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新聞稿】抗議高中課綱粗暴亂調 守護臺灣民主法治
要求撤回高中課綱微調 捍衛教育多元價值
教育文化界聯合記者會

「社運公佈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內容不代表苦勞網立場。任何社運議題相關行動/記者會/活動/講座採訪通知與新聞稿發佈,歡迎寄至 coolloud@gmail.com
2014/02/10

高中開學前夕(10日),教育文化界聯合抗議教育部粗暴亂調高中課綱,高中教師、多名高中課綱委員、臺灣文史系所師生、原住民團體、大學社團、專家學者、教育文化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公開發表聲明,抗議高中課綱粗暴亂調、守護臺灣民主法治,要求教育部撤回高中課綱微調、捍衛教育多元價值。

記者會上,由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台大歷史系陳翠蓮教授宣讀共同聲明,(內容詳見聲明文http://goo.gl/mHibz2),表達教育文化界五點訴求:

1、教育部長蔣偉寧應停止核定此次課綱微調草案,並為此次微調的程序疏失、內容爭議所造成的社會風波負責、道歉。 2、考慮各科課綱方才通過實施期間有限,而十二年國教各領綱即將進行調整,應重新審視此次微調是否真的有必要。 3、尊重專業、回歸體制,反對非專業「檢核小組」介入課綱調整。 4、既有相關會議資訊應予公開,並立即公佈2014/1/27通過的高中課綱修訂內容。 5、有關課綱訂定與調整過程均需公開透明,廣納社會多元聲音與意見。課綱內容應以促進臺灣民主法治與多元文化價值與發展為主旨。

此次高中課綱微調忽視第一線教師心聲,許多高中公民、歷史、國文教師也參與共同聲明連署。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代表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抗議教育部「假程序完備之名、行蠻幹之實」,與課綱修定相關的課務工作推動圈、檢核小組、學科中心、基層教師,事前均不知有高中課綱微調之事。

88高中歷史課綱委員、北一女歷史科沈育美老師表示,她是解嚴之初就參與課綱討論直至實施,課綱委員都具歷史專業,但這次檢核小組卻完全無歷史專業者參與,令人對課綱調整失去信心。高中教育現場有許多教師因即將開學、無法參加記者會,但許多教師都相當憂心此次高中微調課綱將造成諸多教學困擾,請大家不要忽視16歲青少年的理性思考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吳忠泰老師指出,十二年國教總綱草案在今天公布,教育部卻先插隊一個高中課綱微調,令人錯亂,且對比高中數學、自然科課綱微調以近一年時間走完程序,教育部及以三個月草菅民意、草率調整公民及社會科課綱,他痛斥教育部「故意黑箱」。

95、99公民科課綱委員、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指出,十幾年來與公民老師及學科中心教師群的互動,他認為現行公民與社會科課綱並沒有立即微調的必要性,並邀請「檢核小組」成員朱雲鵬、包宗和公開辯論。張茂桂也認為教育部違反程序正義,無法為公民教育、法治教育豎立榜樣,故而要替教育部長補課。

95高中課綱國文科召集人陳萬益教授提醒,這次課綱微調國文科較不受媒體關注,但事實上教育部對國文科強行置入「中華文化」四字,新增三篇文化經典,提高文言比例,反而壓縮學生學習現代語文、認識多元文化的空間。

臺灣大學歷史系周婉窈教授曾參與98課綱修訂小組,她當場提出兩個問題質疑教育部長,一、此次微調是否就是以後課綱訂定模式?二、課綱究竟要如何符合憲法?憲法的要義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並規範政府的運作,沒有規定歷史要如何寫。1991年以後憲法增修條文才出現兩區的稱法,如何規範以前的歷史?「中華民國大陸地區」簡稱「中國大陸」也不見於憲法。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張素玢所長發言表示,歷史研究應跟政治保持等距,才能客觀觀察,然而,「亡國必先亡其史」,今日站出來發聲,是因為教育部此舉就是要拔除二十幾年來台灣各界努力建立的「台灣主體性根基」。

振鐸學會常務理事丁志仁指出,大法官都無法解釋「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教育部卻以調整高中課綱、要教育界試圖解釋,他強烈呼籲,應讓課程治理中立,不應讓教育部長獨任治理。

政治大學學生Piho Yuhaw(泰雅族)代表原住民族青年陣線發言,原住民族歷史一直被殖民,即使現在仍未脫殖民困境,原住民族的聲音未被看見或重視,課綱從未從原住民族的史觀著手,長期僅占台灣史一小部分,甚至意圖將原住民族納入中國民族第五十六族。他強調,原住民歷史長期在課綱是極為匱乏不足,應該要有一定比例的原住民族委員參與課綱修訂,才能確保原住民意見或立場被採納,原住民歷史不應被化約為文化特殊性,原住民歷史應該被具象於歷史課綱中呈現。

「人權、自由、民主才是我們的共同記憶、立國價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代表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澄社發言,剛剛記者會上的鬧場者正證明了台灣的公民教育不足。台灣主權獨立是歷史事實也是主流共識,憲法其實是少數政治菁英的階段性妥協,無法反映主流價值或民意。台灣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已是歷史專業的共同見解,中國只是台灣與世界史交涉的一環,不容許單一政權的偷渡。這次高中課綱淡化白色恐怖相關部分,無視台灣長期受到國家暴力壓制,因為由下而上的民主化過程才得以使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這是非常珍貴的記憶,竟要被高中課綱微調抹除。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董事、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俊宏指出,去年初次舉行兩公約報告國際審查,國際專家針對轉型正義指出,政府應提出大規模迫害人權的完整調查報告,就在兩個月之前教育部的具體回應中強調會加強教授此部分歷史,言猶在耳,但政府卻在短短時間內反悔。

台灣教師聯盟蕭曉玲指出,高中課綱微調後,老師與學生必須據此授課、應考,家長們應關心此事,不能放任嚴重扭曲的史觀落實於公民、歷史、語文教材中!

