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年貧窮化:重訪中國威脅論

2013/02/07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

還記得,在2000年初時,我加入了台大大學新聞社。當時正是總統大選的前夕,為了想寫一篇分析各候選人教育政策的文章,我到了當時的國民黨總統競選總部,試著索取資料。直到現在我還是很難忘記的是,當我走入其總部搭乘電梯時,看到了電梯裡的一張海報,令我震驚。

藍綠共享的中國威脅論

這張海報貼在電梯裡頭,是讓所有前來的支持者都會看到。海報上是一群帶著防毒面罩的軍人,拿著槍械,背後躺著垂死的平民,被陰暗的烏雲壟罩。斗大的標題寫著:「投給民進黨,結果就是這樣」,小標題寫著「拒絕戰爭,要和平、要安定」。不消說,它的意思就是:民進黨上台,中共就會打過來。為了台灣安全,要投給國民黨。

記得我當時的感覺是:這真是惡質的宣傳。一個執政黨要選舉,竟可以只靠製造恐懼?爾後,選舉結束,當年國民黨落敗,民進黨第一次取得執政地位。而眾所皆知地,中共並沒有因此就打過來。回頭來看,國民黨這張海報的象徵意涵,無非是透過形塑一個外在敵人來恫嚇民眾,以此掩飾自身的腐敗、無能。

▲陳水扁總統台中縣競選總部2004年2月13日召開「反飛彈、要和平─二二八手牽手護台灣」記者會,主委林豐喜特別在現場擺置三座刺眼的中共M9型飛彈模型。(圖文/中央社)

這種作法,其實我們都很熟悉,打從蔣介石在台灣的統治時期,「小心匪諜」的警語,種種妖魔化中共的教育或宣傳,應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它宣稱為了「對抗共匪滲透」,為了對抗「共產極權侵略」,所以總總對內的整肅或控制,也都是合理而必要的。

如今,已經不大有人會相信,台灣只因為舉辦選舉、換人執政,「中共就會打過來」。只是,這套「以外力威脅來正當化自身統治」的宣傳邏輯,並沒有隨著政黨輪替而落幕。2000年後,我們更常看到的是,民進黨也繼承了類似的話語。

印象中,從2000年以來,牽手護台灣、軍購公投、反反分裂法、入聯公投、反ECFA……幾乎每一到兩年之間,就會有一次民進黨發動的大型社會動員,訴求「拒絕中國併吞」。經常可以聽到的說詞是,「如果軍購公投沒過,代表台灣自己都沒有捍衛自身的決心,中共隨時可以長驅直入」、「ECFA通過之後,台灣等於就是被統一了」……種種說法,同樣令人心驚。我不能說這一切的指控都是危言聳聽;然而,當熟悉了不分藍綠的「中國威脅論」,也熟悉了這經常掩蓋了「更根本的問題」,自然對這些說詞總是要打折的了。或者說,知道得要換個方式,更根本地來看待它。

跳脫兩黨的左翼勢力

直到現在,我仍經常感謝著台灣雖然稀少,但仍存在的許多左翼學運、社運人士。是這些前輩、學長姊、同輩們,讓我習得另一種觀看與思考方式。

首先,我習得了左與右的差別。客觀來說,不論藍或綠,都屬於支持資本主義繼續在台灣運行的勢力。儘管兩者在統獨、親中/反中的立場上可能有所區別,但在這方向原則上是相同的,所以我們都稱它是右翼政治勢力。

從左翼觀點來看,右翼政治勢力的統治基礎之一經常來自於:不讓勞苦大眾們根本看清楚自身的利益為何。資本主義是剝削多數勞苦大眾的,但為何廣大人民還支持它?原因即在於此。而為了不讓大眾看清楚自身利益,右翼政治勢力競相高舉反對外力威脅,以爭取統治正當性,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2000年後,國民黨日益走上了國共合作,暗暗傳遞著:一定程度的親中妥協,是台灣經濟生存的必要。而民進黨則持反面立場,雖然實際上也無力拒絕兩岸經貿整合。直到如今,藍綠兩黨各自宣傳的親中/反中走向,究竟對台灣的勞苦大眾來說「哪一個可能比較好」,對我而言還實難有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過去15年來,勞方實質薪資停滯成長,甚至是倒退,而資方利潤卻居高不下,政客還競相為企業主服務,這是貫穿不論藍綠執政時期的共通現象,並非是親中/反中就將改變。根本來說的壓迫,還是一個資本主義問題。

