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專欄》我看深喉嚨史諾頓事件

2013/06/19
資深時事評論員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史諾頓大爆內幕,指控美國監控全球電腦網路,引發極大爭議,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從保障人民的知情權,我認為媒體應該客觀報導這個事件;但怎樣看待這個事件,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有我們的基本價值觀。

史諾頓是怎樣的一個人,我還不能做結論。為何他這樣做?我認為有兩個可能:理想主義者,或是共諜。對此還在繼續觀察。

看任何事件,切忌只看表面而不探討它的實質,尤其是發生在中、美兩國的類似事件。例如美國與中國都指控對方監控網路,發動駭客攻擊,一些西方的理想主義者,會各打五十大板。史諾頓因為只打美國,不打中國而被質疑,否則我會把他列為理想主義者;因為以他的專業,不可能不了解中國對本國的網路監控與駭客攻擊。

同樣是網路監控,有不同目的:民主國家是為了保護人民;獨裁國家是為了保護統治集團而鎮壓人民。民主國家也可能有人濫權,但是它的制衡機制有渠道進行監督,犯錯也比較容易糾正。反之,獨裁專制國家對人民的監控來自絕對權力,民眾越有異議,越被鎮壓。我指的是真正的民主國家,不是假的,也不是正在從民主退回威權的國家。

中國不少網民因觸犯禁忌,被整肅、被關押;因為網路監控而不能自由上網者,更達數億人。而美國有多少人因為網路監控而被冤枉關押,史諾頓應該舉出例子。

美國因為先進科技,它的監控到達全球。那是故意去侵犯他人的私隱嗎?

當然不是,而是為了國家安全、為了保護人民的福祉。最近發生的波士頓恐怖襲擊事件,正是對那兩個凶犯兄弟沒有監控下去而出事。至於美國對中國重要部門的監控,不是為了侵略中國,因為就是六十年前的韓戰,美國也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只是要阻止共產陣營的擴張。目前的監控,至少也是有利於東亞的區域穩定,台灣的國家安全多了一個保障。

中、美兩國常常在國際事務上發生衝突,但是我的觀念很明確,如果這個世界需要國際警察,我要美國,不要「血濃於水」的中國。

史諾頓指控香港有四百萬網民被美國監控,如果美國要看光四百萬人的隱私,有這個人力、物力嗎?遑論全球。有人以美國監控全球,侵犯每個人的隱私來煽動民粹情緒,居心叵測。

一九八三年刺殺江南案立即被偵破,就是因為美國監控所有長途電話才查出來的。現在科技的發展,可以透過網路做壞事,監控自然也擴展到網路。對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一般不會侵犯到他們的隱私,只有出現異常的言行,才會被剔出。當然,如何防止濫權,需經常檢討。

臉書討論

回應

美不再獨霸 陸介入阿富汗要花大錢
2021-09-12 旺報 林勁傑

911事件20周年,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昨於研討會表示,目前大局底定,美國已認為自己不再獨霸,必須面對中國。拜登曾提到台灣類似北約盟邦地位,施提醒,當美國重大利益改變時翻臉跟翻書一樣,美國兩次和阿富汗簽協定都把阿富汗當做北約盟邦,故台灣仍要天助自助;拜登與習近平通話重申「一中政策」,這是美國在三大公報後的主軸「放屁安狗心」。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和台灣國際研究學會,11日舉辦「911事件20周年與美中台戰略轉型」座談暨新書發表會。施正鋒分析,拜登政策是「歐巴馬2.0」,仍是傳統民主黨自由主義路線,或自由式的國際主義,在軍事、氣候變遷、民主人權理念三個戰場上會與北京「選擇性交往」,軟硬兼施。
施正鋒認為,拜登從越戰任參議員到副總統至今,是從鴿派轉變為鷹派,現在是溫和派,且相當不信任職業軍人,喜歡用自己的人。由於拜登愛現,幕僚低調且不敢跟他頂嘴。另外,拜登是典型政客,政治敏感度相當強,視民意見風轉舵;因此台灣掌握美國人的民意就很重要。
他強調,拜登曾提到台灣類似北約盟邦地位;即類似日本、南韓有簽「防衛條約」,台美則沒有防衛條約,「但即使有(防衛條約)又如何」,還是要小心。當美國認為重大利益改變時翻臉跟翻書一樣,美國兩次與阿富汗簽協定都把阿富汗當作北約盟邦,所以台灣還是要天助自助。拜登10日與習近平通電話重申回到「一中政策」,這是美中三大公報後的主軸,「放屁安狗心」,能應付就應付。
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指出,911後,美國衰退、中國崛起,美國反恐需要中國,北京也藉反恐大旗壓制藏獨、疆獨,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耗費上兆美元。現在美國撤軍後「最頭痛的是中國」,要介入美國在阿富汗留下的權力真空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協助塔利班重建需要很多錢,帶路政策也花費巨大。

