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即將到來,在一片喜為人母的溫馨祝賀中,懷孕婦女在現行的生育環境中感受焦慮、不安、恐懼與無奈的聲音卻常被忽略。因應少子化,政府推出一連串鼓勵生育政策,試圖藉提高生育率解決問題,但卻未正視孕產婦在生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困境包括,多元生育資源未能普及、友善多元生產環境不完善等,加上近年婦產專科醫護人員短少,嚴重影響孕/產婦的產檢、生產過程及產後照護品質,懷孕女性的生育主體及生產方式選擇權更難實現。
今日上午於立法院中興大樓105會議室,婦女新知基金會、林淑芬委員辦公室聯合召開「尊重女性生育主體,多元友善生育制度不可少!」記者會,邀請婦女新知基金會培力部主任陳玫儀及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梁莉芳兩位新科媽媽分享他們的多元友善生產經驗,並與尤美女、田秋堇、林世嘉委員共同提出要求政府應善盡規劃職責,建置多元友善的生產環境與制度,莫再忽視女性作為生產主體需求的訴求。
記者會一開始就播放由 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所提供的影片,由兩位新移民姐妹現身說法,從產檢到分娩,因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所遇到不友善的待遇;接著梁莉芳董事及陳玫儀主任則各由其居家生產與醫院剖腹產時由助產師及伴侶陪同的美好經驗,說明多元友善生產方式的可能與對孕/產婦重要性。呼籲政府應注重孕/產婦需求,盡速建立以孕/產婦為主體的友善生產環境與資源平台,讓更多媽媽們也能擁有良好、愉快的生育經驗。
長期研究生育制度的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嘉苓指出,儘管莉芳和玫儀都受惠於助產師協助,獲得美好生產經驗,但台灣的生產環境仍有大幅進步空間。她從生產所需的人力、空間、措施等三大面向,說明台灣現況,並建議衛生署拿出有魄力的政策,針對產房接生與照護進行人力估算,研議如何重用助產師,充實產房人力,讓生產改革能夠加速落實。隨後,與談的四位立委也都分享了自己的生育經驗,提出台灣生產環境仍有極大改善空間,並承諾後續將繼續監督相關政策,盡速促成以以孕/產婦為主體,提供友善多元生育環境的資源普及化。
林淑芬立委回想起自己慘痛的生產經驗數度哽咽,說明當初誤信名醫決定到大醫院生產,沒想到因為醫師病人太多分身乏術,直到寶寶都已經卡在產道許久才匆忙趕來進行會陰切開術;產後,寶寶因嚴重吸入胎便出生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醫生對此也未詳盡說明,讓她在產後天天以淚洗面、擔心不已。她說自己的經驗並非唯一,事後得知身邊許多媽媽也有類似的狀況與經驗,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台灣生產制度充滿問題;她建議台灣應師法荷蘭,善用助產師人力提供專業協助與提供多元生育選擇,讓產婦可以得到良好孕產協助,無需經歷她所擔心受怕卻又不知該怎辦的恐怖情境。
尤美女立委則以去年九月份和婦女新知基金會共同召開公聽會作為切入,會議中已經針對助產人力設置及增設婦產科醫師、助產師與護理人員共同合作之相關訓練等建議要求衛生署應盡速研擬相關政策,但截至記者會召開前衛生署都尚未有任何回應。當場,尤立委拿出2012年媽媽手冊,其中資料仍與2005年初版無異,仍僅有醫療院所及心理衛生診所介紹,未提供任何助產相關資源。對此,她痛批政府自去年九月迄今無任何進步或改善,要求政府應立即對孕/產婦訴求拿出具體回應。
田秋堇立委從自身哺育母乳的經驗為出發點,說明產後衛教及資訊協助對媽媽們的重要性;並點出現行婦產科醫療人力不足與老化的問題,要求政府應立即改善並提供醫護人員及助產師良好工作環境。除此之外,建立友善多元生產環境也應建立孕產婦安全評估標準等相關配套。
林世嘉立委從回應新移民姐妹所提供影片作為切入點,提出政府重視城鄉之間的產婦的階級差異,尤其是許多新移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許多不安感,這些都應該被重視改善。除此之外,在醫療體系著重成效之虞也要兼顧媽媽們的感受,她談到自己在教學醫院生產的經驗,遇到四、五組人員輪流詢問其醫療史,生產時大家都沉醉在寶寶出生的快樂,而忘記產婦還躺在產台上需要關懷與協助,之後在家做月子期間,也不斷接到公衛人員來電詢問其母乳哺育狀況及生產經驗,作為研究參考資料與數據令其不厭其煩而無法好好休息與照顧寶寶。
今日記者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提出生育資源要普及、生產環境要友善多元、盡速完善助產師制度三項訴求,立即獲得與會者一致肯定,立委們並承諾後續將繼續監督政府進度,絕不會讓台灣的媽媽繼續忍受不佳的生育困境,盡速促成台灣多元友善生產環境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