▲2000年後,國民黨日益走上了國共合作,而民進黨則持反面立場,雖然實際上也無力拒絕兩岸經貿整合。2012年9月19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左)率同文創產業交流團完成台澎金10天訪問後,向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右1)等人握別,從金門搭乘小三通客輪返回大陸。(圖文/中央社)

或許有人會問:右翼會傾向渲染外力威脅,來有利於自身統治,這不難理解。然而,倘若外力威脅是「真的」,那怎麼辦?左翼難道置之不理嗎?

受益於一些「圈內友人」的討論和刺激,近來我也更常思考這個問題。初步的心得或想法有兩點:一、中國對於台灣,並非是帝國主義的掠奪關係;但中國的確有維持官僚國家與民族主義下的統一壓力。二、倘若要抵抗這樣的壓力(或其他真正的帝國主義勢力),根本來說,台灣需要的也不是擁抱藍綠任一右翼政治勢力,反而是要發展左翼,剷除資本主義。而中國的資本主義化或實施資產階級掌權的形式民主制度,並無助於此種壓力的解消。

容我藉此初略地說明這些想法。

中國與台灣,是帝國主義掠奪關係嗎?

如果將「帝國主義」的概念,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理解,那麼,帝國主義並不是單純指涉某個國家的對外擴大影響行徑,而指的是成熟資本主義國家基於資本積累的危機,必須向外擴張甚至殖民以維持利潤可能,如列寧所稱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若從這概念出發,那麼,中國之於台灣,並不是、至少還不是「帝國主義」階段。

原因在於:

一、世界體系、國際分工位置上,台灣是相對先進國,中國是相對後進國。儘管「中國崛起」,這個位階直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變動。而帝國主義的關係,是先進國對後進國的掠奪。

二、現實上,中國主要作為是資本輸入國,而非資本輸出國。相對地,台灣已是將資本輸出至中國與東南亞的重要來源之一。

三、具體現象上,是台灣的資本家到中國剝削中國勞工(看看郭台銘或眾多台商可知),而非中國的資本家到台灣來剝削台灣勞工。

四、比較可能可以爭辯的是,目前與未來,中國對非洲、亞洲等「更後進國家」,是否可能發展帝國主義關係?而當台灣若在世界分工上淪為更後進位置,是否可能遭致此種帝國主義掠奪?(儘管,目前學界已多有辯論,例如中國在非洲的大量投資與參與基礎建設,和歐美的帝國主義模式的確有所差別。)

倘若說,中國對台灣不是帝國主義關係。那麼,怎麼來理解我們經常聽聞到的「中國威脅」呢?

不可否認,北京當局是希望兩岸統一的。甚至,它會採取許多手段,來促成這個期望。

站在北京觀點,歷史上台灣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還未完成的革命,被美國艦隊阻斷的失土。而就算是告別了社會主義革命期望,政治上,中國共產黨作為官僚化的統治集團,為了維持繼續統治的正當性,也得高舉中國民族主義,堅持「領土不得分裂」。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市場和勞動力來源,中國的確對台灣有比過去更強的影響力,長年來秉持的「統戰」訴求,也更容易隨著台籍資本的深入中國,能不再倚賴文攻武嚇,就能有效牽制台灣。但追根究底,這樣的統戰之所以可能或高昇,原因不只在於中國,而是台灣自身。

台灣所擁抱的資本主義制度,它不但孕育出了資產階級,而且還讓這階級掌握了台灣最大的政治與經濟力量。資產階級不是倚靠道德或國族認同而活,而是逐利潤而生。為了進入中國市場或是取得廉價勞力,資本家們「出賣台灣」又如何?正因為我們活在資本主義體制下,所以有權有勢的人們可以「買下一切」,或「出賣一切」(不論是媒體、學校、企業、甚至是政府)?

