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鬥五年,左轉能否向前?

2013/11/18
苦勞網記者

責任主編:陳韋綸

2013年秋鬥於11月17日舉行,勞工、農民、土地、性別、環境、移民、移工議題等千餘群眾,從台北市仁愛路豪宅「帝寶」出發,途經華光社區,最後在總統官邸旁的財政部前集結,提出「人民向左、國家還我」的新政治想像訴求,最後群眾將準備好的藍、綠色拖鞋貼上今年秋鬥主題的貼紙,掛在官邸前的拒馬上,宣佈遊行結束,不像往年有大型的集會,也沒有去年「讓雞蛋飛(相關報導)」的衝突場面發生。

距離2009年「秋鬥再起(相關報導)」,跨越原本以工運為主體的集結,至今已經滿5年,而今年在馬政府執政下,關廠工人、年金危機、薪資停滯、土地炒作、反《服貿協議》,乃至軍中發生虐死事件(洪仲丘案)與馬王鬥爭,一連串的大型抗爭,秋鬥意圖突破個別領域的侷限,找尋藍、與政治之外的出路。在宣言中,秋鬥平台指出,現在正在翻雲覆雨的政治人物都將一一離開我們而去,但「不代表新的時代會主動來臨,只能由我們自己開創」。

秋鬥遊行,由外勞組成的鼓隊作為前導。(攝影:孫窮理) 在帝寶前,選出包括資本家與政客的「十大惡人」,把他們放到油鍋裡,用「黑心油」炸。(攝影:孫窮理)象徵藍綠政客踐踏人民的大拖鞋。(攝影:孫窮理)

10年之約,約什麼?

在宣言裡,批判了馬英九與前民進黨統候選人蔡英文都欽慕的英國柴契爾夫人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路線,並指出「今天成為起點,預約10年後的今天」,「預約」什麼?而所謂「人民向左」,這個「左」指的又是什麼?是一個具體的「階級政黨」嗎?起草「宣言」的秋鬥平台成員江一豪沒有辦法具體指出這個「10年之約」約的到底是什麼,對於是否推動政黨,平台內目前仍缺乏共識。

「階級政黨可能是在藍綠之外的選擇、在體制內可以有一個政治集中的東西,不過也有人對於是不是進去體制有不同的看法」,江一豪認為,應該要繼續做社運,或者參選,不一定只能擇其一,秋鬥聚集了那麼多異質性的團體,大家都有不滿,他不否認「大家不滿的東西不見得都一樣」,對於這些人來說,「階級」也不是共識,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組成一個政黨,「可能只是一個『不會做壞事(對這些團體來說,蓋核電廠、拆房炒地…)』的政黨」。

而對宣言中提到的「10年之約」,秋鬥發言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顧玉玲也說「沒有討論過」,顧玉玲說,從去年(2012)提出「向左轉」正式處理到資本擴張的議題,不過這一談到盡頭,碰到「所有權」,還是沒有辦法處理,「只能夠談到『分配正義』而已,再往前就是節節敗退」。不過,顧玉玲認為,去年還只能處理到資本的問題,今年客觀條件改變,已經可以談出「反發展主義」、「看出發展為誰服務」…

秋鬥的意義

從批判藍綠,到批判資本,再到批判發展主義,一路「左轉」的理路有出來,不過,假如有個「不會做壞事的黨」,它也可能是個「什麼事都不做的黨」了,在今年秋鬥的終點,愛國東路林蔭大道,群眾三三兩兩各自帶開乘涼、拍照、聊天敘舊,沒有衝突,也沒有主舞台,更沒有以前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冗長的各團體發言,客觀因素的確帶來訴求上有機會說出一些過去說不出的話,但「秋鬥再起」5年,往前面走了多少?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江一豪認為,即便群眾的差異性還沒有被辨識出來,政治的議程也還沒有收攏,但是「談『左』,即使只是帶一句口號,進行政治宣傳,5年10年去做」也還是有意義,而過今年高張力的818(拆政府)、929、1110(國民黨全代會社運連線丟鞋),乃至動員能量驚人的「1985」,都各自提出跨越運動領域的訴求與路線,缺乏具體抗爭,距離「向左」這個政治集中目標也還有相當距離的「秋鬥」的意義在哪裡呢?

