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纜環評 青年拒過度開發
正反爭辯激烈 會議無結論

2012/11/16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陳韋綸

今天(11/16)台北市環保局召開北投纜車的第二次環評審查,一早由北投在地青年組成的「青年不北纜」號召當地居民,前往北市府前表達反對北纜興建的訴求。會議最後因民眾正反雙方意見激烈爭執,環評主席、台北市環保局長吳盛忠在未做出任何結論的情況下宣布散會,原本將由環評委員進行討論公決的程序則留待下次會議進行。

反對北纜開發的北投居民在環評會議前召開記者會表達心聲。(攝影:張心華) 在地年輕人組成的「青年不北纜」發起聯署,拒絕過度商業開發的北投發展想像。(攝影:張心華)

吳盛忠在會議開始前表示,由於上次審查時已經蒐集民眾意見,因此今天將不開放民眾發言。吳盛忠的發言引起現場群起不滿,高喊「黑箱作業」;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陸詩薇隨即提出程序問題,她認為民眾本來就有權利表達心聲,不能用「已有154個意見」作為拒絕理由,也不是交由主席片面決定。在奮力爭取之下,吳盛忠最後才同意,但會議也因此延宕超過半小時才開始。

北纜路線預計全長4.8公里,共計「山下站」、「龍鳳谷站」、「陽明山公園站」、「山上站」4個站、24根塔柱(T1到T24)。而北纜的起站「山下站」,預計設在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溜冰場東南側,面積占北投公園的1/4,,由於擁有百年歷史的「溫泉博物館」和台灣首座綠建築「北投圖書館」也位於公園內,居民擔心若在此設置纜車場站,將會破壞生態與景觀。

T3(左二)塔柱高約48公尺,因與T4間距最大,所承受的拉力也是最大。(圖片由北投居民提供)

工程師王偉民指出,T3塔柱高約48公尺,是所有塔柱最高、承受最大拉力的,然而根據開發單位的鑽探資料及塔柱基礎的設計,T3塔柱的基樁深度僅在「覆蓋土層」內,沒有深入堅硬的岩層中,「就像放在保麗龍裡」,屆時塔柱一定會搖晃得非常厲害,讓搭乘纜車的遊客生命受到威脅。此外,基樁如果沒有與岩壁緊緊結合,可能不斷撞擊兩側地層,最後造成地層崩陷塌壞。

前一次審查(相關報導)居民曾質疑北纜將帶來隱私、地質、交通與噪音振動等問題,今天的會議,開發單位儷山林也對這些質疑提出報告。不過由於相關數據資料不夠齊全,讓居民仍有不少疑慮。在交通問題方面,有居民認為,北纜只是把仰德大道的車潮引到北投,影響生活環境。

環評委員郭瓊瑩表示,儷山林的報告裡無法看出北纜對地方究竟是衝擊或幫助。她指出,北投圖書館是在北纜案後才興建的,評估之初並未把北投圖書館納入考量,因此要求儷山林從文化景觀的層面清楚說明北纜對圖書館的影響。

由於北纜有80%以上的路線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郭瓊瑩認為國家公園應以保育為主,建議調整纜車場站的開發量體。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代表也同意,儷山林應進一步針對北纜開發會對國家公園內的生物族群、生態棲地造成何種影響提出更詳盡的報告。

另一方面,環委陳俊成則表示,北纜的開發計畫其他設施,例如「山上站」的餐飲區和人工景觀,兩個面積合計超過纜車場站與運轉中心的面積,恐怕有汙水問題,他認為與國家公園「永續」的目標「明顯衝突」,並建議拿掉其他設施,保留纜車場站、轉運站就好。

湖山里長李秋霞表示,整條路線就有11根塔柱、1.5個站設置在湖山里,穿越整個社區,讓當地居民非常擔心開發造成的環境影響。她說一年當中花季、冬季溫泉遊客最多,然而其餘時期則是人潮稀疏。李秋霞認為,如果要促進商機,應該首要考量居民生活環境、做好配套措施,並檢討淡季的觀光政策,而不是靠纜車帶來短暫的觀光人潮。她也提及,儷山林公司曾到社區報告北纜開發案,居民均表達反對,但直到今天召開環評會議為止,仍遲遲未把會議紀錄給居民,讓她無法信任儷山林有誠意溝通。