簡言之,究竟「中國威脅」是否存在,我們需要冷靜地、不隨右翼政治勢力起舞而做出判斷。而儘管它的確存在,倘若我們真的根本性地期望台灣不受到「外來因素」所影響或控制,那麼,須要放在目標的,必然至少是要剷除資產階級,將台灣建設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20世紀初的俄國,面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跨國戰爭,每一位俄國平民直接地就面臨著「外來威脅」,甚至就被派上戰場,成為帝國主義戰爭的祭品。面對「外來威脅」,列寧等社會主義黨人的回應既不是「保衛俄國」(實際上是保衛沙皇統治的俄國),也不會是僅停留在「民主革命」(實際上是接受資產階級統治的俄國),而選擇的是發動十月革命,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這種面對「外來威脅」的根本方式,是我們能嘗試思索的嗎?

臉書討論

回應

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台灣選戰不敗之道
2014-12-31 聯合新聞網 王大師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4/613459

台灣在政治意識上是個很奇怪的國家,兩個政黨左右混淆。一般在歐美等民主國家中,各類政黨會分成左右兩大意識光譜。左派重公平正義,右派則關心自由發展。兩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通常喊左派路線,比較能騙得到選票。
為什麼?除了左派聽起來很屌外,最主要的是左傾訴求可討好99%的普羅大眾。畢竟,右派玩的是自由市場、小政府制度、以及減福利厚企業。這是1%的上層社會所喜好的政策,因此能騙的選票不多。
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右派的政策卻又有效率,且是政黨經費的主要來源。整個國家機器可說是繞著資本家的遊戲規則轉。台灣的兩大政黨,就學會了選前喊左派,選後則轉右派的戲碼。
最有趣的就是九合一選舉。這個追隨太陽花運動光環的選戰,主要以「公平正義」與「打倒權貴」為號召。國民黨以慘敗收場,許多老百姓將這個百年老店與權貴畫上等號,民進黨自動成為「左派」的代言人。但是這樣嗎?
選後不久,民進黨立委中的薛凌與吳秉叡隨即招開「取消兩稅合一扣抵減半」聽證會,試圖阻擋抽大戶股利稅收的法案。但爭議越釀越大,不久後小英主席出來喊話,表示「公平正義」是民進黨一路走來奉為圭臬的宗旨,她希望兩位行使「個人行為」的綠營立委能出來解釋。
然而翻一翻10月份的公文才發現,要翻盤「取消兩稅合一」的提案人中,大部分是民進黨立委,其中包括柯P競選時擔任黨政平台秘書長的李應元、台中市長林佳龍;剩餘的還包括蕭美琴、蔡其昌、陳亭妃、陳其邁、陳唐山、高志鵬、段宜康,這好像不是「個人行為」吧!
此外,真正能弭平貧富不均的證所稅,卻是馬英九這個「大右派」所提出。隨後註定命短,推出個稍微像樣點的證所稅後,時任的財政部長劉憶如馬上丟官,步入她母親的行列,初版證所稅隨即鎩羽而歸。此時民進黨正袖手旁觀。
不久後,8500點天險遭摘除、大戶條款被延期,外加房地合一受挫、兩稅合一卡關,這些原本應屬左派政黨監督的政策,民進黨都裝作昏睡般無作為。唯一肯推的政黨,居然是右派的國民黨,好不有趣。
更有趣的是,國民黨即將上任的新主席朱立倫,率先推出的居然是「企業盈餘要加薪」這種大左派思維。反觀民進黨同時間,卻忙著亮票、祭黨紀等獨裁行徑。所謂「無黨籍」的柯P除了期盼與陳德銘會面,疑似當中國買辦未果外,上任後最風光的業績竟是「拆馬路」大秀。
更耐人尋味的是,民進黨前總統兼黨主席陳水扁,不久後應可保外就醫。但法院遲遲未針對阿扁在任時圖利財團的「二次金改」事項審理下去,全案好像沒人違法般,著實掀了民眾一耳光。
這些現象再度證明,台灣政客真正服務的對象根本就是大銀行與大財團。近年來,代理人甚至有偏綠的傾向。
前幾天看到一則報導,內容指出,搜尋引擎巨擘Google是個耗電的企業,之所以會看上彰化成立資料中心,是本島的電價有夠便宜,政府拿納稅人的錢與舉債,補貼企業的用電成本。
但不知好歹的馬英九,居然在2012年時大調油電價格,讓全民陷入一片漫罵。矛盾的是,低油價所補貼的部門,一般民眾遠少於大型企業。所以這一吵,可樂得Google、台積電與日月光,一個原有左派內涵的政策,卻打成不知民間疾苦的大右派。
外加證所稅敗仗、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改革等事件,剛好就是馬英九第二任慘遭滑鐵盧的濫觴。這教導台灣政客,選舉前嘴巴一定要喊左,上台後則要當個大右派;否則,下場可能就是困在官邸中,令不出愛國西路。

