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拆週年 分化報導滿天飛
王家、聲援者 共為居住權教室開幕

2013/03/29
苦勞網記者;苦勞網實習記者

責任主編:陳韋綸

昨天(3/28)是北市文林苑都更案不同意戶王家遭強拆滿週年;上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進行王家「撤銷拆除處分」行政訴訟的開庭,這起訴訟案源於王家主張自始不願意參與都更案卻仍遭北市府依《都更條例》第36條執行代拆強制處分而引發的重大爭議,王家委任律師詹順貴表示,當天原預計要進行言詞辯論,但受理法官看到台北市長郝龍斌日前拋出「溝通平台」,主動詢問是否願暫停訴訟。庭後,王家同意暫停訴訟的消息被部分媒體解讀為「對郝龍斌釋出善意」的回應,但詹順貴澄清「暫停訴訟不代表訴訟消失了,訴訟還是在」,並強調之所以同意暫停,是因為認為應待大法官針對《都更條例》第36條釋憲有進一步結果再行訴訟。「雖是同意暫停訴訟,法官與我們的期待其實不同」,北市府代表則要帶回討論,4月16日前法院將確認結果。

日前,郝龍斌指派即將接任副市長的張金鶚就文林苑案成立「溝通平台」,邀集同意戶與不同意戶(王家)、建商(樂揚建設)以及「公正第三方」,就後續處理進行討論,盼望「化解歧見、讓都更案順利進行」;然而,在市府釋出「溝通平台」訊息的同時,橫跨數家主流平面媒體與電視政論節目幾乎同步花費大量篇幅呈現王家抗爭的各種負面訊息。其中包含《中國時報》利用匿名且無法檢證的「王家人爆料」報導形式,指都更盟介入反拖延案件解決、控律師收取高額費用等,而這些指控隨即為王廣樹具名直接地予以駁斥(相關剪報)。而《聯合報》則直接透過社論擴大詮釋《中國時報》的報導,認為是「職業社運者」將「個案」(王家)當成了工具,是「為抗爭而抗爭」(相關剪報)。

一年前,王家人訴求「家,不賣不拆」,凸顯早已表明不同意都更,強拆前反迫遷,強拆後訴原地重建,一路連續性的行動,藉由面對警察時而不得不採取的激烈抗爭與引發的衝突,使事件爭議開始在媒體曝光並趨於白熱。而《聯合報》指王家抗爭讓「政府和民眾對都更的本質與變數、乃至公權力的界線,都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提供的活生生教材,無疑是可貴的一課...」。然而,王家過去(在外界的協同作戰下)的堅持是「可貴的一課」,如今同樣的堅持卻成了「為抗爭而抗爭」與「被(都更盟)當工具」,看來這課上是不上,報紙社論是隨自己高興。

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研究員陳虹穎認為,在北市府對外釋放「溝通平台」訊息的同時,出現這麼多惡意分化支持者與王家的媒體報導,恐怕不單是巧合。她表示,如果「溝通平台」真能解決問題,當然也會樂見,但認為不該在此時惡意分化挑撥支持王家的運動團體或律師。在《聯合報》對於「溝通平台」的報導中,引述郝龍斌的發言,指「公正第三方」的人選「王家若覺不友善就換人」;同時,又引述同意戶自救會代表謝春嬌的發言「市府提出第三公正平台人選...應該就是最公正的人選...為什麼讓王家還可『篩選』...」,而暗藏在看似「王家人有特權」的表面呈現背後,其實謝春嬌也表示「同意戶也可能有機會『挑人選』」。

事實上,所有的社會事件爭議協調機制,無論是協商過程的議程、程序、人選或討論範圍,向來都是政治角力的過程。「第三方」確實可能作為一個合理的解決機制,但是否「公正」則仍得端視實際運作的結果。

在《聯合報》社論中,「不要把王家當社運舞台」這句話被無限放大,詮釋成社運團體介入把王家當工具的鐵證,然而假使王家兩戶的空間確實作為一個「舞台」,現實中發生的情況則是,王家成員、社運團體、聲援學生,正緩步共同打造一個具有公共性想像的場址。

這個曾經歷暴力強拆迫遷的空間,在過去的一年當中,逐漸從最初遍地的廢墟磚瓦、搭建起帳棚,直到去年(2012)4月底,王家舉行「新家落成」的典禮(相關報導),這個「新家」是一個約莫10坪大小的組合屋,而不僅由王家所使用,更共享出來成為關心土地正義以及居住權的運動基地,諸多各地的都更「受災戶」、「受迫遷戶」曾前來分享經驗、交換心得,形成串連與彼此支持的作用。

昨天晚間,「料理最前線」在這裡窯烤pizza,包含曾經聲援的各界支持者與社運團體又再度齊聚現場,各自攜帶食物交換分享,王家成員王清泉、王廣樹、王瑞霙等人都共同參與。在流水席間,互相理解認識彼此抗爭、加油打氣,填飽肚子以及疲憊的身體。

「料理最前線」在王家組合屋旁構建了廚房,賦予其不同的公共意義,不是「媽媽專屬」也不只是「私領域」。(攝影:王顥中)各方好友攜帶食物前來,流水席「不怕吃不飽,只怕吃不完」。(攝影:王顥中)現場利用窯料理出烘肉。(攝影:王顥中)

