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抗議與政治運動在解嚴時空的歷史點上,匯流成一股對抗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反對勢力,開啟後續社會運動與民進黨的結盟關係。兩者在台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相互支援,也因而使得民進黨長期被視為支持社會議題、關懷中下階級、屬性偏左的政黨立場。
然而,90年代後民進黨與社運團體的關係逐漸轉化。通往執政之路需要打通更多的選票來源,對於議題取向的選擇,會逐步往中間路線移動。當時的黨主席許信良就十分坦然地表示,現階段是同情社運的訴求,民進黨的目標在於取得政權,無法全盤接收來自社運團體的意見。所以,在日後許多爭議事件如公娼、核四,民進黨不僅未提供正面支持的力量,甚至是扮演起對抗的角色。
揭開進步政黨的面紗
即便如此,由於民進黨一直以來自我標榜進步性的政策立場與價值信仰,高舉改革大旗,凸顯與國民黨保守本質上的差異,並不影響整體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的形象認知。因此,民進黨成功在2000年取得政權後,仍背負著社會改革的期待,但在首次改革議題的工時修正案上舉棋不定,且在最後階段堅持選擇保守的版本,長期打造的進步形象一夕之間全然破滅。
回顧民進黨執政的8年期間,許多進步性的重大政策不是在政治議程上被擱置,就是在改革的關鍵時刻轉向。事實上,雖然扁政府任內確實也通過或執行具改革精神的法案、政策,不過都屬於邊邊角角的進展,一旦觸及與資本家相關的敏感神經,例如工時修正案,核四、遺產稅、集遊法、外籍移工等政策,就會即刻背棄過往支持的理念價值,毫不猶豫往財團一端傾斜。
簡單地說,議題本身的爭議規模決定後續的發展,只要面對社會衝突升高或是資本家開始關注、施壓,改革腳步裹足不前甚至是遭到政黨背叛,則是能預想得到的結局。有論者歸因於決策核心保守化之故,但其實是各項改革的理念精神根本未附著於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身上,縱然可以隨口吐出進步性十足的語言,僅止於用來反對國民黨的武器之一,徹頭徹尾不是未來實踐的目標。
如同學者吳介民曾在2002年的作品裡,嘗試解釋早期反對運動所提出的社會性、階級性的議題,卻在民主化階段、政黨輪替後,被排除在改革議程之外。他認為對民進黨而言,社會議題本是政治戰場的延伸,是威權體制結構下的必然策略;隨著反對運動在政治權利的斬獲,社會議題就很自然地被忽略。
兩面手法雙邊討好
攻守交替民進黨下野,曾在8年執政期間得到「失語症」的社運團體,再度恢復生機,加上當前政府執政表現荒腔走板,更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養分,抗議風潮一波接續一波。
惟觀察近來重大的社會爭議事件,民進黨多半以黨工職個人身分到場聲援,但除痛快批評政府之外,具體的對策倒是付之闕如;大體上,當下民進黨跟其友好的社運團體大概維持這樣的合作關係,一方面以個人身分發言支持,黨中央、黨團並不積極表態、也缺乏共識,另一方面由社運團體藉著特定議題「圍毆」執政黨,這種分工模式十分有利於民進黨,除了可以避免被扣上「反商」、「街頭鬧事」的大帽子外,又能夠達到打擊國民黨、收割政治資源的好處,全然是對手失誤就是得分的心態。
實際上,民進黨在野期間,對於重大議題如與分配有關的證所稅或與自退休權利衍生出的華隆勞資爭議案,前者是刻意採取模糊立場,反而將火力集中批評經濟不好、股票狂跌,後者雖然蘇貞昌或其他黨籍立委有參與支持,只是作為最大的反對黨,卻僅是「路過聲援」或「呼籲民眾寄信給主委」一途,缺乏具體的政治承諾與修法時間表;若再把時間拉長放遠,積欠勞基法舊制退休金所引發的勞資爭議案件,都是兩黨先後執政失利的產物。
歷史的經驗揭開政黨本質的神秘面紗,民進黨無論身處在野或廟堂高位,機會主義是一路走來始終的堅持。當前社會運動與民進黨之間,又再次處於微妙的合作結盟,在社運團體火力全開之際,成功掩護在野黨在許多爭議中的消極,而不作為的本身不也就意味著改革困在保守思維動彈不得的現實。或許我們在對抗右翼執政黨的同時,也該看穿坐收便宜之利的假左反對黨。
回應
Re: 面對青年貧窮化:消失的在野黨