顧玉玲不否認相較於這些「有一個具體的仗在手上打的」場子,作為一年一次常態性動員的「秋鬥」無法有那樣的張力,「這就好像1988第一年『秋鬥』有『苗客案』、1992年有『苗客案』,之後才開始討論常態性的一年一次遊行」,顧玉玲說「就算是『大拜拜』,太平的時候也不能不磨槍」。當然,「秋鬥還要不要辦,這個可以再討論」,顧玉玲說,這5年來,把參與的團體湊在一起,讓大家相認,818、929的集結,參與的團體與「秋鬥」有相當的重疊性,她認為這是秋鬥平台發揮了作用。

警方將整條愛國東路封死。(攝影:孫窮理)作為遊行終點的財政部,也不只是因為剛剛好在總統官邸前而已,秋鬥也批判了國家債台高築,卻不敢對資本家收稅,造成貧富不均、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象。(攝影:孫窮理)人民被藍綠大拖鞋踩死在拒馬前。(攝影:孫窮理)今年秋鬥結尾也沒有衝突,群眾將象徵藍綠政黨的拖鞋懸掛在官邸前的拒馬上。(攝影:孫窮理)

「秋鬥再起」後的五年相關報導:

  • 2009《照片
  • 2010《照片
  • 2011《照片
  • 2012 《照片
  • 2013 《照片

  • 事件分類: 

    回應

    外勞打頭陣,意義非凡。體現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台灣立報
    2012-5-14
    詹宏志痛罵台灣外勞政策
    「這是一個騙人的法,驅使人通通跟著它說謊。」
    特約記者佐渡守專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8065

    「這些政治人物通通不負責任!我覺得社會上需要有更多的人,一起站出來這樣說。」國內知名趨勢大師、PCHOME董事長詹宏志針對台灣移民、移工政策,表達他的憤慨,並以社會科學角度及企業主身分,提出反省與建議。

    「台灣本來就是個移民社會,我們的祖先是通過侵略、佔領,才來到台灣。」詹宏志表示,東南亞新移民對台灣是個新經驗,但在國際上,已有幾百年歷史,我們應該記取他國教訓,不要再犯同樣錯誤。

    別把移工當工具
    然而整個社會對移民、移工的忽視令人驚訝,連政府對此都完全沒有做好準備。詹宏志說:「台灣勞動力的流出、流入,已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台灣的外勞政策,都是臨時架構,用合約看一趟來幾年的方式,政府不願認真面對這個需求,給外勞的條件根本不盡情理,用一個騙人的體制,要求所有人跟著一起說謊,需要者、勞動者、仲介……都在說謊,結果讓整個台灣處在一個很粗暴落後的社會狀態,不僅對外來者很無知,甚至把他們的存在與艱難視為理所當然。」

    他認為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個需求,接著必須「願意」讓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多元文化混同的社會,然後以此為起點,教育所有人。意即至少國人觀念上,要把所有人都當「人」看,不能讓任何制度或權利,可以把人當「工具」看。這是立即可以做到的,並非仰賴社會多大變化之後才可行。「畢竟改變現行體制比較困難,但我們的社會必須有一個力量,讓監督的聲音出來。」

    他說:「所以我們才會看見,有包括《四方報》這樣的新興社會運動出現。這些替外籍移民、移工在努力的人,其實正是台灣當前,學習『自己的社會裡有別人』、『別人要變成自己人』過程中的先行者。眼前看來幫助的是為新移工、移民,但本質上是為協助全體國人邁向一個更合理、進步的社會在努力。」

    外籍人士 台灣新契機
    綜觀全球變化,他還提出「這是台灣的新機緣」。因為這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擁有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這些人都將成為台灣新的視野與資產,震盪出新的文化內容。有了這些雙重文化背景的人,未來台灣與這些國家往來,無論是勞動者、規畫者,甚至是下一代,都將成為前所未有的新力量。眼前用忽視來面對,根本是一種浪費。

    他建議政府應協助企業,學習以「管理社會」的方式來管理龐大勞動力:「我不能同意一個企業向經濟部申請說我需要兩萬人就結束了。」他說,我們應該準備好哪些事來迎接這兩萬人?需要兩萬人的同時,應雇用多少社會工作者、多少醫療人員?兩萬人有沒有信仰上、生活上的出路?他能不能回家、家人能不能來看他?……等配套措施,否則許多需求都將不被看見,如果政府輕易核可,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

    他感慨道:「從我母親生前進出醫院的經驗,我知道以台灣目前的勞動結構,我們完全無法單靠自己能力去應付。照護者是病人最後生命歷程最親的人,我們感謝他們的陪伴都來不及,怎麼還會有人想欺負?這是整個社會教育的問題。但體制欺負人是最糟糕的,所有人無所遁逃,都要受這個體制的宰制,跟著一起扭曲。」並表示,我們需要經常有人出來談這些事情,不能再忽視。談久了,總有一天會做,就算不是全面性解決,至少一點一點的,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