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的黑暗面

2012/11/29

書名: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 作者:甯應斌、何春蕤 出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2012 / 09

《民困愁城》副標題為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係分析現代社會的憂鬱症與情緒管理,指出當代批判理論未能處理解釋的面向:身體、性、與情緒。這本書既闡述當代批判思潮的基本觀念,同時也是討論情緒哲學的參考,也提供社會運動研究的反思。看似龐大的主題與關懷,作者針對不同關注的讀者,提供不同閱讀建議。不過最核心的論述,如同本書序言指出的寫作脈絡,我覺得將本書放在解嚴之後,作者所論述與參與的性/別運動脈絡來理解,或許更能理解作者所欲批判的問題與欲提出的觀點。

第一個脈絡是面對解嚴後本土論述與政黨政治問題,即在運動上強調單一文化的認同(只有本土族群的身分認同)、獨尊政黨政治路線(只奪取國民黨政權),卻脫離邊緣群眾差異的問題。彼時作者之一的甯應斌與丘延亮、陳光興等歸國左翼知識份子,以勞克拉與穆芙的「基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提出「人民民主」,批判當時社會運動視政黨政治改革為優先,忽略其他人民政治運動(如性/別、原住民等各邊緣底層的運動)的平等重要位置與運動連結,因而也產生將邊緣排斥於運動視野之外的暴力,所以才強調不斷從邊緣與底層的對立戰鬥位置,開展運動的空間。

第二個脈絡是面對傳統左派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上層階級壓迫底層階級的分析,無法處理家庭、性、身體(例如同志)等社會文化受到壓迫或歧視的認可問題。同時,傳統左派重視勞工運動與階級分析,但是家與性卻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負責勞動力的再生產,也因此打破家的再生產機制也同樣重要,而性少數實踐便是打破該機制的可能。此處,作者所挪用傅柯與佛洛依德馬克思主義派的分析,不僅點出經濟階級分析的不足,同時也強調分配政治與認同政治連結的可能。

第三個脈絡則是對主流婦女團體與兒少團體,隨著民進黨的政黨政治改革,晉升國家體制卻不斷限縮性少數實踐下進行性/別鬥爭。作者持續批判國家女性主義者強調女性身分認同與兩性平等、物化論述,無視晚期現代性下性少數主體進行反思性的自我身體打造所展現對抗身體規訓的能動性(例如女性整形、同志身體論述、性工作等),同時也批判宗教右派兒少婦女團體,藉由強加受害者人權保護進行對色情或性工作的懲罰。近來,這鬥爭也指出當前部分同志運動隨著走進主流視野,在高舉陽光形象、普世人權的同時,也往往排除了不合「文明」的想像(例如雜交、無來由的憂鬱或羞恥情緒),將這些不文明的行為與不現代的情緒視為需要管治的對象,不再「酷兒」。

我認為這本書即是作者基於過去運動與論述的累積,試圖進一步勾勒出一套能夠連結經濟、社會文化、身體情緒等面向、深入「社會深層」結構(例如性)的新的社會分析方法,並藉由不斷脈絡化、歷史化、相對化社會、看見社會與心理的偶然性,指出社會文明想像的暴力與現代性理性思維的侷限、乃至於在地運動論述奉西方現代普世價值為尊而不加檢視的暴力,進而從解構之中思考新的社會抵抗策略。不過,我也認為這條路可以怎麼走,仍尚待實踐。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