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產發會】
回流升級 方案研議 再三個月

2012/12/13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王顥中

整合全國工業與商業發展會議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10、11日2天,在台北召開正式大會之後落幕,在環保及工運團體場內外的抗議下,通過「投資環境」、「產業結構」及「貿易條件」3大主軸。其中引發最多爭議的,便是涉及「勞工」、「用地」、「用水」、「環評」4大項目的「投資環境優化」議題,大會將「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等環團提出的意見,列入「其他意見」後,通過了多項「共同意見」,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將在3個月內邀集相關部會提出「行動方案」。

經濟部長施顏祥(右)、工業局長沈榮津(中)、國際貿易局副局長陳銘師(左)在產發會後,召開記者會;政府調控資源,吸引台商回流,是不是真的能達成目的、回流是不是真的能創造「產業升級」的效果還在未定之天。(攝影:孫窮理)

在「共同意見」裡,勞工的議題涉及「外勞配額」、「基本工資脫鉤」、「鬆綁工時」與勞動契約」、「給予技術藍領外勞永久居留權」、「開放大陸籍幹部來台」;用地問題談到「整合提供土地的機關」、「放寬土地利用管制」、「檢討區域計畫」、「劃設不得供開發的區域」;用水問題,除「水資源開發計畫」、「輔導節水」、「製程改良」、「海水淡化」外,也提出要「檢討農田水利會的灌溉管理」、「釋出節餘水給產業使用」。而有關環評的部分,則只列出檢討定位、審查制度及規範、審查時程,沒有將倍受注目的「取消環評准駁開發案的權力」給納入。

對於爭議的問題,在「共同意見」中,幾乎都加上了「研議」或者「建議」這些字眼,施顏祥強調,「所謂『研議』並不是非做不可,只是『研究議論』的意思」,而會議的目的,也不過是「廣泛收集企業與民眾之意見」,3個月的時間,則是經濟部「消化吸收」這些建議的時間,跨部會協調,「看時機是不是成熟、適不適合做,才會變成行動方案」。

「產發會」是工、商業界對政府提出自己需求,並由中華、台灣經濟研究院這些「智庫」,提供建議方案的場合,2010年全國工業發展會議(事實上,在該次會議中,就已經提出對高耗能產業的質疑「相關評論」),正當「中科三期」環評被判決無效,與「國光石化」建廠爭議,中央政府自馬、吳以下,都仍在宣示這些建設一定要進行的態度;但再之後,國光石化宣佈停建,「高附加價值」的轉型變成一個重要的主題,而今年(2012)的「產發會」則瀰漫在如何「升級」的焦慮裡。

政府以政策工具持續壓低工商業的勞工、土地、水資源與環境的成本,其實也就是把這些成本轉注到其他人的身上,這樣的發展模式,真的對「產業升級」有利嗎?負責在「投資環境」會議中報告分區座談「共同意見」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為這樣的「發展」策略護航,他強調,政府的介入,在產業幼稚的階段有其必要,時候到了,就應該退場,但是到了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面對嚴重的轉型問題,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政府如此「介入」,調控資源,是不是真的能產生「台商回流」,回流之後,是不是又能產生「產業升級」的效果,11月1日,行政院「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啟動(相關剪報),在「產發會」前,也就核准了當時說要回來的「可成」和「大立光」(相關剪報)並估計2個廠合計可創造3,800個工作機會,但這跟行政院強調這個方案1年可以創造8萬個工作機會的說法,還差很遠;後面還有誰會回來?施顏祥沒有具體回答,只是強調「還有很多」。那麼回來的廠商,是不是都能符合「產值高、污染低」的標準呢?施顏祥也只是強調方案「有選擇性」,但是經濟部的態度是「任何台商願意回來都歡迎」、「總不能人家說想回來,我們說不行吧」。

產業發展會議結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