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除不掉的爛癰

2013/03/08

鉅亨網鄭杰  2013-03-08 07:12:37

311 日本大震即將屆滿兩週年,而隨之爆發的福島核災至今卻仍找不到妥善的解決之道。

■拿著竹竿去打仗

核災後沒多久,日本政府派出了災難機器人 Quince 進入遭受海嘯襲擊的福島核電廠內,然而,造價高達 600 萬美元的機器人卻就此受困於黑暗、曲折的深處。時間過了 17 個月,這高科技的機器人依舊失聯,彷若是這場艱鉅的核廠退役計畫的象徵:迷失在黑暗中。

受損的核廠要完整退役,需要耗費數十年,投入龐大的人力資本以及資金,並且還要仰賴尚未被開發的科技技術。日本原子力產業協會 (JAIF) 理事長,同時也是任職於東電核能電廠 36 年的服部拓也直言:「這就像是拿著竹竿去打仗。」

這場戰爭的序幕於 2011 年 3 月 11 日揭開,9 級地震襲擊日本東北,引發大海嘯,高達 13 公尺的水牆衝進了福島核電廠內,破壞了主要的電力供給,摧毀了備用發電機和冷卻系統,一連串氫氣爆炸震撼核廠後,三座反應爐開始融毀。

隨後的幾周內,數百日本工人和士兵作戰遏止危機,但他們的武力卻多數是臨時組裝、低技術性、火力不足的。直昇機在核廠上方撒水降溫,電力工人為核電廠接上一條或許是有史以來最長的延長線引導數哩外的電力來源。

這是自 25 年前車諾比核災後,最嚴重的一場核災,也讓日本向來引以為傲的官僚能力和領先技術遭受質疑。

■天價善後成本 耗時半世紀

終於在 2011 年 12 月時宣布反應爐狀態穩定,但是日本這時才要開始面對前所未有的龐大善後清理工作,根據專家估計,反應爐退役至少要花 1000 億美元,另外還要花上 4000 億美元賠償受害者與淨化核廠附近區域。負責核電廠的東電公司 11 月時表示,居民的補償成本加上清理工作成本可能會較先前預估翻倍至 10 兆日元,相當 1070 億美元,而這還不包括核廠退役所需經費。

災後兩年,核廠附近的清理工作仍毫無章法,多數的工作都交由幾乎沒有經驗的日本建築公司,核廠附近的城鎮清理進度落後,而受到核能污染的泥土、葉子、碎石瓦礫由清潔工移除後成堆堆積在福島,而日本政府對於該利用哪裡當作最後掩埋場至今還沒有定論。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估計,單單是福島居住區的污染清除費用可能會膨脹到 6000 億美元之譜。

且光是要關閉高齡 40 歲的福島核電廠本身就是一個極為獨特的挑戰。根據東電與日本政府的設想,他們將從損壞最嚴重的七個儲存池取出用盡的燃料,而這當中還包括了 1 萬 1417 個全新以及用過的的燃料組件,而融化的燃料碎礫將從 2021 年起由反應爐中移出,整個計畫需要耗費 30-40 年。

官方人員表示,整個計畫多照著進度走,而安倍政府希望能夠再加快時間表,不過專家認為,這是過份要求。

甫由日本原子力技術協會退休的前首席顧問石川廸夫直言:「這是做白日夢。」他認為 40 年的時間表甚至可能延長至 50 年。

《路透社》的記者自 2012 年 2 月起造訪核廠 3 次,並且此訪了數十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工程師、更人、業內人士,並且撰寫了一份全面的報告。許多受訪者都對「欠缺重要技術」、「人力短缺」、「已經負債累累得日本政府所需要耗費的大量資金」感到憂心忡忡。

■迷途機器人

Quince 機器人是日本人面對核災的重要工具。Quince 由日本千葉工業大學等機構開發合作開發,2011 年 6 月首度部屬進入核災現場,擔起探查一座已經失聯反應爐的工作。然而,機器人卻於現場失聯,無法回收,不過研發人員推測他們有一天將會找到 Quince,而 Quince 將能夠帶回極有價值資訊,例如關於放射線是如何影響電子設備。

新一版的機器人命名為「櫻花」,可以探索更狹窄的空間,且可以自己插電充電。

然而,科技還必須要研發至至少能克服最基本第一步:找到並修復反應爐中的漏洞,重新注滿水,保護人類工人免於高輻射碎片威脅。

提供受輻射污染水處理設備的美國公司 Kurion 總裁 John Raymont 甚至說:「這就像是戰場上的迷霧,他們只大概知道問題大約是如何。」

目前為止,東電只置入了遙控相機進入反應爐的外圍管道,但這樣的努力只換回一小撮關於核廢料的有用訊息 ,這已是東電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另一個可能的方式,則是派入像魚一般的游泳機器人滑入內部建立詳細地圖。

■不願意面對的核災危機

這些技術研發進程延遲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日本人不願意承認核災的可能性,因為如此做等於詆毀了數十年的核能安全神話。因 1999 年東海村核事故開始研發的機器人最終因研究計畫遭屏棄只能落在博物館中收藏。

「政府在事故之後並沒有花更多錢研發機器人,因為人們顯然會問:『等等,難不成會有連人類都不能進去核廠內的危險狀況?』」未來機器人技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小柳榮次如是說。