1993年4月26日,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簡錫堦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承認:「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我認為:民進黨至今仍停留於台獨情結,並未有社會革命的思考;如支持李登輝、暗助連戰等,都是民進黨的包袱;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註1]他還說:「我們(勞陣)認為: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勞工須有信仰。現在的民進黨幹部就是看不出什麼信仰:除了台獨以外,他腦袋空空,沒有東西,只有口號。而我們的勞工幹部,理念非常清楚,有方向,有信仰。……目前勞陣的階段性目標是推展『福利國家』,這與民進黨的『福利國家』不同:民進黨只是要資源重分配,把軍公教的優待平均分攤給大家,不敢對資本家挑戰;但我們會批判現有體制不敢對資本家課重稅,澄清真正的『福利國家』定義,讓勞工知道『他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應為人民服務什麼』。……勞陣的參與者多主張台灣獨立,尤其不少工會幹部都是政治意識覺醒後才投入工運、也較支持民進黨;故勞陣自然傾向台獨,這點與勞動黨(勞權會)傾向統一完全不同。……勞陣的目標在於解放台灣勞工,不可能去解放中國勞工,因為:第一,沒有餘力;第二,現階段不重要。對於兩岸勞工聯合抗爭,我認為:兩岸是有敵意的國家,勞工之間的衝突也大;故應先擴大本身勞工力量,才有結盟可能。我不反對勞工跨國結盟,只是認為不是現階段的重要工作。」[註2]
[註1] 簡錫堦. 體制外的工運才是主力.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註2] 簡錫堦. 勞工運動應有意識形態.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勤政為民,壯大台灣』?惡政八年,罄竹難書!
2013/09/05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桃園縣產業總工會
『勤政為民,壯大台灣』?惡政八年,罄竹難書!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85號)
時間:102年9月6日(五)1215集合,12:30開始
訴求:抗議民進黨未能徹底反省,執政就是製造台灣勞工向下沈淪處境!
行動:1.演出行動劇,歷數民進黨執政八年打壓勞工罪狀;2.致贈勞工版『勤政為民?!』匾額
新聞聯絡人: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秘書長姚光祖、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陳淑綸
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舉辦一系列「勤政為民,壯大台灣:民進黨八年執政研討會」,9/6下午1時為勞工場次,並邀請民進黨執政期間三位落跑勞委會主委陳菊、李應元、盧天麟,準備暢談『勞工政績』。
然而,勞工團體早於2008年5月民進黨即將交出政權之際指出:民進黨執政期間,包括放寬外勞引進人數激增20%、變相剝削外勞減薪、阻擋84工時並推出『變形工時』讓資方大幅節省加班費、基本工資在八年期間僅調漲1次、動用勞保勞退基金政治護盤、推出惡質勞退新制讓勞工老年保障大縮水、同意雇主勞退舊制年資不需足額提撥讓勞工棺材本不保、大舉推動派遣、政府業務委外製造不穩定就業、至少20名工會幹部遭資方不當解雇而不作為;乃至各種「富人減稅方案」,包括土增稅減半延長適用、促產條例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延長、主張廢除或調降遺贈稅等;更不用說民進黨執政期間官商勾結、二次金改圖利財團……等等,以及三位主委任內均沒有解決關廠工人代位求償問題,陳菊任內還主動提告老勞工!林林總總,讓我們早為民進黨勞工施政下了總結,就是:『惡政八年、罄竹難書』,『執政八年、向下沈淪!』此刻台灣勞工薪資倒退、勞動環境更加惡劣;而執政過的民進黨,你們一樣難辭其咎!
2013/6/16民進黨自己的民調中心公布:今年第一季,民進黨支持度35.5%,國民黨支持度為32.8%,『民進黨領先國民黨2.7%』。這種在統計上無意義的『領先』,竟然值得民進黨拿來說嘴?!這個數字只是恰恰顯示:人民對現在國民黨執政再憤怒不滿,也不會因此對民進黨產生錯誤期望。國民兩黨兩個爛蘋果,大可不必在這個時候互相『龜笑鱉無尾』,藍綠政權都應該先對台灣勞工道歉!
工時案急轉彎 昔日戰友炮火四射 陳菊忍痛往前衝!
工時案急轉彎 昔日戰友炮火四射 陳菊忍痛往前衝!
