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是中國勞工通訊發佈的第五份工人運動觀察報告,以2011—2012年為報告期。在報告期內,由工人自行組織和發起的集體維權行動已經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主流,並反映了中國勞動關係在市場化轉型完成之後的一種必然趨勢。工人集體行動自上個世紀末興起之後,在彰顯工人訴求的正義性、推動勞動立法、促進勞資關係調整機制建設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漸顯現。這類行動向社會各界表明,中國工人在市場化的勞動關係中,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自己的權利,並為實現這些權利而行動。儘管這類行動仍然存在組織性程度低,並帶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臨時性等缺陷,但行動本身仍然表明,工人們的階級意識和行動意識正在形成。
本報告以2011 — 2012年工人集體行動個案為對象,對兩年間工人集體行動做一個總結性的分析。報告由六節組成:第一節是對工人集體行動的一個全景式描述,從區域、行業、訴求和企業所有制分佈幾個方面,對收集的270個個案加以概括;第二節分析了工人集體行動的引發原因,指出企業內部勞資矛盾積聚、資方降低經營成本、企業經營環境變化等對工人權益所產生的影響;第三節概括了報告期工人集體行動的一些特徵,包括訴求的變化、行動的方式與規模、行動的結果和社會媒體對集體行動的影響;第四節總結了報告期內發生在公共服務業的集體行動個案,指出勞資矛盾已經超出了工作場所的範圍,具有了社會化的傾向;第五節概括了地方政府、工會和非政府組織對工人集體行動的反應與應對策略;在報告的最後一節,對中國工人運動做了結論與前瞻。
本報告指出,在報告期內,中國工人運動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運動的外部環境亦發生重大改變:
第一,在缺少勞資之間市場議價機制的情況下,工人們不得不將集體行動作為實現個人價值觀念與理想生活的唯一手段,這就使集體行動成為當今中國勞資關係的一種常態。
第二,集體行動反映了新一代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份形成與階級意識的覺醒,而階級意識又是一種源於公平、基於現實、生成於工廠、成熟於社會的價值理念。在這種理念之上,形成了工人們的身份認同與利益共識,進而形成了團結的意識、組織的意識與行動的意識。
第三,社會媒體為工人集體行動的醞釀、組織、啟動和持續提供了極為便利和寬廣的平台,它改變了官方媒體「一統天下」的狀況,並為工人集體行動提供了巨大的動員資源。
第四,各級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勞資關係,嘗試找到中立的位置,站在這個位置上,政府對工人集體行動的應對策略已經從政治恐嚇與行政壓制轉為積極的斡旋並促使勞資雙方通過協商談判解決糾紛。
第五,在工人集體行動高漲與政府策略轉變的背景下,各類僱主並未做出及時的態度轉變與對策調整。儘管一部分集體行動迫使僱主與工人進行談判,但此類談判多為一次性解決糾紛的談判,也就是說,勞資之間尚未建立以集體談判為主的勞資關係調整機制。
第六,面對工人集體行動高漲的態勢,中華全國總工會系統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但一些地方工會開始順應工人集體行動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了工作重點,突出了代表和維護工人權益的職能。
第七,在工人集體行動的推動之下,部分勞工NGO正在進行職能方面的轉型,即從對工人個體的維權與基礎培訓轉入將工人的集體行動引入集體談判的軌道。我們認為,這種轉型將成為中國勞工NGO繼續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關鍵。
本報告以270個工人集體行動個案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對發生在公共事業(包括,公共交通、出租車、環境衛生)的122個個案做了歸納性的分析。個案的主要來源是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