別幻想美國會成就台灣 犧牲自己
2021-09-12 中國時報 曾薏蘋、楊孟立

台美中關係近來出現微妙變化。前總統陳水扁昨天受訪表示,美國絕對不會為了成就台灣的利益犧牲美國利益,台灣的利益是夾在美國利益之下,所以不要一直想擴大到台美建交。
陳水扁強調,美國會先捍衛自己的利益,這是從來不變的道理,哪一個黨執政、哪一黨做總統都一樣,所以大家不要幻想嘛、不要那麼天真嘛,不可能嘛,都只到某一個程度而已。
陳水扁說,台灣不只要了解中共,也要了解美國,「美國永遠只有國家利益,說的所有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利益、不是為了你台灣」。
陳水扁受訪提到,對比當年台灣與美國的互動,「現在小英總統運氣比較好,從川普到拜登都在抗中,我們就從中得利」。但當時他執政時是聯中制台,華府聯合北京共管台灣,因反恐緣故需要與中國合作;否則2000年他上台時,接著上台的小布希「我們都OKㄋㄟ 」。
對於駐處更名恐招來大陸抗議,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羅致政表示,政府在2019年已把北美事務協調會改為「台灣美國事務會」,所以台灣已放在我們對美的機構裡面。且美國在台協會「AIT」的「T」,本來就是「台灣」不是「台北」。從這兩角度,改為台灣也無可厚非,本來就是應該做的事。
至於此舉動是否為台灣與美國斷交撤掉大使館後,有「升格」之意?羅致政表示,這不叫升格,目前在做的都是非邦交國,會用「台灣」都是在非邦交國,代表性就是要凸顯代表台灣,它不牽涉變更國名,不用放大到「正名」,就是讓它更具有代表性。
駐美處政治組前組長趙怡翔則表示,把台灣視為台灣已是世界趨勢,如果今天有機會把部分館處名稱調整回去,也符合維持現狀。對於對岸可能的反彈,他說,這幾年大大小小的事中國都會反對,不必大驚小怪。
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表示,支持政府持續以務實態度,秉持互信、互惠及互利原則,深化合作夥伴關係。

