太少,一方面造成企業經營困難。

奇怪的是,儘管大家都認定要降低失業率,一定要優先增加國內投資,但投資台灣卻顯得難上加難。突然被環保卡住的大型國內投資案,並不只限於民間企業,甚至還包括政府主導的開發案,最近已投入上百億的中科二林園區開發案,也意外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違法,導致原本計畫投資的許多大廠,瞬間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

如果大家不健忘,更大型的國內投資案,是早在2005年提出的國光石化開發案,投資總額高達6325億,也曾一度在2006年納入民進黨政府的重大施政計畫,但民進黨後來卻因為環評問題改為反對,原本力挺的國民黨,也因為馬英九的連任選舉考量,最後在2011年改變立場,導致國光石化不得不轉往馬來西亞。

從1987年反杜邦、到2011年反國光石化、到2012年反六輕擴建,台灣人民幾乎是無限上綱擁抱環保、愈來愈不歡迎石化業,彷彿石化業是早該淘汰的汙染產業。但奇怪的是,人均所得遠高於台灣的韓國、新加坡、乃至美國,石化業產值卻一再突破新高,難道這些比台灣先進的國家,會如此不顧人民死活、不顧環保需求、只顧擁抱經濟發展嗎?

答案顯然不是如此簡單。畢竟只要是製造業,多少會連帶產生污染,政府對防治污染要求更高,必將提高企業的投資成本,區別只在政府要求多高而已。我們要問的是,台灣的環保標準,憑什麼比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要求更高?

韓國不管是電子業、汽車業、數位產業、乃至文創產業,都比台灣先進,新加坡的金融業和政府效能也比台灣先進,即使如此,兩國都還不敢拒絕必將帶來污染的石化業。反觀台灣,儘管少有領先韓國和新加坡的傲人產業,卻比誰都還鼓吹環保至上,比誰都大聲反對石化業。

台灣的環保至上,恐怕不只反對石化業而已。最近面對政府鼓勵大陸台商回流,即將從大陸返台的蘋果相關產業,例如曾遭到大陸環保人士抗議的機殼大廠可成,未來恐怕也會被台灣環保人士比照辦理。

投資台灣如此困難,也難怪台灣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儘管兩岸關稅已經因為簽署ECFA大幅降低,但去年台商前往中國大陸投資,仍然繼續成長7.12%,總金額高達131億美元。與其要怪ECFA無助於投資台灣,或怪台商出走不愛台灣,不如先檢討一下自做自受的台灣投資環境吧!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混不下去沒有辦法才回學院

個人感覺此文是寫給不想深入研究的人看的

最大問題點
【人均所得遠高於台灣的韓國、新加坡、乃至美國,石化業產值卻一再突破新高,難道這些比台灣先進的國家,會如此不顧人民死活、不顧環保需求、只顧擁抱經濟發展嗎?】
如果文章要完整
應當在文章後面補充韓國、新加坡、乃至美國的規定如何
說不定韓國、新加坡、乃至美國的規定比台灣更嚴格

個人感覺
企業不想花大錢去搞減污
(跟企業不想花大錢請員工雷同)

對於交通不便的地區的居民而言,建設一條穩固的道路。或考慮當地生態環境,保持原狀而不開發,哪一種對當地居民而言,才是最好的?

至少前者還能在危急時刻時發揮作用,並且配合發展觀光與強化農產品運輸,對當地經濟仍有一定幫助。經濟能力充足之下,才有帶動當地公共設施,社福與教育發展,對於僅保持好山好水而言,更有說服力。

面對民生與環保: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確實一時難以抉擇。但真正的問題,仍是需求:

我們能給當地人民何種承諾?
對於改善生計、教育、醫療與社福等課題,我們能給什麼?
提出任何課題時,是否能確保當地居民更好、長治久安的環境?

不同聲音、不同角度,不同看法,這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雖然我認同無煙囪工業,但在面對民生與環保問題時,更該用科學與多向角度分析不同利弊,取得大家認同的結果,這也是將來必須面對的問題。

傳統產業就算不擴廠,不擴大投資,很多也可以永續經營。

前年商週報導王文淵在臺塑內部的管理問題,像他們這樣的石化廠或其他科技大廠,還要吞噬多少自然資源多少土地才堪夠抵銷他們的「虧損」!?

今年冬天熱到不像話,這些石化廠都沒有一點責任嗎!?

政客果然只會說政客言語。

主文若探討核四,好像也通,「因為抵制核四所以外資不來」云云,什麼時候「投資救經濟」這種似是而非的右派思維成了綠營政客的主張了!?

新加坡是威權國家,這十年來大量引進外勞導致本國人民失業,並且物價攀高,污染留給赤道附近海域的其他國家,不知是不是因為赤道,地球自轉較快的關係,洋流隨之稀釋,但對於當地熱帶海洋生態物種的滅絕,已是毀滅性的了。

新加坡裕郎島由軍隊管理,除了特定高層,沒有人能進去,他們在那種地方搞石化,創造比國民勞動力還要多很多的稅收,用這樣的稅收來養高官的超高薪水並安撫人民的不滿,類似臺塑與中油的地方回饋金。

這是正常的經濟嗎!?在我看來,比那些茉莉花革命前的國家,十幾年來以石油收入的一小部分來安撫人民,卻沒任何政治經濟改革的作法差不多,當石油不再是世界寵兒時,動亂與革命隨之而來。

臺灣不是只有臺北這樣的小島而已!用這種方便特權階級的經濟思維來責備環保人士,對這種人只能說--啊!政客果然還是政客!

我寫的。
http://city.udn.com/51771/4670339
挑戰人類道德底線的新加坡
2011/7/2

「畢竟只要是製造業,多少會連帶產生污染,政府對防治污染要求更高,必將提高企業的投資成本」這種說法十足地替商人與政客美化,新加坡擁有世界最大的石化廠,對污染的防制?不過是把污染外部化,給其他國家承擔而已。

20121120在飯館看了到中時社論之一: "修正環保署否決制 是時候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12000555.html

"台灣有少數基本教義派人士動輒把「環境」做神聖化描述,說環保就是在「保護大地的母親」,而任何形式的開發都是對母親的侵害。"

"台灣以環保署為所有開發案件的單一否決機關,確實是全世界各國立法之特例,法制設計古怪,正是造成今日台灣環評問題的根本原因。"

"環保理念應該是要內化於各開發主體,而不是由一個外在的環保署拿鞭子頻頻嚇阻。"

"由於環保署的環評否決是擋下各種開發案的唯一合法機制,故也是基本教義派環保人士盡情發揮、做各種議事拖延、干擾、岔題的最佳演場。"

"台灣的環評制度雖然在過去廿年有它階段性功能,但近年拖延審查、民粹干擾、條件濫加等諸多企業批評的流弊,已使得環評成為一般性投資的重大不安變數。"

多年來沒看中國時報(但也沒看聯合及自由), 沒想到其言論方向竟然轉成這樣

另, 郭正亮曾居民進黨之'十幾寇', 形象較佳, 怎會寫這樣立場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