現場有多位居民表示贊成北纜開發,在北投居住65年,聲稱為北投發展付出多年心血、曾擔任過溫泉協會理事長的居民表示,「北投是全台北市發展最落後的一區」,希望透過北纜帶動發展。秀山里長陳壽彭也附和贊道,認為北纜可以增加地方就業,讓青年子弟不用離開北投就有工作。不過,一群北投在地青年卻有不同想法,他們組成「青年不北纜」,在2個星期內集結上千份連署,串連北投居民共同反對開發,集體要求政府重新檢視北纜開發的必要性,拒絕過度商業發展的北投。

建議標籤: 

回應

您好:
我今天有參與環評,報導中有幾個錯誤覺得您可以修正
1.T3塔柱的圖並非由青年不北纜所提供,或許您可以詢問王偉民工程師,他有在環評現場利用這些圖做講解。
2.她說一年當中花季、冬季溫泉遊客最多,「多到連溫泉業者都拜託她找洗碗工」,此句話是由林泉里里長陳惠華所發言的
3.發言表示在北投居住65年的並非中和里里長,自稱是第一屆溫泉協會理事長,而非里長

以上請協助勘誤,感謝!

你好:

T3塔柱的圖片是取自今早「青年不北纜」所提供的光碟資料。相關筆誤已更改,多謝指正。

苦勞網記者 張心華

感謝您~辛苦了!

二次環評今闖關 專家提T3T4塔柱間距太大、施工深度等多項質疑

〔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徐義平/台北報導〕「北投線空中纜車計畫」今天召開第二次環評會議,正反雙方強力動員恐闖關。但長期追蹤貓纜塔柱滑動的工程師王偉民針對北纜開發商儷山林的「環境影響說明書」,質疑T3塔柱施工深度、方法有問題,纜索長度超出適當範圍,興建後恐有滑動危險。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陳慧慈則認為受路權限制,雙向纜索距離太近,可能因強風、纜索晃動,導致纜車平行交錯時變「碰碰車」,環評委員絕對不能讓北纜隨便過關。

儷山林專案經理簡國坤表示,相關環評報告已送件,若環評委員還有疑慮,儷山林當然有責任再說明或補強。

王偉民說,北市府做貓纜系統時,對於統包商設計準則就註明,纜車支柱間距最合適距離是一百至三百公尺,如果超過三百公尺,下垂量會增加、纜索張緊力增大、口徑加粗、驅動輪、動力都要加大,支柱強度要加強,換句話說,纜索間距加大,整個系統就該加強,儷山林興建經費將大幅提高。

根據北纜規劃,T3與T4塔柱相隔近五百公尺,超出適當距離很多,但儷山林代表在八月十七日環評報告,仍以適當間距設計,沒把這段超長間距考慮進去,顯然設計是錯的,且相關設備早已進口堆在倉庫好幾年,意圖將錯就錯。

此外,為了避開社區大樓,T3塔柱應高出五十四公尺才能從大樓上方通過,但塔柱極限是五十公尺,承商規劃四十八.五公尺,大樓住戶居家生活會被搭纜車遊客看光光,北投公園旁加賀屋、到熱海飯店沿線飯店亦同。

王偉民表示,北纜T3塔柱是所有塔柱中最高,且與T4的間距最大,承受的拉力最大,結果依儷山林資料分析,塔柱深入僅達泥土包裹石塊的「覆蓋土層」,連硬一點的高度風化層都還沒觸及,經年累月受拉力晃動的結果,傾斜恐難避免。

王偉民說,貓纜塔柱設置的地質不佳,還是有深入較硬岩盤,但北纜只到覆蓋土層,地質狀況更差,塔柱建構好比長釘釘木板,如果從表面到底層依序是保麗龍、軟木、硬木、金屬,若只釘到硬木層再搖動釘子,上面兩層產生的縫隙會變大;因而塔柱設在硬度較高的岩盤,才會更穩固。

陳慧慈說,北投纜車是參考中國地區客運架空索道安全規範,採用十一公尺的路權範圍,規範中提到避免建在山地風口、並與主導風向正交的地段上;但在儷山林環評報告書中,卻是使用氣象局竹子湖和台北測站的風速,對北纜而言,這是絕對錯誤的數據,因為這兩測站都不在纜車的路線上。

北纜若營運,未來每小時將有約二千人搭乘,陽明山地區地形多變,各點的真正風向與風速,若未經現地量測,無法得知,自然也就無法得知對纜車安全性的威脅程度,陳慧慈要求,必須在每一根塔柱及場站的位置,設置風速及風向觀測儀,進行至少為期一至三年的長期觀測。
http://n.yam.com/tlt/life/20121116/20121116980437.html

您好,蠻野最近在編寫2013年的年報,我們想要在年報中使用這則報導中的第二張照片,不知是否能授權使用?我們會清楚標識原拍攝者的姓名。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