美專家稱 不管作何選擇 台灣是美國最危險困境
2022-06-18 中評社華盛頓6月17日電 記者余東暉

美國專家指出,不管美國對於台灣作何戰略選擇,台灣都是美國面臨的最棘手、最危險的困境。華盛頓在此幾乎沒有好的選項,卻有很多可能引發災難的壞選項。
即將發行的美國《外交事務》雜誌7/8月刊發表由喬治城大學副教授塔爾梅奇(Caitlin Talmadge)和辛辛那提大學副教授格林(Brendan Rittenhouse Green)合寫的專文,題為“征服的後果,為什麼印太力量取決於台灣”,提出了:台灣“巨大的軍事價值”,對於美國的大戰略構成了難以處理的問題。
中評社記者16日預覽這篇文章的當天,美國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在美國智庫宣稱:美國的對台政策就是要確保美國不得不決定是否出兵防衛台灣的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因為美國事先阻止了這種事情的發生。
這篇文章寫道:“台灣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所有困境碰撞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棘手、最危險的問題之一”;“華盛頓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什麼好的選項,卻有很多可能引發災難的壞選項”。
作者分析,拿下台灣將為北京提供一種以前的大國都認為非常有用的軍事選擇。台灣巨大的軍事價值,強化了美國人“不讓中國控制台灣”的主張。然而,這個理由的說服力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中國大陸拿下台灣後,會否利用台灣島尋求進一步的領土擴張和做進一步的軍事和技術投資。
作者指出:“無論美國採取什麼措施,無論美國是否想把台灣從中國手中奪走,都將在與中國的對峙中承擔風險和代價。”文章從美國的三種策略,分析美國將面臨的危險困境:
第一,如果美國繼續保持目前遏制中國的戰略,保持其在亞洲的聯盟網絡和軍事存在,保衛台灣將是極其昂貴的。
作者指出,台灣的軍事價值給了中國尋求統一的強大動機,而不是最常被引用的民族主義衝動。遏制北京,可能需要放棄美國長期以來關於華盛頓是否會保護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而需要明確的軍事支持承諾。但他們警告,結束戰略模糊性,可能會引發該政策旨在防止的危機。這種轉變幾乎肯定會加大中美之間因預期衝突而展開軍備競賽的壓力,加劇這兩個大國之間本已危險的競爭。
第二,美國可能尋求一個更靈活的安全邊界,減少對台灣的承諾,同時仍然保留美國條約盟友和在亞洲部署的一些前沿軍事力量。
作者分析,雖然這樣可以減少因台灣問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但也會因為台灣的軍事價值而增加其他軍事費用。美軍將不得不在台灣東海岸更加危險的區域執行任務,也不得不準備如何切斷戰爭爆發時中國大陸的通訊聯絡方式。
如果美國採取這種做法,安撫美國的條約盟友將成為一項艱巨得多的任務。正是因為控制台灣將使北京獲得重大的軍事優勢,日本、菲律賓和韓國可能會要求美國展示其持續的承諾、包括核保護,甚至尋求他們自己的核計劃。
第三,美國可能採取策略,結束對台灣的承諾,同時減少其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以及在該地區的其他聯盟承諾。
作者認為,如果美國這樣做,將打破目前微妙的平衡,更有可能引發戰爭。日本會擔心自己的一些島嶼成為下一個目標,可能自己出來為保衛台灣而戰,即使美國不會這樣做。結果可能是一場大國在亞洲的戰爭,美國可能被迫捲入其中。這樣的戰爭將是毀滅性的。
塔爾梅奇和格林認為,無論美國是鞏固其對台灣及其亞洲盟友的承諾,還是完全或部分地收回承諾,台灣島改變該地區軍事平衡的潛力將迫使華盛頓做出艱難的權衡,放棄該地區的軍事機動能力,或面臨與中國展開軍備競賽甚至公開衝突的風險。不管美國採取什麼樣的大戰略,位於美中關係、地緣政治和亞洲軍事平衡的樞紐的台灣,都會給美國帶來危險或讓其付出代價。