2000/11/30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245期 文╱陳季清
工時案在無預警之下急轉彎,各界嘩然,首當其衝的勞委會成為眾矢之的。身為勞委會主委的陳菊受到了相當多的指責,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有立委直接對她說:「陳主委,我實在對你很失望,你應該辭職下台以示負責。」再怎麼堅毅的鐵娘子也忍不住內心的委屈,落下淚來。
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陳菊上台以來,面臨十分嚴苛的考驗,國內失業率從七月份開始突破三%,連續四個月創下歷史新高。而根據專家的評估,在加入WTO後,高失業率是台灣無法避免的現象;言下之意,台灣已經進入高失業率的時代。
傳統以來,民進黨政黨取向比較偏向社會主義,比較關切人民的社會福利政策,如早期在各縣市發起的老人年金。陳水扁的競選政策,對於社會福利著墨許多,在勞工方面,承諾上任將縮短工時,至2002年達到每周工時四十小時的目標。
新政府上任後,勞工團體與陳菊也有一段蜜月期,尤其陳菊及其班底皆曾參與勞運,還未上任前,彼此都很熟悉、關係也相當好。出身街頭的陳菊,除了參與社會運動外,也曾參與勞工運動。如現在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黃清賢即是新潮流成員;副主委郭吉仁是勞工陣線的創辦人;專門委員王幼玲,曾是自立晚報主跑勞委會的記者,當年自立工會是由她一手策劃成立;其妹妹王娟萍,是現任全國總工會副祕書長、勞動人權會執行長,是目前勞運十分活躍的人物。
很守信用的新政府上台後立即展開縮短工時的作業,最後勞、資共同達成協議,同意每周四十四小時及搭配四周變形工時。在這過程中有一段小插曲:當時勞運團體並不同意四周變形工時,在勞委會的勸說下,最後才簽署;一度引起一些勞運人士的不滿,但既然勞工工時已經縮短,不予追究。
另一方面託勞工的福,因為勞工工時縮短了,行政院決定縮短公務人員工時;最後確定,公務人員周工時四十小時,周休二日。但如此一來,公務人員休假比勞工多出許多,同時削減了國定假日的天數。因此當工時案大逆轉時,公務人員沒有跟進,引起了勞工的不滿,勞工彷彿被視為二等國民。
當四十四小時工時案送到立院時,在野黨極力杯葛下,國民黨加碼多送給勞工二小時,通過兩周工時八十四小時。站在勞工的立場,這二小時是意外的禮物,沒什麼不好;對勞委會而言,雖然兩周工時八十四小時引起工商界反彈,基於維護勞工的立場,也沒多說什麼,比較傷腦筋的是,接下來的配套措施該怎麼做。
這樣的轉折,加速了勞團與勞委會蜜月期的變化,讓陳菊邁入歷任勞委會主委無法擺脫的宿命--夾縫在勞工權益與經濟發展兩大難題中。
兩周八十四小時工時,每周將出現二小時畸零工時;對於不想付更高成本的企業,勢必靠變形工時才能解決。四大工商團體紛紛向新政府建言及施壓,要求勞委會通過相關配套。此舉卻遭到勞團的強烈抗爭,認為這有損勞工好不容易才爭取來的權益,要求勞委會不提配套;初期陳菊也曾答應勞團不提配套,以安撫勞團。
無奈的是,經濟持續不景氣,股市大跌,整體經濟亮起紅燈。為了穩定工商界的信心,行政院要求勞委會儘速通過相關配套。在十一月十四日舉行的財經會議前一天,眼看著明天就要公布相關配套內容,勞委會礙於壓力硬著頭皮邀請了勞團與會,勞團依然堅持反對的立場;為了安撫他們,表示未來還要再舉行一次溝通會。當那天會議結論透過電視直播,勞團嘩然。
隔幾天,勞團在勞委會前演出「實騙菊」行動劇,諷刺陳菊欺騙勞工、犧牲勞工權益,並將勞委會的招牌換上「經建會勞工局」。這對自詡為人權鬥士的陳菊是一大打擊:畢生致力於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她,為了追求人權、公平正義,不惜犧牲青春、甚至坐黑牢;沒想到,努力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有所成果時,卻被冠上欺騙勞工的名號。
陳菊心情很差,對於外界的批判也相當難過。其實早在唐飛下台時,陳菊已經萌生去意,想轉任政務委員,但是不從人願,依然留在勞委會。
這次工時大翻案,主導權並不在勞委會,完全由總統府及行政院主導,勞委會只能聽命行事,如同勞委會一位官員講的:「大老闆都決定了,我們還能說什麼。」即使知道此舉一定會引起勞工及勞工團體的反彈,陳菊沒有後路,只能往前衝。