居住權戰鬥教室開幕

旗幟高揚,居住權戰鬥教室開幕。(攝影:王顥中)

參與晚間活動的包含了高雄的拉瓦克部落、台灣農村陣線、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北市紹興社區,以及近日也正在迫遷關卡上奮戰的華光社區。在近年的有關土地、迫遷與居住權議題,橫跨了許多不同的土地類目,從鄉村農地面臨的徵收、都市空間面臨建商的圈地,有產者面臨都更惡政、無產權者被指「沒有居住權」。陳虹穎說,謝謝士林王家,因為他們堅持守護自己的家園,開啟大家對於居住權及土地正義的討論,而從警方強拆的過程,社會也看見國家暴力以及迫遷的可怕。從這裡,大家才有機會進一步去看見其他更多或許無產權、或許租屋等不同樣態的人的居住現況、以及所需要的保障。

前一天華光社區的強拆,許多的抗議聲援者在一年之前也曾出現在士林王家反迫遷的現場,這些不同的事件與空間,透過日常交流與抗爭現場的共同作戰,得以緊密串連在一起。華光社區居民林雅琪在現場分享自己從收到法務部強制執行公文,到真的有社區鄰居遭強拆的一路,自己心裡的轉折,從信任政府直到看清政府的作為,及其背後牽涉到的龐大政商利益,她呼籲「人民必須用行動監督政府的作為,關心各種議題,不能讓政府為所欲為!」

組合屋前,像是一個能量補給站,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各自帶著故事,卻能夠與彼此產生共鳴。高雄拉瓦克部落正面臨經貿園區的威脅,被認定為「佔用戶」而恐遭強制驅離(相關報導),排灣族部落成員在現場激動地描述自己正面臨的危機,稱自己是來現場同大家學習,毫無辦法、知道政府無法信任,卻不知該從何抗爭起,「請大家幫忙,讓我們之後的戰爭可以打得無懼」;王廣樹帶領著所有人,齊唱在反迫遷行動中經常被傳唱的《反迫遷戰歌》,都更盟理事長彭龍三則說,群聚在這裡的人們可以組成「受害者聯盟」,一同對抗政府的迫害。

今天的分享與交流,是「居住權戰鬥教室」的開幕首發,陳虹穎表示,日後這裡將陸續舉辦有關居住權與土地正義的討論及活動,促進跨團體之間的互動,這間組合屋維持以公共空間的形式持續戰鬥。

都市迫遷抗爭座談現場(攝影:王顥中)

回應

"所有的社會事件爭議協調機制,無論是協商過程的議程、程序、人選或討論範圍,向來都是政治角力的過程。「第三方」確實可能作為一個合理的解決機制,但是否「公正」則仍得端視實際運作的結果。"

所謂公正 法院都有設定這個目標. 然而平平都是學法律 不同的法官/律師就已經差很多. 有的仗義,有的就是沒種又愛踢皮球. 要是這次釋憲不過,連專職於"公正"的法院都信用破產了 光爭執第三方學的是甚麼,人民必定又要爭成一團. 所以最好的方案,還是要大法官一次到位....

王家以及其支持者一直宣傳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報導是惡意污衊的分化報導,不知道根據在哪裡?

士林王家本來是兩家人,其中有一戶在抗爭之後,拿到更好的條件,簽了同意書,剩下的王家及其支持者,能出來解釋一下為什麼社會運動的果實,最後竟然是王家人多分了好幾坪房子?在中國時報的王家人爆料簽名是假的嗎?

一直說別人分化,抹黑,卻無法有力的反駁,聽者也不求甚解的照單全收,難怪有識者會說,台灣是個幾近盲目的社會!

樓上問道 :"在中國時報的王家人爆料簽名是假的嗎?"
不知別的支持者怎麼想
但上面這個 我無法代替王家回答 畢竟
王家房子非法(違反行政程序法)被拆,原理上 應該是回復原狀+追究法律責任
(古蹟可以回復 我不相信王家不能回復)
同時,既然財產權的處分是自由的
法律當然不能規定王家不能多領|
所以.."竟然是王家人多分了好幾坪房子"
這個結果 當然沒甚麼好奇怪

那樓上說
"剩下的王家及其支持者"
這裡我是這麼想,支持某些道理 和只是支持王家
是有區別.這個區別除了某些人外
已經沒甚麼人不知道 不再贅述
與此同時 居住正義 的 社會運動現在還在繼續
為了受害者的最大利益(正義)
以及為了改革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有失公平)
其實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
認清兩者關係,那麼果實,自然也不會因為被害者受賠償
或者其他人為操作 就被端走

樓上提到,王家人因為抗爭過後,多分了好幾坪的房子,「當然沒有什麼好奇怪」
所以把房子蓋回來、百年祖厝的的訴求只是地主喊價的手段?社會運動只是喊價的工具?

如果某王家人控訴社運團體的聲明簽名是假的,學生聯盟應該開始反媒體巨獸,去告死中國時報才對,反而,樓上的說法看出「階段性任務」和「更遠大目標」的論點開始出現,來合理化現在以及將來,號稱不搬拆逐不走的王家簽字同意拿到更多補償坪數的解決方案,所以,王家和社運團體真的是互相利用?文林苑不過是眾人們表演正義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