錯把民進黨當建國黨
2008/04/28 蘋果日報 孫慶餘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80428/30495329

民進黨主席選舉「辜蔡爭」確定,高舉「找回民進黨」旗幟的辜寬敏並請由美返台助陣的陳師孟出任執行長。一時之間,獨派似乎聲勢浩大。上月民進黨敗選,黨內醞釀世代交替,一度傳出要推陳師孟當黨主席。當時有人問我意見,我說:「陳師孟是急獨真實信徒,你們推他當主席,就是要把民進黨變建國黨!」如今再看陳、辜二人的言行,我必須說:他們已經不是要把民進黨變建國黨,而根本認定民進黨就是建國黨了!
台灣有建國黨,也有民進黨。為什麼要建國的朋友不去玩建國黨,卻要玩民進黨?因為民進黨肉多味美、建國黨無魚無肉,所有想要建國的朋友自然跑到民進黨旗下,既「出有車」又「食有肉」。他們靠著民進黨「民主」的掩護搞台獨,也更事半功倍而得心應手。20年來,民進黨就是這樣由一個民主政黨逐漸變為台獨政黨,獨派也在陳水扁八年寵幸下吃香喝辣、左右逢源。
什麼是吃香喝辣?就是指台獨訴求最能打動綠營,成為獵取功名利祿的終南捷徑。台獨之好用,正如統一之好用,這是海峽兩岸最新的「合縱」「連橫」術。杜正勝、莊國榮等人能得陳水扁寵幸,端賴於此。
而什麼是左右逢源?就是你把民進黨搞成全黨皆獨,尤其在「紅衫軍之亂」當下,你既勤王有功,又愛台,所以你愛上黨。等到民進黨因台獨積重難返而連戰連敗,你又可以歸咎民進黨不夠台獨,所以失敗。無論民進黨勝敗,你都振振有詞,永遠正確,勝固然是你致勝,敗亦是別人致敗。近幾年來,民進黨內流行的正是這種左右逢源,由幾名獨派縱橫家四處延繞。可以說,民進黨已經病入膏肓,獨派縱橫家的遺毒遍布全黨。
急獨派的罪過如此,辜寬敏竟然還宣稱要「找回民進黨」,也就是指民進黨還不夠獨、不夠毒。陳師孟則說,如果民進黨內還有人主張中間路線,「不要說找不回民進黨,大家甚至該考慮放棄民進黨」。兩個人不約而同,已經認定民進黨就是建國黨了。
辜寬敏要「找回民進黨」,那七、八○年代民主最吃緊階段,辜寬敏在做什麼?他不是在爭國民黨特許的遠洋漁船及日本豐田汽車的總代理權嗎?陳師孟考慮要放棄民進黨,那由民主運動前仆後繼到民進黨成立之間,陳師孟在哪裡?民進黨既然不是他創立或幫忙創立的,他有立場及資格放棄民進黨嗎?他不嫌自己口氣太大,像辜寬敏及那群儼然聖賢的急獨名嘴嗎?
沒有人否認獨派愛台獨,但愛台獨並不等於愛台灣。獨派甚至能為了愛台獨而犧牲台灣,如同希特勒當年納粹失敗後要毀滅德國。民主政治單一選舉一定要走中間路線。民進黨的失敗不只因為貪腐,也因為違逆中間路線。沒想到。把民進黨搞垮的人如今還在反對中間路線,否定中間選民,甚至說謝長廷的544萬選票是支持台獨。他們忘了,544萬選票是投給制衡一黨獨大的未來,不是投給貪腐無能的過去。活在過去並對扁政府貪腐維護不遺餘力的急獨派,知道什麼叫做未來嗎?

