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2007/08/17

【經濟日報╱編譯 陳家齊】

權威經濟學家考夫曼(Henry Kaufma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專文說,次級房貸風暴擴散全球,暴露信用金融工具過度發展,市場紀律失靈與政府無力加以節制的弊端,而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難以約束,已成為破壞市場紀律的金融巨獸。

信用刷到爆

考夫曼表示,目前的災情只是長期趨勢的冰山一角。傳統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與投資銀行的界線已經瓦解,合體金控巨獸的業務無所不包,一面扮演投資人角色,一面又諮詢客戶投資自己提供的金融資產。這不但造成利益衝突的潛在道德風險,也使金融機構變得太過龐大,沒有央行敢坐視其倒閉。

當金融機構躲在「大到不能倒」的保護傘下時,往往就漠視風險。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金融機構不斷發明新穎、奇異、複雜難解的衍生性信用金融商品,把許多原本無法在市場流通的商品證券化後,轉賣出去,賺取手續費。

這波證券化風潮使傳統的「流動性」觀念受到挑戰。依照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傳統觀念,流動性是指現金收益、可迅速變現的資產、企業庫存以及到期票券等等。而現在,證券化使任何資產、任何信用工具都可以變成在市場流通的商品,今日的「流動性」被等同於「信用額度」,幾乎不需以實際的資產做為擔保。

全球金融資訊網路的緊密相連,也對流動性氾濫推波助瀾。資金調度與資產變現的快速便利,使所有人都以為信用額度隨時垂手可得,而且總能保持在低廉的價格。資訊科技的進步,使任何金融商品似乎都能訂出價格。

大到不能倒

但是替這些複雜金融商品定價的模型,卻是建立在市場基本面穩固的前提上。一旦市場結構迅速改變,原本的風險定價模型就會失靈。對於次級房貸、垃圾債券這類高風險資產而言,市場快速變動時,原本的定價很快會與實際的交易狀況脫節,定價模型完全失效,損失變得難以評估。

市場力量原本扮演制約的功能,可以懲罰過度擴張信用風險的金融機構,使其虧損倒閉。但金融機構過於龐大,任其垮台可能造成系統性危機,因此「大到不能倒」的保護傘使市場約制失靈。小型金融機構也加速合併,希望能獲得這樣的保護傘。

各吹各的號

另一方面,各國央行目前似乎只小心翼翼地採取技術性的因應措施,對如何邁向更有效的金融監理卻欠缺明確的遠見,深怕過度干預會扼殺市場活力。於是市場機制與政府約束兩頭失靈,金融紀律蕩然無存。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當代經濟學缺乏像亞當斯密、凱因斯與傅利曼這樣的人物,無法提出綜合金融市場行為與經濟行為的整體架構。學術分化,經濟學家與財管學者各吹各的調。

因此,考夫曼呼籲Fed儘快擬定合適的貨幣政策,在市場紀律與政府管制之間取得平衡,否則更大的金融動盪還會繼續發生。一旦企業獲利開始下降,低於投資等級以下的垃圾債券,可能將是另一場大地震的震央。

【2007/08/17 經濟日報】

臉書討論

回應

不知是陳記者編譯的關係,還考夫曼的文章結論只是那麼輕輕的呼籲FED而已?

不論事實如何,考夫曼的對金融怪獸的觀察,倒是很有見地,對照台灣的金改政策-金控化-事實上是鼓勵金融資本集中化、壟斷化的金改潮流,也有相同的症狀,政府鼓勵金融怪獸橫行,如果出現了系統危機,我們有什麼法度呢?有什麼危機管理的機制嗎?

如果把上個世紀三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視為系統危機,後來的羅斯福新政、凱因斯經濟或許可以看作是重新啟動經濟系統的開機片;電腦革命對這個世界起了無可度量的影響,但電腦當機,還有開機程式,網絡科技把電腦的影響力再次擴張到無限的可能,但無論如何,整個電腦世界都還有「防火牆」的設計,作為阻隔風險無限擴大的安全閥,唯獨拜電腦科技之賜而更快速積累起來的金融資本,卻反其道而行,把上個世紀經濟大災難中換來的防火牆機制,一一打破,金控是最經典的代表作。

台灣的金融怪獸還在成形的階段,跨國的恐龍也不斷的侵入台灣,那天這些怪獸像恐龍般滅絕,升斗小民怎麼辦?還要放任他們繼續橫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