第一個進入核廠的機器人是美國製造的 Packbots,它被安排進入災後輻射能大的地區。東電最緊迫的挑戰就在於要將燃料棒自核廠的燃料池移走,他們著手要從 4 號反應爐開始,裡面有超過 1500 根燃料棒,在爆炸炸翻屋頂後統統都暴露在大氣中。

由反應爐屋頂的碎片因為核污染程度太高,人類無法接近,必須要以起重機等設備移除。雖然東電說反應爐的結構強化能夠抵擋如 311 這樣大的地震,但由於擔心另一波大地震將會再度來襲對建築物造成更嚴重損害,這個計畫啟動迫在眉睫。

另一個同樣緊急的任務就是要如何處理和儲存用來冷卻反應爐的水,這些水之前用來替反應爐降溫,但震災發生後,這些受污染的水淹滿了地下室,有外洩至海洋和地下水的危險。

■身心受創的福島勇士們

福島第一核電廠就像一個爛癰座落在日本東北海岸,距離東京 240 公里,其損壞的反應爐仍持續滲透輻射,雖然是以每小時 1000 萬貝克 (Becquerel) 的頻率衰退,相較於災後 800 兆已降低許多。

輻射單位貝克衡量的是每小時內發生的自發衰變 (decay) 數目。原子同位素衰變,會剝離帶電粒子能夠滲透人體器官並且損壞人類細胞,進而導致癌症。為了要將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危險降至最低,日本政府已經強制核廠周遭 20 公里處為禁入區。

每天約有 3000 名工人會進入位於禁區邊緣,稱為 J 村的組裝電廠大本營,他們全副武裝穿上防護衣、戴上橡膠手套、塑膠鞋防衛,且一旦進入廠區他們還會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粒子。

在最前線不願具名的工人向《路透社》記者抱怨,他們每天待在令人發悶的裝備中工作,工資卻相對低,還要忍受孤獨和壓力。根據東電調查,約有 70% 的東電員工去年每小時時薪超過 837 日元,但是日本部份的工人每小時時薪可是高達 1500 日元。

日本中央大學教授安念潤司去年審查了東電的財務狀況,他指出,這些工人的薪水低於那些需要差不多技能的其他工作。「薪資狀況越來越糟,還有誰會願意在這樣的狀況下工作」一名 40 多歲的災區重機操作工人如是說,他表示:「我壓力不斷,每天胃痛,當我回到宿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擔心明天。他們應該頒獎給我。」

心理專家將這些工人所受到的心裡壓力與前線士兵相較,此外,公眾對東電的憤怒甚至已經轉嫁到工人身上。「東電工人恐怕將步上越戰老兵的後塵,他們當中多人想要回歸都被社會拒絕,他們成為無家可歸的人,可能自殺,或是沈迷於酒精或是藥物。」日本國防醫學院重村淳博士表示。日本國防醫學院已對東電 1500 名工人進行調查。

■避之唯恐不及:人力短缺危機

根據除役計畫,當局在未來幾十年將會提供充足的工人,然而短期人工短缺的現象卻是很明顯的,部份原因就在於工人已經達到接觸輻射範圍的上限。

根據東電數據,至 2012 年 12 月底,已經有 146 名東電員工和 21 名約聘工人身體累積超過了 5 年內所允許的最大輻射累積劑量 100 mSV。目前已經有 8 名員工死於廠區,當中包括兩名工人死於海嘯當天,不過當中沒有一人是死於輻射線。

核能產業在人力方面不僅缺乏核能工程師,也欠缺能夠協助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其他老舊反應爐退役的藍領工人。

目前日本政府由安倍晉三所領導的自民黨當家,已經捨棄前任政府 2030 年前達成無核家園的計畫,不過至今亦尚未描繪出替代的能源計畫。公眾安全問題依然存在,根據最近民調,70% 的民眾希望遲早都要放棄核能,為核能產業前景蒙上陰影。

舉例而言,今年東京大學的高階核能應用工程學位攻讀的申請書減少了 30%,東京都市大學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目前正就讀於東京都市大學核能系的 25 歲大學生 Yuta Shindo 說:「誰要來處理善後?就是我們這樣的年輕人,我們就是未來十幾年工作的人。」

■黑暗中摸索

清理爛攤子就代表那四座受損退役的反應爐和其他核廢料要堆置至一個尚未決定的地點,且事情最終可能還是會面臨到社區反對。

日本已經拒絕使用車諾比當初採用的「石棺」方案,也就是用混凝土圍成大型圍阻體將反應爐包在裡面,部份原因在於這將會在安全控管方面造成難題。

談及推估的總成本,中央大學的安念教授說:「這只有上帝才知道。」

無論最後的帳單數目為何,日本消費者都將為此付出大筆代價,可能是透過稅收,也可能是調高電費,或是兩者皆是,而日本還要跟龐大的公共債務以及人口老化成本對抗。

這不會受歡迎,但卻是不可避免。

日本前國會議員,監督相關計畫的北神圭朗說:「這樣的工作從未遭遇。在技術、資金方面都有所不足,基本上,我們是在黑暗中摸索。」(文:鄭杰)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