民進黨 國民黨 狼來了
民進黨 國民黨 狼來了
2004年9月27日 蘋果日報 陳真(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系博士生)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40927/1262674

除了政客和軍火商,少有人喜歡打仗;但不喜歡打仗,不等於反戰。最近的反軍購運動,其實跟反戰思維無甚關聯;它反對的是,一種政治操弄藉著誇大或挑釁敵我衝突來獲取政治利益。事實上,半個世紀來都如此,只是民進黨玩得更惡劣一點,引來更多民怨;人民擔心,這樣一種操弄,勢將弄假成真,導致毀滅。
以前每到選舉,國民黨就會大喊狼來了,跟現在民進黨整天故意強調什麼幾顆飛彈瞄準台灣如出一轍。國民黨也是,當時每隔一段時間就喊狼來了,說什麼「共匪謀我日亟,無所不用其極」;若有人質疑,就是中共同路人或不愛國。現在民進黨每句抹黑都照抄,了無新意。
過去反起軍購,可比現在兇猛多了。最兇的不是別人,就是陳水扁;喊裁減軍備最大聲的,就是當前主導鉅額軍購的新潮流。當年台獨主張和「反軍購論述」是連在一起的,簡單說:只要放棄反攻大陸,與對岸保持友好,幹嘛還需要買這麼多武器?
當年何止反軍購,甚至呼籲美國全面停止對台軍售。比方說1987年10月14日,台獨聯盟主席張燦鍙應邀在美國國務院演說,建議美國「採取三項具體措施」,第一項就是「停止對台軍售」以壓迫國民黨實施民主。
大幅裁減軍備,一直是反對運動重要主張之一。可是,醫界聯盟、南社和教師聯盟等團體如今卻反倒譴責反軍購一方「喪失良知」,彭明敏更說反軍購「沒天良」。究竟是誰喪失良知?難道他們以為每個昔日同志良心都給狗吃了?或是連不過才十幾年的往事也徹底遺忘?
身為醫界聯盟總會發起人之一,身為教師聯盟昔日支持者,身為南社人士多年好友,我實在難以掩飾我對這些團體之墮落的強烈鄙夷,他們顯然讓某種意識形態給蒙蔽了良知和判斷。
如果過去反軍購是對的,那麼現在的反軍購也只不過是把同樣的反對運動歷史再走一遍而已。這意味著:半個世紀過去,其實我們並沒有多少進步;同樣的戲碼,同樣的台詞,同樣的壓迫,同樣的謊言,同樣的利益操作,不但沒有改善,反倒變本加厲。這難道還不夠讓我們反省,究竟哪裏了問題?為何故事只是一再重演?
過去一度以為黨外真的在乎什麼人權和平公義和弱勢者,後來總算看清了這一切;同樣,我也不相信台灣目前百分之五十幾的人反軍購是真的出於對這些基本價值的渴望。這是很悲哀的,因為:當我們只是在政策面打轉而不觸及內在價值時,永遠只會在原地踏步。
我們應該確立一種原則,而不是確立一種立場。立場可以變,原則卻不能變。任何人或任何政黨,只要違背這些善的原則,就應遭到處罰。林義雄在《心的錘鍊》一書中說得很對,他說:「一個暴政被推翻,很快就會產生另一個新的暴政。我們不能老是玩這種推翻暴政的遊戲。我們應該讓任何一個執政者明白:只要它一做惡,就會被剝奪權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壓抑執政者為惡的心。」
六千億是一筆天文數字,反對濫用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在反對一些什麼:不是反對特定政黨,也不是反對某種政治立場,而是反對一種為了鞏固權位的政治操弄。這樣的操弄,不是始自今日;它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徹底反對它。我們總是讓政黨因素或政治立場影響了基本是非判斷。
六千億很重要,但卻有比錢更重要的價值和原則;我們不能老是在政策面或金額高低上打轉,而不談其內在各種普世價值。我相信:這些價值和原則之確保,方能帶來長治久安。