綠營側翼就是網路嘴砲式自戀獨裁者 大人戴面具耍兒戲
2022-12-02 ETtoday新聞雲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我來講一下綠營側翼心理學。
怎麼沒有藍營側翼與白營側翼?沒有就是沒有。因為側翼的興起,政治狂熱與極端主義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而藍白的支持者沒有獨立建國這樣的海市蜃樓要蓋,當然就不會在網路上拋頭顱灑熱血。歹勢,就只是嘴砲式的拋頭顱灑熱血,如果兩岸打起來,我就要上戰場云云。別騙了啦!要你只是露出真名,你就不敢了,還要上戰場啊?
綠營側翼的政治狂熱,若再解析下去,在想法主張上大概就是反國民黨與反中國兩個主要成分。而在心理內涵,主要就是罪惡感、自戀兩個成分。
反國民黨,不是小時候聽多了家人罵老K,就是青少年期受到了老師影響,什麼白色恐怖、戒嚴38年云云,從此把國民黨當成惡魔黨。事實上,那都是30多年前或更早以前的事,國民黨早已下台又下台了。反國民黨,簡言之,就是中學程度的民主思維,然後就停在那裡,靠著一招半式在網路上混日子。
反中國呢?我想連他們自己都未必講得清楚自己在反什麼,我來區分一下:有一些是反共產,有一些是反獨裁,有一些是反侵略,也有一些希望中國與台灣切得一乾二淨。而他們共通的問題就是:不了解共產主義,不了解中國,更不了解中國對台灣的想法與情緒。不是嗎?不然,請問共產主義與法西斯有什麼不同?又怎麼會以為中共快要被中國人民唾棄了?拜託,共產黨在中國得到的支持,比民進黨在台灣高得多。講一個就好。疫情至今,中國死了多少人?比台灣還少。怎麼會以為,一些人拿了幾張白紙揮一揮,就能改變中國的清零政策?說穿了,綠營側翼的反中國,就只是道聽塗說,根本欠缺對中國與中共的完整認識與客觀分析。
在心理內涵上,你看那些綠營側翼動輒咬牙切齒,好像跟人不共戴天,要怎麼解釋?一個合理的講法,就是他們被鋪天蓋地的本土化教育不只形塑了對台灣歷史的認知,更被傳染了上一代的罪惡感:為什麼當時我不能挺身而出,阻止那麼殘暴的事情發生?
那樣的罪惡感,就好比現今經常發生的所謂鄉民正義,也就是:看到了新聞報導,說是誰誰誰被如何又如何欺負了,就在網路上群起圍攻,甚至跳出網路去到人家門口叫囂。因為:我不這樣做,就是見死不救!
至於自戀,這一點如果能夠勘破,你的人生將會不一樣。愛國心經常是自戀的變形,這句話是我說的。不相信的話,你去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激動,一到了選舉就在那邊批藍打白,講什麼「誰都可以當選,就是誰誰誰不行!」不就是你以為,你不阻止惡魔黨,世界就會毀滅了?這是小孩子看漫畫與卡通常有的反應,絕大多數人長大以後就卸掉了這樣的責任感,因為大家不會以為自己有那麼重要。偏偏就有人長不大,一直以為自己如果不出來講些與做些什麼,台灣就要被中共拿去了。三個字:不會的!因為,你,沒有那麼重要,不必把台灣扛在你的肩膀上。不是嗎?民主,就是不要以為「沒有自己,國家就會滅亡」了,因為,那是一種獨裁者的思維。事實上,那些綠營側翼,簡言之,就是一個個小小的網路嘴砲式自戀獨裁者,他們連台大校方都不相信,自認比台大還厲害。試問,這不是自戀過頭,又是什麼?甚至連選舉結果出爐了,一看跟自己的偏好不一樣,就在那邊貶低選民,一副「你們就是太傻,被蒙蔽了」的模樣,不然就說:「怎麼會這樣?這不是我認識的台灣,也不是我想要的台灣!」歹勢,這,就是一種獨裁者的思維。
還好,不管你接不接受、認不認同這樣的選舉結果,台灣民主確實已經往前邁進一大步了。因為,這次的選舉,就是告訴這些綠營側翼:這樣的選舉方式、這樣的政治參與態度,已經無效,也過時了。
一些綠營側翼自詡:「我都沒拿錢,我不是網軍!」沒拿錢,才是更糟!因為,你拿的是上述這些無形的心理需求,而這些更加無形與難以量化,因此會讓你需索無度、要得更多。
事實上,一些網紅為了賣東西、開補習班、或者其他什麼生意,而在網路上講講政治。他們不至於太狂熱,就只是諂媚讀者,因為本質上是要做生意。反而是那些既不是政黨人士,也沒有要選舉,更沒有要做生意,就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而在網路上批藍打白的人,他們如果滿足不了那些心理需求,反彈與回擊往往更加激烈。因為,那是一種自尊的受損。
綠營側翼常以粉專的形式出現,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匿名,二是看起來好像是一群人、其實就是一個人。綠營粉專那些偏激言論,大家私底下也會講,但不會公開講。而網路匿名宛如戴了面具,可以大講特講,不必擔心被認出來。粉專則有壯膽的功能,也可取信讀者,好像是集體智慧。其實就只是一個大人戴著面具,在那邊耍小孩的把戲,講一些不成熟的政治話,如此而已。

