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婉琪╱專題報導】

前言:
走過早年3月「野百合學運」,近年來學生身影較少在街頭、政治活動中出現,但搶救樂生、文林苑都更、反國光石化、灣寶反徵收抗爭,到反媒體壟斷等事件,都可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頂著艷陽寒風,挺身為弱勢、公眾發聲的熱血身影。 這些年輕大學生,絕不是部分大人口中的「草莓族」,只等著畢業後領22K。本系列報導透過不同社會運動,呈現學生社運新世代,正用不同的方式,企圖改變政策,構築他們心中所期盼的社會正義。
年輕的身影穿梭在灑滿陽光的樂生療養院院區內,老邁的樂生院民們看見她的到來,無不露出笑靨關心:「氣象說晚上天氣會轉涼,記得衣服多穿點啊!」對這群鮮少有後嗣的樂生院民,來自各大學的樂生青年,就像上天賜給他們的孫兒般,讓他們僅存的後半輩子,還能看見一絲曙光和朝氣。
我要告訴政府:安不安全,不是你們說了算!
台大法律系學生林秀芃是青年樂生聯盟核心成員之一。無論寒暑雨晴,她每周至少到樂生療養院一次,一方面陪院民們聊聊天、關心老人家生活起居,一方面測量樂生院區在捷運新莊線開挖後的裂痕變化,作為抗爭場合時的有力科學數據。她要告訴政府:「這裡安不安全,不是你們說了算!」
林秀芃上台北念大學前,就和一般的學生沒兩樣。父親從商、母親是公務員,選填志願時也未曾想過要忤逆家人的期待,就這樣順利分發上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她的大學四年,理應循著早已鋪好的軌道,畢業後參加國考成為律師或司法官。
大二那年因為失戀,林秀芃無意間接觸到青年樂生聯盟。她發現即使早已在2008年捷運局強行拆掉樂生療養院部分院區,但仍有一群大學生,多年來一直默默替弱勢院民捍衛他們僅存的家園,從未因為社會遺忘離開。
從衝撞到肯定,要讓家人知道為何老往樂生跑?
林秀芃說,樂生給了她很大的勇氣,就像一股無形的助力,讓她更清楚找到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一開始,家人因為不了解,擔心她可能被院民傳染疾病、或因過度投入影響學業,但經過幾番衝撞,現在爸爸還會從桃園開車陪她送生活必需品給院民。
在多數人想像中,經常在社運場合衝鋒陷陣的大學生,與家人的關係反而容易有隔閡,林秀芃卻不這麼想。曾經,她因為一頭栽入樂生保留運動,讓身旁的友人覺得她彷彿信了「邪教」,生活方式漸行漸遠。但現在的她更積極想讓家人知道:「成天往樂生跑,到底是為什麼?」
正因她在樂生看到許多老人家承受病魔與老化侵襲的痛苦,回到家她更懂得體貼高齡長輩。林秀芃說:「樂生院就像我第二個家,但是在這裡,反而幫助我真正的家人,更了解我的價值。」
郭冠均,挑戰主流價值,「校外教室更貼近真實。」
從保留樂生運動開始關心弱勢居民,後來因文林苑都更案遭建商控告,鬧上媒體版面的台大社會系學生郭冠均也不例外。他早期參與社會運動時,因為擔心家人反對,總會在抗爭現場刻意避開媒體鏡頭,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親戚們其實很支持抗議學生的訴求,證實只要是做對的事,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
郭冠均笑說,今天若換成其他議題,或許不會這麼快得到家人的贊同。因為比起環保、農運、媒體壟斷,居住權是每個人生下來就自然渴望擁有的權利,建商財團與市井小民的強烈對比,不僅讓郭冠均願意替弱勢住戶和公權力抗爭,也讓他的家人從擔心到願意替兒子鼓掌。
比起課堂充斥著理論,郭冠均說,校園外的教室反而更貼近社會真實,從樂生、文林苑到紹興南村拆遷案,他和一同參與的其他學生們,從中逐漸體認到主流價值觀不一定正確,法律之前也不一定能夠找到正義。唯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幫助自己面對問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