靠口號不能建國
2013-07-08 臺灣時報專論 陳茂雄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41520

 民進黨在第一次華山會議公布了統獨相關的民調,與以前的數據比較起來差異頗大。目前有七十七.六%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僅十.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關統獨認同,五十九%的民眾贊成台灣獨立,有十.三%的民眾選擇維持現狀,二十五.九%的民眾支持兩岸統一,支持獨立的比例比支持統一者高出兩倍以上。對於「台灣與中國同屬一個國家?」的問題方面,有七十八.四%的民眾表示「不同意」,「同意」的比例只有十五%。關於「台灣與中國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方面的問題,有七十.六%的民眾表示「不同意」,只有二十二.八%表示「同意」。有關「一邊一國、特殊國與國、一國兩區、兩岸一國」最能接受哪一個的問題,有五十四.九%的民眾贊成一邊一國,二十五.三%的民眾認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九.八%的民眾表明能接受一國兩區,只有二.五%的比例能接受兩岸一國。
 上述數據應該讓獨派人士感到雀躍,多數台灣人支持「台獨」、反對「統一」。只是支持「台獨」的選民未必會將選票投給民進黨或其他本土化政黨。或許會有獨派人士認為,就是民進黨沒有強力主張「台獨」,才不能凝聚支持「台獨」的民眾,這種說法若正確,獨派人士何不組一個「台獨黨」,天天將「台獨」掛在嘴巴以吸收超過五成以上支持「台獨」的民眾,如此不只可以擊垮中國國民黨,更可取代民進黨。
 獨派人士還是不敢組一個以「台獨」為主軸的新政黨,因為大家很清楚新組政黨的結局。台獨運動人士沒有能力吸收支持「台獨」的民眾才是真正的問題,代表一般民眾並不相信台獨運動人士有能力完成台獨運動並給人民過著幸福的生活。為何會如此,獨派人士只責怪別人不喊「台獨」,不會檢討自己喊了又有什麼效果?第一場華山會議,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在結論時說的一句話值得大家檢討,他表示「說了一簸箕,不如做了一湯匙」。獨派人士的問題是停留在口號,沒有執行力,沒有深入基層,只對獨派的人宣揚台獨,此舉會讓大家興奮一下,可是並沒有功效。
 九○年代筆者被列為「台獨基本教義派」,時常攻擊不主張台獨的人。當時筆者等人認定多數台灣人支持台獨,更對民進黨不主張台獨感到不滿,因而在短時間內組了建國黨,當時的雄心是要取代民進黨,認為就算不能取代民進黨,至少也會帶給民進黨相當大的壓力。當時民進黨也有點緊張。只是運作的結果,建國黨很快就泡沫化。
 建國黨泡沫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項值得獨派人士省思。有民眾告訴筆者,他們不是不支持「獨立建國」,而是不喜歡獨立建國運動人士,因為:獨派人士隨時在罵人、指責別人的錯誤,最後形成意氣之爭,無關對錯問題。獨派人士與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要如何擴大氣勢?
 李前總統一輩子沒有主張過「台獨」,卻將台灣的國家定位由「一個中國」轉化成「兩國論」。相對的,天天喊「台獨」的人對台灣主權又貢獻了多少?台獨運動的實現在於執行,不是呼口號。馬英九從不提「統一」,卻在「統一」的路程跨進一大步。統派人士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掛在嘴巴,他們只引起台灣人的反感,對「統一」的貢獻遠不如從不喊「統一」的馬英九。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台獨運動與選舉
