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SM洩密者一夕成名 高中未畢業 超級駭客無師自通

2013/06/11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11 11:00:57 

令美國政府深陷危機的「稜鏡」(PRISM)監控行動洩密事件洩密者、前中央情報局(CIA)技術員斯諾登,他5月20日從夏威夷飛抵香港,一直匿居酒店,並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一派學者模樣的斯諾登,一夜間成為知名新聞人物,他高中沒有畢業,藉過人的電腦和駭客天分,在情報部門扶搖直上。他謙稱自己不是英雄,揭發華府行動出於私心,即使擔心當局會對他不利,但無意隱藏身份。「我不想活在一個無私隱、無探索及創造空間的世界,不想一舉一動或連一句話也被記錄。」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斯諾登在馬里蘭社區大學修讀電腦,以便獲足夠學分取得高中文憑,但並未完成課程。2003年他加入美國陸軍,訓練期間跌斷雙腳退役,後加入國家安全局(NSA)任保安員,再轉職中央情報局(CIA)資訊科技保安部門。他雖缺乏專業資格,但藉過人的電腦和駭客天分,在情報部門扶搖直上,2007年派駐日內瓦協助諜報工作,專責維護電腦系統安全。2009年他重返NSA,為國防外判商工作。

有前中情局官員質疑,斯諾登高中文憑也欠奉,幾乎不可能聘用他,遑論這類技術職位。斯諾登形容自己的職務時亦與內部情況不符,引起外界猜疑。

斯諾登抵港後不敢隨意外出,5月20日至今只出門3次;他為免被竊聽,將一排枕頭堵住門縫,輸入房間及電腦密碼時又會用大塊紅布遮掩,以防被偷拍。尖沙咀The Mira Hong Kong一名員工稱,一個與斯諾登同名的住客昨已退房。有份訪問斯諾登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麥卡斯基爾稱,酒店房租令斯諾登耗盡身家,信用卡也刷爆。

斯諾登聯絡記者時自稱「Verax」(拉丁文解「說真相的人」),他接受《衛報》訪問時稱,美國監控全球幾乎每個國家,從本土收集的數據比從俄羅斯取得的更多。斯諾登提到2008年大選無投票給歐巴馬,但相信他可兌現「求變」承諾,不料他延續前布希政府的政策。

斯諾登指,中央情報局(CIA)在距酒店不遠處的駐港領事館內有分部,笑指「他們之後一定很忙」。雖然可能一輩子不能再返家,但他冷靜地說一切是自己的抉擇,不會害怕。他指自己無在境外犯罪,若驚動國際刑警,明顯是政治檢控。

夏威夷部分居民慶幸「瘟神」遠走高飛,形容斯諾登有「德蘭修女過度活躍基因」,自以為可打救美國人,非常愚蠢。他們認為華府會在尊重私隱及反恐之間取得平衡。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指,接二連三洩密事件重挫情報機構的搜證能力,透露國家安全局(NSA)立案調查。眾議院反恐及情報小組委員會主席皮特.金要求引渡斯諾登返國受審,矢言要他受法律制裁。聘用斯諾登的博思艾倫諮詢公司表示震驚,稱會配合調查。

約8000名網民前日起在白宮官方網聯署,要求特赦斯諾登,讚揚他是國家英雄。按規定,若30日內有10萬人聯署支持,白宮須作回覆。

克拉珀稱,明白公眾擔心私隱被侵犯及公民自由受威脅,但強調傳媒報導很多都誇大其辭,指「稜鏡」行動並非私下收集或搜尋數據,而是一個政府內部的電腦系統,以便當局在法庭監管下,透過電子通訊服務商取得外國情報。

當局一直堅稱,有程序確保不會非法監控美國人,但中情局前官員馬克斯透露,當電腦傳輸數據時,有可能出錯,NSA有時會把不應傳出的資料誤傳給情報機構。中情局局長海登強調,除非有人疑與恐怖組織有關,否則政府不會擷取電話紀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斯坦表示,正考慮就監控程序召開聽證會。