若兩岸開打美國會出兵援台?前海軍艦長看完民調斷言結局
2023-07-06 中時新聞網 王柏文

國人對於兩岸發生衝突時,美國是否冒著犧牲該國子弟的風險而出兵援台,一向有不同的看法。國防安全研究院做了1份民調,以「國防民調呈現疑美論退燒及其省思」為題,其中有問到「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美國會不會出兵幫助台灣?」有55%的受訪者認為會,37%認為不會。對此,前海軍艦長黃征輝6日就斷言,「台灣有什麼資格說美國會救我們?台灣沒有一個東西值得美國流連忘返,國防院的民調只是一個認知戰」,引發討論。
黃征輝6日在中天節目《Cti Talk》中表示,「怎麼會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相信美軍一定會來呢?這是我們國防院5月11日公告的民調結果,他說兩岸發生戰爭的時候美國會出兵幫助台灣嗎?相信的人有55%,我看到真的覺得是不可思議」。黃征輝更強調,「我以前都說,這是不可能的。就算他來好了,又怎麼樣呢?」
黃征輝更拿出日本做的民調舉例,「如果第一島鏈發生戰爭,美軍一定來幫日本打這場戰爭的,他民調非常高。但日本民調相當可信,因為日本有美國140多個軍事基地,那根本可以說是美國的土地。所以如果今天第一島鏈發生戰爭,美國捨得撤退嗎?他不會走的,不太可能」。
最後黃征輝也提及,「韓國也有70多個是美軍的軍事基地,那台灣有什麼資格說美國會救我們?台灣沒有一個東西值得美國流連忘返,國防院的民調只是一個認知戰」。

美國要姓修還是姓金?
2023-05-30 風傳媒 公孫策/專欄作家

中國特使李輝訪問五國結束,俄羅斯外長表達正面態度,歐洲樂觀其成但態度保留,美國媒體則提出多種質疑。另一方面,美國從拜登到閣員都釋出希望跟北京低盪(Détente,緩和緊張關係)的訊息。
兩件事情連起來看,當前的世界可以暫時免於兩大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伯格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談得多了,不贅述。這裡簡單說明「金德伯格陷阱」: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伯格提出「霸權穩定論」,認為國際體系的穩定必須仰賴霸權來制訂並執行體系的規則。他曾經擔任二戰後馬歇爾計畫的顧問,這個理論當時無疑是美國霸權主導世界的重要理論基礎;但在蘇聯垮台美國獨霸之後,這個理論就一邊涼快了。直到近些年中國崛起,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蔚為顯學;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奈伊對當時總統川普提出,應該警惕兩大陷阱,除了修昔底德陷阱之外,另一個就是金德伯格陷阱。
奈伊的文章對金德伯格陷阱的定義是:如果沒有大國願意且有能力承擔領導責任,將導致國際體系的失序困境。他的重點在於:美國不但要注意中國爭奪盟主,還要注意中國不願承擔大國責任。今天來看的話,後者顯然無須擔心了,因為中國實際做出了調停俄烏的動作,甚至包括之前它居間促成沙烏地與伊朗的和解,二者都是美國力有未逮(或不樂見其成)的工作。
春秋時,周襄王遭遇王子帶(庶弟勾結狄人)之亂,王城陷落,逃到鄭國。秦穆公動員大軍開往雒邑勤王,想要效法齊桓公尊王而成為諸侯盟主;孰料,大軍開到黃河邊,看見對岸旌旗招展。晉文公率領軍隊擋住秦軍去路,說:「姊夫(秦穆公娶晉文公的姊姊)不必辛苦了,這件事我來就好。」秦穆公無奈撤軍。晉文公接著討平王子帶之亂,迎回周襄王,終於建立霸業。而秦穆公只能稱霸西方,未能成為中原霸主。
重點在於,晉文公在未即位之前,流亡國外19年,最後是秦穆公派兵護送小舅子回到晉國即位為君。當他被晉文公擋住去路時,心情大概跟現在的美國近似——美國當年幫助中國加入WTO,才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時空當然大不同,而處境的不同更在於:美國現在是世界獨霸,看著中國崛起,卻一點也不想跟它平起平坐。問題是,諸侯愈來愈不受節制,原因則在於美國這些年霸凌盟友劣跡斑斑:以歐洲而言,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他們倍感威脅,不能不忍受美國趁火打劫(例如北溪氣管被炸);阿拉伯世界卻在此時表態不甩美國,重疊性甚高的伊斯蘭國家更已成為反美濃度最高的世界——歐亞大陸橋的霸權真空,給予中國經營一帶一路很大的空間。
簡單說,美國此刻不會蹈入修昔底德陷阱,因為跟中國打不起(盟友很可能不出兵而作壁上觀);而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太平洋上的戰爭,只會守住第一島鏈,然後經略歐亞大陸橋——景況有一點像前述故事中的晉軍西面阻擋秦軍於黃河邊,然後東向勤王。
至於金德伯格陷阱,由於美國本身泥菩薩過江(包括國債違約危機與基礎建設落後),而中國「勇於承擔」濟弱扶傾責任(西方媒體的詮釋是債務陷阱),所以不存在蹈入陷阱的風險。
也就是說,美國此刻不能「姓修」,也無從擔憂「姓金」——就怕一旦回神過來,只剩下西方地盤了。