2014-09-29 臺灣時報 陳茂雄(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上星期筆者所發表的「講一畚簊不如做一湯匙」文章中,提到「投入選戰也是從事台獨運動的一條很好的路,應該加以鼓勵」。很多朋友詢問,基進側翼五位年輕朋友投入今年選戰的勝算如何?筆者回答,看他們怎麼選。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如果能當選,對台獨運動的貢獻就相當大;若選票很少,代表對台獨運動沒有什麼貢獻。聽者感到十分迷惑:怎麼以選票來評價對台獨運動的貢獻?為了解答大家的迷惑,需要詳加說明。
獨派人士有人主張,以台獨為選戰主軸,可以考驗台獨市場有多大;這是嚴重的錯誤,這種說法是將選舉的市場簡化,認為台獨支持者必定將選票投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以前建國黨投入選戰時,也有這種想法,選舉結果並非如此。選民投票與候選人的主張,彼此是獨立的,不是相依。在台獨議題方面,選民與候選人之間會有四種情況發生:第一種是支持台獨的選民投票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第二種是支持台獨的選民沒有投票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第三種為不是台獨支持者投票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第四種為不支持台獨的選民沒有投票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主張以選票來考驗台獨市場者,只看到第一種,忽略了其他三種。
一位朋友健康狀況不佳,筆者詢問他是否抽菸喝酒。他回答菸酒不沾,並感慨的表示,菸酒不沾的人竟然健康情況不佳;意指菸酒有礙健康,菸酒不沾的人應該健康狀況良好才對。筆者回答他,被火車壓過者會死,沒有被火車壓過難道就不會死嗎?事實上,火車與死亡之間一樣會有四種情況發生,並不是沒有被火車壓過就不會死。菸酒與健康的關係也一樣有四種情況。菸酒有礙健康,並不代表菸酒不沾就保證健康狀況良好。
對於多席次選舉而言,若是支持台獨的選民必定將選票投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則該候選人必定當選。進一步說,若是認同太陽花學運的選民必定將選票投給參加太陽花學運的候選人,該候選人必定最高票當選。事實並不如上述的假設情況,很多支持台獨的選民未必會將選票投給主張台獨的候選人。若只依賴台獨主張參選,沒有開拓其他票源,不只會落選,而且得票數會很低。
筆者所以表示主張台獨的年輕候選人若是當選,對於台獨運動的貢獻相當大,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吸收了很多原來沒有支持台獨的選民,否則不可能當選。這些選民受到候選人的影響,出現很大的改變,就算沒有積極支持台獨運動,至少會「反統一」,它已經相當接近台獨運動。顯然的,主張台獨候選人,要對台獨運動有所貢獻,不能只依賴台獨主張參選。
目前台獨運動人士普遍態度強硬,「人和」方面有待加強,因而只在台獨運動圈內活動,與普羅大眾的距離相當遠;造成台獨勢力很難擴展,活動雖多,只形成神父對牧師講解聖經,沒有多大意義。而候選人就不一樣,他們需要選票,若要當選,必須走入群眾,以多元化的方法爭取選票,使一般人變成朋友。最重要的,可能當選的候選人,態度必然溫和,不會像一般從事政治運動的人一樣態度強硬,所以可以將一般民眾變成朋友。
筆者不能預估基進側翼的候選人是否能當選,因為筆者不清楚:他們是否對一般民眾下功夫,吸收了原來不是支持台獨的選民。若是吸收了大批非台獨支持者,不只可以當選,而且對台獨運動貢獻相當大;若只依賴台獨主張參選,必定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