《華盛頓郵報》指出,很諷刺,美國屢向中國、伊朗等國的異見人士提供政治庇護,美國公民斯諾登卻想向冰島尋求庇護。分析指華府嚴厲對待洩密者,斯諾登出走不難理解。

美兵曼寧向「維基解密」洩密案,華府未經審訊便拘留他3年,他認罪後當局又尋求更高罰則。1970年代洩露國防部越戰機密的埃爾斯伯格,雖被控違反間諜法,審訊期間仍可保釋外出,法院最後以政府非法竊聽為由,判他無罪。

華府在總統歐巴馬任內採取新策略,一開始尋求最高罰則,迫使洩密者認罪並接受較輕刑期。若斯諾登向當局自首,一是接受以年計的刑期;一是與政府對簿公堂,一旦敗訴刑期倍增。

美國最高法院對公民自由的重視程度近年下降,亦對斯諾登不利。1967年最高法院宣布未經批准的竊聽屬違憲,年初卻宣判「國外情報監察法案」(FISA)修正案合憲,而FISA修正案正是「稜鏡」行動的基礎。

「說真相的人」斯諾登在全球芸芸各地偏偏選擇藏匿在港,有美媒認為除他口中「香港擁有強力言論自由傳統」外,亦可能看中香港、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微妙關係。《華爾街日報》評論指,香港在回歸前已跟美國簽訂引渡協議,過去亦多次與美方合作引渡疑犯,但中央政府可以「影響中方國防、外交或核心公眾利益或政策」為由否決引渡請求,斯諾登的命運或取決於北京。

港美引渡協議是在1996年香港尚未回歸時,在北京政府參與下達成,1998年正式生效。香港過往多次引渡涉及金融欺詐、恐怖主義及虐待兒童等的刑事案疑犯,包括於今年3月遣返紐約的前金融分析師馬丁,以及2007年引渡涉嫌強姦10歲親女的弗里曼(Kenneth Freeman)。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昨稱不評論個別個案,所有個案均會按特區法例處理。美國駐港總領館傳媒專員齊宏敏接受本報查詢時指,昨日許多傳媒來電查證洩密事件,已建議所有傳媒直接聯絡美國司法部獲取細節,總領館無其他回應。

根據協議,香港執法部門可拘留斯諾登60天,讓華府有足夠時間準備引渡申請。但有美國司法人員表示,司法部提出引渡請求前,必須先將斯諾登定罪,因此現時談論引渡是太早。

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香港與美國已簽署3項協議,包括刑事司法互助協議、移交逃犯協議及移交在囚人士協議,「他(斯諾登)可能不知道香港與美國早已簽署有關協議」,建議他最好離開香港。

身兼律師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則稱,斯諾登搜集資料時仍為中情局人員,或涉及身為官方人員洩密,在香港和美國都屬刑事罪行。但他補充,斯諾登可向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申請難民身份,亦可申請政治庇護,倘獲批,特區政府便不能遞解他出境。

西九新動力主席、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根據國際法,即使兩個司法管轄區已簽署互相遣返協議,引渡刑事罪犯,但若可能被判死刑或涉及政治罪行,逼留國或地區均可拒絕遣返。

香港大學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總監楊艾文指出,終審法院在3月判定特區政府須自行審核難民身份的申請,因政府仍未設立有關係統,申請者暫時不能被遞解。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表示,雖然暫難確定斯諾登來港背後原因,但他採取高姿態,相信是刻意向外界透露動向,不排除他會讓更多機密資料曝光。

《衛報》外交事務編輯博爾傑認為,斯諾登選擇香港,是看重中方可抗衡美國的大國地位。中方或因不想被認為向美國讓步而拒絕引渡斯諾登,但情況隨時可能有變。有律師認為,斯諾登的王牌之一是國際引渡規則中的「共認罪行原則」,即引渡者的過犯必須同時被引渡雙方視作罪行,因這涉及香港法庭的判決,漫長的司法程序可為他爭取時間。

揭發監控行動的斯諾登藏身香港,令事件波及中美外交關係。中美首腦日前剛結束非正式會晤,分析指事情發展將考驗兩國新合作關係。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政治專家高敬文指,洩密對中美皆是燙手山芋,因現時正處於「習歐會」敏感期,兩國不希望因此影響更重要議題;斯諾登藏身香港反而有助兩國證明合作關係,預料習奧會謹慎行事,以免令事態更複雜。

