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電信工會理事長張緒中透過媒體,公開表示將籌組政黨,投入明年初立委選舉。張緒中不僅被媒體誤為「團結工聯」的對外代表,他自己並宣稱教師會、團結工聯、綠黨都支持組黨。然而,各團體公開或私下否認此事,「工人組黨」在媒體只曝光了兩天,便銷聲匿跡。
號稱九百萬勞工的台灣,政治上卻無任何影響力,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如果以為頗具媒體知名度的「工運領袖」登高一呼,就可以號召百萬工人藉此進軍國會,同樣是不可思議。沒錯,越來越多的工人厭惡藍綠惡鬥及政治口水,越來越多的勞動群眾期待出現注重民生、帶來希望的新政黨。然而,不是打著「第三勢力」或是「某某代表」的旗號就能吸引他們。農民黨就是一個例子,以農會為基礎而組織的農民黨備受注目,但隨即遇到嚴重質疑——農會和農民畢竟是不同的,那麼農民黨能代表農民嗎?
同樣的,這些工會可以代表工人嗎?或者問,這些工會領袖可以代表工會嗎?有人說,工會理事長是會員選的,當然代表工會。但在組黨參選的問題上,基層會員可曾明確表達意見?工會領導人可曾一步一腳印凝聚基層工人的共識?
我們並不是反對所有試圖組黨參選的工運力量,更不是因此反對工人應該組織政黨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事實上,除了凝聚工人階級自身的政治力量,工人別無他法改善當前惡劣的生存環境。然而,要打造工人階級政黨,我們就不能不面對台灣工運中一直存在的重大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缺乏基層民主、極度仰賴頭人的工會文化。
台灣工會組織率低落,工會會員僅佔全體工人的一小部份。在現行工會體制下,雖然工會幹部是被選出來的,要被選為工會幹部也要有相當的信用和表現。但絕大多數工會會員除了工會選舉,對工會極少參與,因而認同度不高。多數工會變成「工會幹部的工會」,甚至變成「一人工會」,不但缺乏戰鬥力,也缺乏群眾基礎,工會在結構上很難代表台灣工人階級。
既然工會只是變成少數工會頭人的工會,工會便無法形成有力的政治力量。過去黨國體制下,大工會理事長直接變成公司董事長、變成民意代表;民進黨執政後,工會頭人憑藉政治關係直接成為勞政機關首長。工會變成工會頭人的政治跳板。
那麼,籌組政黨、形成工人自身的政治力量不是應該走的路嗎?但是,工人階級本身就不肯大步前進,而這不應該怪罪於工人。工會頭人如果整天只追著媒體光環,卻不肯落實基層工人的政治教育、不進行群眾鬥爭,也不肯平等地跟有志於社運參政的各方勢力虛心地坐下來討論、從事整合的工作,可能會離工人組黨的路越來越遠。更糟的是,如果工會頭人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不具政治實力,就先學起政客的架式,幻想著明星般的光環,自以為真的是帶領工人群眾的「領袖」。在缺乏群眾基礎的情形下,這種工會頭人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只會讓自己失去群眾的信任,甚至表現出嚴重的「機會主義」,將工人政治力量視為與藍綠政黨交換利益的籌碼。而這只會嚴重阻礙工人階級形成政治力量的道路。
台灣工人缺乏階級意識,受「勞資一體」的資本主義意識型態所惑,看不清自己的階級利益實際上是與資本家對立,也分辨不出藍綠都是為資產階級服務,這確實是工人階級組黨的主觀條件不足。更不幸的是,工人根本不認同自己的階級,多數工人以為自己是「中產階級」,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翻身成為「中產階級」,根本不相信工人自身有力量改變社會,總希望有「救世主」、有政治明星現身拯救。在這種心態下,有誰會想去要求,並且約束「明星」或「救世主」一定不能辜負我們的期待?也因此長期以來工人只是投票部隊,或是「抬轎者」,在政治上毫無影響力。
要籌組工人階級政黨,我們必須創造出各種主觀條件,落實工人政治教育,在宣傳上揭露藍綠本質、提升工人的階級意識,並且在組織上落實基層民主的原則,不迷信工運「明星」或「領袖」。唯有透過基層民主和政治教育的落實,才能緩步前進,真正打造出屬於工人階級的政黨。
本文同時發表於工人民主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