他們在乎台灣 但不在乎台灣人
2022-11-02 中國時報 蕭旭岑/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日前,我與一位訪台的國際地緣政治學者餐敘,席間聊到台海情勢日漸緊張。這位學者說,遏阻中國崛起、維持兩岸分離,是各大國的重要利益。接著話鋒一轉,他正色說:「如果台灣自願與大陸統一,美國、日本、印度都會攻擊台灣!」
我沒想到會聽到這麼赤裸裸的直白陳述,當場嚇了一跳。我追問,當然目前台灣民眾沒有想要與大陸統一;但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也有統一預設、只是未有時間表。如果有一天台灣民意選擇了統一,美日印也要打台灣嗎?他肯定說:「是,阻止(這個)是我們的重要利益所在。」這句話讓我大怒:怎麼對你們大國來講,地緣政治重要,台灣人不重要嗎?
同樣讓我憤怒與失望的,近日還有另一次經驗。8月,美國眾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共圍台軍演,台灣變成國際媒體踩點的大熱門,我也接待過幾位國際著名媒體記者。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資深女記者,她對中共、習近平大加撻伐,幾乎就是「反中」急先鋒,對未附和者不假辭色。我問:「妳似乎認為台灣要用最挑釁的方式來應對中國大陸,那妳有沒有考慮到台灣民眾安危?」她聽了,面無表情,只是聳聳肩。
講自由,講民主,講人權,國際政客都很會說,事實上考量的都是自家利益;這是國際政治的「潛規則」,只是我沒想到連這些老外學者和媒體也是如此。他們覺得台灣重要,因為台灣是第一島鏈、可以牽制中國,蔡英文總統講的都是他們愛聽的,所以他們拚命讚揚。但是台灣人的安危呢?他們就是聳聳肩。
最近來台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是拿美國政府資金的NGO團體,在國際上相當知名,也被質疑有美國情報運作的影子。這次與台灣民主基金會合辦活動,居然訴求「台灣和烏克蘭是當今民主鬥爭的兩個主要前線」,直接把台灣與烏克蘭並列!將台灣「烏克蘭化」的意圖昭然若揭。
台灣不是烏克蘭,大陸也絕不是俄羅斯。是什麼樣的心態,才會希望把台灣與烏克蘭並列類比呢?為什麼美國民主基金會堂而皇之做這樣的操作?曾經信誓旦旦說「請國人放心,台灣不是烏克蘭」的蔡英文卻對此不置一詞?8月中共軍演時,隱匿導彈飛越台灣上空資訊的蔡政府,這次又要向台灣人隱匿哪些事情?
台灣俗諺:「別人的囝仔死袂了」(別人的孩子死不完)。這些外國人在乎台灣,但不在乎台灣人的死活。即使是這大半年爭論不休「到底兩岸有事會不會出兵」的美國,也擺明了「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兄弟是兄弟,過江也要錢」(即使是親兄弟,也是要隨人顧性命,更要明算帳),台灣人知道嗎?
要不要出兵,美國絕對曖昧到底,即使損及總統威信也在所不惜(拜登講了多少次肯定句,都被國務院糾正)。但反過來,老美要求民進黨政府恢復徵兵(你自己都不展現決心,我憑什麼幫你打仗)、增加軍售(就算是兄弟,過江也要錢),可絲毫不含糊。問題是,台灣人準備要選擇一戰嗎?
「別人的囝仔死袂了」,我們應深思台灣老祖宗的智慧,必須認清: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重要,不代表我們要任人魚肉、失去自己的主體性。馬英九曾經跟習近平坐下來談過,代表台灣還有一條和平、尊嚴的路可以選擇。這是我們的家園,周遭都是我們的鄉親。外國可以不在乎台灣人,我們在乎!