北京大學中美關係專家朱鋒指,事件可能令美國喪失在網絡安全議題向華施壓籌碼,令美國威信大減,中方會告誡美國保持低調,不要站在道德高地。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崔大偉指,中國無利益動機拒絕引渡斯諾登,兩國為免令「習歐會」成果付之東流,很可能低調處理。

路透社指出,美國大規模監控行動引發軒然大波,多國盟友難獨善其身,須解釋是否允許美方監控本國民眾,甚或因此得利。美國法律限制政府本土監控權限,但無限制監聽外國人通訊;對美國友善的政府若要索取本國公民網絡私人通訊資料,美方幾乎能不受限提供。

英國外相夏偉林表示,政府通訊總部(GCHQ)利用與美國合作躲避英國法律是無稽說法,但不願透露從美國取得的英國公民情報來源。他昨到國會接受質詢。

德國向來對前東德秘密警察Stasi非常敏感,適逢美國總統歐巴馬6月訪德,德反對派認為總理默克爾在保護德民不受美國監控方面,應有更多作為。

澳洲政府消息稱,美國監控行動曝光後,澳洲要通過允許政府取得本地網絡資料的法律,將難上加難。新西蘭早前已被迫承認違法監控一名網絡資料分享大亨,更感難堪。

據了解,聘請斯諾登的諮詢公司博思艾倫(Booz Allen),是美國最賺錢的國防業務外判商之一,與情報機構關係千絲萬縷。公司副主席麥康奈爾是布什政府時期的國家情報總監,現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亦曾任公司高層。博思艾倫去年為華府服務的收入佔總數的23%。

博思艾倫有2.5萬名員工,不少曾任職政府情報機構,近半需處理國家重要情報。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數年前的統計顯示,每4名情報人員便有1人獲聘於外判商。今次洩密事件令向來以保密獨到見稱的博思艾倫形象大受打擊。

2001年起兩任總統布希及歐巴馬均高度依賴外判商處理情報工作,有專家估計,多達100萬名外判人員處理高度敏感情報。由於欠缺監管,令外判工作面臨濫用危機。政府數據顯示,華府有7成情報開支落入博思艾倫這類外判商手中。  

《華盛頓郵報》指出,29歲前中情局技術員斯諾登搶在聯邦調查局(FBI)出手前自揭身份,引來埃爾斯伯格等著名洩密前輩盛讚。不過有美國前國家安全官員認為,埃爾斯伯格只是揭露越戰內幕,斯諾登卻洩露合法電子監控項目,損害國家安全,勢遭追究。

曾任軍事分析員的埃爾斯伯格因洩露國防部文件而聞名,他指今次洩密較自己當年所為更重要,大讚斯諾登已準備好為國家利益犧牲生命及自由。因洩密遭檢控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前高官德雷克,亦指斯諾登實現「公民反抗的偉大行動」。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政府保密項目負責人阿夫特古德指,洩密案引發激辯,產生的公共政策價值遠超國家安全威脅。他稱,雖洩密內容有針對及選擇性,但洩密者公開身份有助維護自身尊嚴。

據了解,英國《衛報》掀起美國政府監控風暴,原來是冷手執個熱煎堆。據悉斯諾登最先希望由美國《華盛頓郵報》刊出手頭機密資料,並已接觸普立茲獎得主的《華郵》記者格爾曼,但《華郵》無法保證72小時內刊出斯諾登提供的41張「稜鏡」(PRISM)行動簡報,斯諾登轉而向《衛報》記者格林沃爾德爆料。

格爾曼撰文憶述,上月16日首次和斯諾登以短訊及代號聯絡,對方得悉《華郵》無法作出擔保後,隨即接觸格林沃爾德。

《衛報》上周三率先報導華府透過電訊商取得民眾的電話紀錄,《華郵》考慮文件涉及國家安全,諮詢政府官員意見後,在上周五的報導只刊出其中4張簡報。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