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新聞稿】吃永續 愛海洋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3/06/08

今天是聯合國世界海洋日,然而因為海洋資源枯竭,許多魚類已經漸漸從我們的餐盤中消失了。綠色和平與海龍王愛地球協會、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今天發起了「吃永續 愛海洋」活動,邀請《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示範永續海鮮料理,告訴民眾如何在兼顧美味的同時,又能愛護海洋。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統計,全球85%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都已遭受過度捕撈。而海島臺灣過去三十年沿近海的漁獲量也減少七成,如白鯧、金線魚、赤鯮都已大幅減少。東港著名的黑鮪魚季,近年來也因為魚源枯竭,捕獲量年年創新低。去年底的北太平洋鲔類及類鲔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指出,太平洋黑鮪從1952至2011年間,數量已減少96.4%。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海洋資源枯竭危機每天都在我們的餐桌上發生,相信民眾也可以感覺到許多魚種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昂貴。透過選擇永續海鮮,對破壞環境的海產說不,其實天天都是世界海洋日。」

臺灣版「海鮮指南」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發起,依照魚種在食物鏈位置、族群數量、捕撈方式對環境的影響等條件評估,將海鮮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再吃與不建議食用三大類。民眾可依循幾點原則挑選海鮮,如盡量避免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掠食性魚種(鮪魚、鯊魚等)、避免過度捕撈的魚種(珊瑚礁魚類)、避免肉食類的養殖魚蝦(如鮭魚、石斑等)。海鮮指南中建議購買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的秋刀魚、鯖魚與文蛤,與本地生產的虱目魚、鯉魚和烏魚。

海鮮認證在世界多國行之有年,國際上已有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與海洋之友(Friend of the Sea)等組織針對野生捕撈的水產進行認證,確保漁業永續利用、減少環境衝擊,並施行有效管理。

臺灣目前並無類似認證,因此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將市面常見的海鮮食材結合指南製作「深海食堂」菜單,讓消費者更容易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海鮮料理。執行長林愛龍也鼓勵民眾從日常生活的消費協助海洋保育,從提供產銷履歷或生態養殖的通路購買永續的水產品。

永續海鮮已成為世界潮流,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義大利、紐澳等國的許多主要大型超市與通路都已開始淘汰使用破壞性漁法所捕撈的罐頭鮪魚,改採用永續的一支釣漁法。臺灣作為全球鮪魚的主要供應者之一,如不跟進,恐怕會被市場淘汰。

顏寧補充:「一般民眾雖然可以透過消費力量減少對海洋的破壞,但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有賴政府從政策面著手。臺灣作為世界漁業強權,應該要負起保護海洋的責任,我們呼籲政府應該要檢討目前的漁業規模,並透過有效的管理保障海洋生生不息。」

主題: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