那些覺得台灣人總是受中國人壓迫的,在掌握了權力之後會做出非常類似中國人的行為。
----------

你每次看到有人吵誰被歧視的時候,大概都是同一個圈子同一群人
2023-05-24 常山七次郎

你每次看到有人吵「誰被歧視」的時候,大概都是同一個圈子同一群人。而這群人的很微妙的是,他們對自我認同為中國人、男性、異性戀、傳統家庭女性、工業、槍枝、經濟發展...都特別不友善,有很明顯的差別觀點與待遇。
他們會說,自己沒有歧視,只是闡述事實。
然而,當你說成年年輕女性有月經週期會因為激素分泌影響情緒,或者是根據統計數據現在台灣島內大多數的愛滋病患者是男同性戀的時候,這時候又變成歧視了。但其實上面這兩件事情也是真實的,那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與醫學統計。(而且上述的成年年輕女性會馬上歇斯底里起來。)
所以,他們希望人們避而不談的是什麼?其實是這些自認為弱勢者內心的創傷。
想要有效率的侮辱別人,必須要先明白對方最在意的是什麼,以及最脆弱的心理缺憾是什麼。想罵人造成傷害,單純的國罵是沒有效果的。一個髒字都不帶,卻可以引發對方的情緒潰堤、甚至自我毀滅,才是最高級的侮辱。
因此他們的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歧視,而是它們心理脆弱的部分遭到了侮辱。這些自認為在社會上受到壓迫的族群,他們不希望你談到的是它們的劣勢與短處。
你依照這個思維路徑就會發現,認為女性總是受壓迫的族群,他們其實最想要成為的是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富有女性魅力、並且受到廣大男性歡迎的女人。那些覺得台灣人總是受中國人壓迫的,在掌握了權力之後會做出非常類似中國人的行為。
這類人大概都是這個樣子。總之,要是你在某方面很在乎遭到歧視,正恰好就顯露出了你內心的弱點。
也正是因為這些弱點,他們沉迷社群、喜歡團抱取暖,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才是正常的大多數。但你如何在這樣的一群人之中找到可以稱之為「勇氣」的人格特質呢?

德國檢方承認監聽環保人士電話 社會嘩然
2023-06-26 中央社

(中央社法蘭克福25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檢方今天證實「南德日報」(Sueddeutsche)昨天的新聞報導,坦承調查人員確有監聽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活動人士的電話。這起監聽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的憤怒。
法新社報導,慕尼黑檢察官辦公室發言人表示,這次監聽是因懷疑該組織成員「成立或支持犯罪團體」所進行調查的一部分。
「最後一代」的成員曾為表達減少碳排放訴求,將塗滿強力膠的手緊按路面癱瘓交通。他們譴責竊聽行為,認為此舉「荒謬」。
檢察官辦公室發言人表示,該組織成員與媒體記者間的對話,屬於被監聽的電話內容。發言人說,雖然記者本身並非監聽目標,但記者「在受監聽的電話號碼撥打時,會受到此措施影響。」
「南德日報」昨天首次披露這起監聽事件,並於報導中指出自去年10月起即已開始。根據報導,監控範圍包括電子郵件、語音郵件帳戶和記錄手機的「全球衛星定位」(GPS)數據。
對此消息,「最後一代」在推特(Twitter)發文表示:「我們抗議時都具名且露臉,計畫也公開,並願意承擔法律後果。儘管如此,巴伐利亞邦犯罪辦公室(LKA)仍記錄電話、電子郵件和活動概況。甚至發布新聞的電話也遭監聽,這太荒謬了!」
「最後一代」補充說,目前尚不清楚監聽是否仍在持續。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執政黨社會民主黨(SPD)議員卡斯提魯奇(Lars Castellucci)表示,監聽「引發了有關比例原則的問題」。極左翼的德國反對黨左派黨(Die Linke)國會黨團領袖巴契(Dietmar Bartsch)表示,這種監聽「完全不當」。
作為刑事調查的一部分,警方上個月突襲幾名「最後一代」成員的住所,並查封2個銀行帳戶。儘管如此,活動人士仍誓言持續抗議。(譯者:屈享平/核稿:陳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