果然,總統府九人小組會議召開結束後,勞委會及陳菊進入黑暗期。隔天下午,在立院的預算審查,一開議,立委先行砲轟,輪番上陣罵陳菊、罵勞委會。新黨立委鄭龍水更表示,做一位有擔當的首長,隨時要為政策下台;陳菊回應了「四年官,三年滿」,道出了滿腹的心酸。立委最後更決定休會抗議勞委會;陳菊雖然滿臉的無奈與心酸,不輕易表現女性溫柔一面的她,很堅強的面對外界的質疑。
隔天,砲火依然激烈,陳菊心中充滿了委屈;當老戰友施明德前來探望她時,鼻頭一酸,眼眶開始泛紅,眼淚忍不住流下來。雖然事後陳菊不承認流淚,但是新聞影像歷歷在目,印象令人深刻。
當初陳菊上任時,很多人都期望,以陳菊的背景,應該可以打破傳統勞委會主委弱勢的命運;經歷六個月來的考驗,證實了還是無法突破。陳菊以至於勞委會應該學習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新政府更是如此。如何在過去在野與執政之間做一個折衝,將是一大考驗。
Re: 面對青年貧窮化:消失的在野黨
民進黨遊行與「假左」路線
2010/06/24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周六發動「反ECFA大遊行」,主調是「國共唱和,貧富鬥爭」。其中,「國共唱和」已是老調,「貧富鬥爭」的操作則有後來居上之勢。
「貧富鬥爭」的主論述是:ECFA(兩岸經濟協議)只是對財團有利,卻對「弱勢產業」不利,對農業不利,對基層勞工不利。
其實,這種論述模式並無新義。日前「松山 /虹橋」對飛,松山機場將朝「商務機場」轉型;民進黨也說,商務機場只是對有錢人有利,對社會大眾不利。更早的事例是三十多年前高速公路通車,當時的「黨外」也說,高速公路只利於「有錢人」,但對庶民不利。
ECFA對各種產業有不同影響,有利有不利。從宏觀角度看,應當考量是否「利大於弊」;從微觀角度看,對受到衝擊的產業,則應設法保護。也就是說,應當注重「開放」與「保護」的政策比例,而不宜只著眼於政治算計,動輒將之操作成貧富對立的階級鬥爭。但是,黨外及民進黨卻將高速公路、商務機場及ECFA,一律操作成貧富階級鬥爭。
民進黨其實不是一個階級政黨,也不是一個左翼政黨;它的貧富鬥爭論,只是政治鬥爭的補充。最顯著的例證是,在二○○○年陳水扁政府執政以前,民進黨種種社運組織的外圍團體皆十分活躍;及至二○○○年民進黨執政,這些社運團體竟紛告萎縮,扁政府的政商勾結卻反而臭不可聞;如今,民進黨又下野,這些外圍團體又漸活躍起來。可見,民進黨的階級色彩或「左」的表現,只是政治操作的工具,而非其內涵或本質。
其實,民進黨是世界新興民主國家中,極少數自始不具反帝及反資色彩的新興政黨之一。因為,民進黨及黨外的社會根源,是來自皇民、地主及外來教會的資產階級;所以在精神思維上不致反帝及反資。因而,民進黨的階級性及「左」的表現,不是出自內在,而只是政治操作的權謀而已。
ECFA必須注意「開放」與「保護」的政策比例,為關鍵產業爭「開放」,為弱勢產業爭「保護」。這一點,曾經參與WTO談判的蔡英文,及主導簽署的民進黨皆深知熟悉。但是,民進黨如今卻以「國共唱和/貧富鬥爭」來操作ECFA的爭議,將「反中」與「反富」聯結,這與指商務機場與高速公路只利於「有錢人」並無不同,且是變本加厲。
ECFA的早收清單猶未公布,但民進黨已經宣示,將以「該要的要不到/該守的守不住」進行抗爭。這擺明的是「先射箭,再畫靶」,不論三七二十一,只要往這個「公式」裡頭套即可;這不是理性的政策辯論,而是政治鬥爭。
過去,民進黨亦曾運用「老人津貼」、「老農津貼」等題材,但皆只是「局部」的議題。如今民進黨將ECFA炒作成一個「財團vs.弱勢」的階級議題,又將財團利益與傾中聯結,於是把「反富」與「反中」、「仇富」與「仇中」混在一起;這樣的政治操作,會不會太超過?每到爭取嬰兒之時,民進黨皆是主張用刀分嬰的母親。
民進黨不是一個左翼政黨,而始終只是一個「假左」或「偽左」的政黨。ECFA的爭議,則是民進黨首次將「反富/反中」、「仇富/仇中」作為聯結操作;玩弄弱勢產業的相對剝奪感,煽動弱勢族群的不安全感;其效應不是協助國人共同面對ECFA「開放/保護」的兼籌並顧,而只是要利用ECFA來撕裂貧富,撕裂城鄉,撕裂國家。
蔡英文是富豪之女,如今她竟然成了民進黨有史以來最「左」的黨主席。面對ECFA的衝擊,她居然主張「放棄經濟掛帥/否定出口導向」。試問:這是「真左」,還是「假左」?是國家的「替代方案」,還是政黨的「鬥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