發起團體: 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公民教師行動聯盟、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台灣歷史學會、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賴和文教基金會、澄社、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等

新聞聯絡人: 吳忠泰(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周馥儀(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主題: 
建議標籤: 

臉書討論

回應

瞭望台:打破「文明與野蠻」的歷史構圖
台灣立報 言論
曾健民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410

韓國義士安重根紀念館在哈爾濱揭幕,表達了中韓兩國在彰顯抗日歷史以及清算日本侵略、殖民歷史上的共同態度和決心;對此,安倍政府官房長官菅義偉氣急敗壞地斥稱安重根為「恐怖分子」。這突顯了安倍政權急於正當化日本侵略歷史繼承舊日本帝國主義的幻想,就像去年底他大跳靖國神社的復古舞一樣。

這也跟今天日本的政治現實有關。去年11月,菅義偉還稱安重根為「犯罪者」,今年卻改稱「恐怖分子」,這反映了日本的現實政治,去年12月,安倍政權強硬通過《特別祕密保護法》,引發民眾強烈抗議。執政的自民黨祕書長石破茂就在部落格上稱這些示威抗議民眾形同「恐怖分子」;其實,安倍強力通過的這個「祕密保護」,其標的之一就是「反恐」,而且對所謂「恐怖分子(或主義)」的定義十分曖昧;有律師批評說:「今後在首相官邸前舉行反核電集會,有可能被視為恐怖活動。」安倍政權的「恐怖分子」話語,是為了加入美國的「反恐」。

「恐怖分子」話語是911後布希創造出來的。它製造了一種「法的他者」、現代文明之外的「非人間」的存在,對於這類人間可以超國界的「格殺勿論」。歐美從17世紀到20世紀的現代史一向以「文明人」自居,認為其他世界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非文明的國家」,因此有「文明教化的使命」。這套「文明與野蠻」的話語,支撐了歐美殘酷的殖民主義侵略和支配歷史。只不過,今天進入全球化的新殖民主義時代,過去的「野蠻人」、「非文明人」成了「恐怖分子」,「非文明國」變成了「失敗國家」、「流氓國家」,對這些「國家」有「民主化的使命」。其實,4百年來歐美「文明對野蠻」的世界觀,其底流並沒有太大改變。

日本以「脫亞入歐」搭上歐美帝國主義的最後一班車,模仿歐美「文明對野蠻」的世界觀,對亞洲鄰國進行「文明化」的殖民與侵略。稱抗日者為「匪」,對殖民地要進行文明教化。今天安倍政權稱安重根為「恐怖分子」,鮮明宣示日本加入美國反恐行列的前端,再度回到歐美帝國主義「文明對野蠻」的狼的世界。

1946年6月17日,台灣光復未滿一年,楊逵等日據反日團體把過去犧牲的志士入祀忠烈祠。楊逵寫下了「六月十七日前後」,文中寫到:

「在台灣,日本統治者制定了『匪徒刑罰令』,殺戮、侮辱被稱為『土匪』或『匪賊』的革命志士……於此紀念先烈之際,必須把被冠以什麼『匪』或『賊』的罪名而加以殺害、侮辱的志士的事蹟,調查清楚公諸於世,並以此糾正被歪曲的一般民眾的認識。」

不管是68年前楊逵的悲願或是今天中韓兩國對抗日志士的紀念,都是在打破「文明與野蠻」的帝國主義世界,追求人的平等權 - 這個最基本的「人權」。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

台獨極右派維護歷史教科書的「殖民史觀」,美國德州保守派維護生物教科書的「神造論」 思想。

Creationists on Texas Panel for Biology Textbooks
http://www.nytimes.com/2013/09/29/education/creationists-on-texas-panel-...

重建合憲史觀 支持政府修正教科書課綱
2014/02/04 學生捍衛國史同盟

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進行修正,部分團體起而反對。身為高中生的我們,目前就在學校接受教育,我們支持政府改革教科書,呼籲大家一起站出來加入我們連署的行列!
兩年前,我們便發動第一次連署,希望政府正視教科書史觀問題,要求修改教科書課綱,拒絕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恢復正確的國家觀念。今日我們欣見政府終於做出一些微調,但是我們也害怕,政府的一些努力在反對人士阻撓下半途而廢!
我們堅決主張,教科書不應討好各種史觀,而是回歸憲法,建立合乎憲法的國家史觀。我們認同教科書編撰必須超越黨派,站在國家的立場,即遵循我中華民國憲法。教科書據此陳述國史,理所當為。
身為高中生,我們厭倦了媒體與政治人物炒作國家認同的紛紛擾擾,希求回歸憲法。我們從來支持,讓學子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的過去,但我們堅決反對,教科書刻意淡化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的剝削,刻意抹煞台灣和中華民國的歷史關連。我們一直相信,台灣與大陸,在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脈絡上,環環相扣,不可故意扭曲。我們也發現,目前微調後的歷史,完全沒有反對者所宣稱的「去台灣化」,相反地,是更忠實地還原歷史的真相!反對者所謂的「去臺灣化」,只是他們創造出來的抹黑口號而已!
今天有一派人聲稱他們代表了民意,認為他們說的就是真理,強要教科書遵循他們的意識形態。但教育乃國家根本大計,不是選舉造勢,不是少數人操弄民意的工具,而是要於法有據,傳授正確的國家觀念。請問全國民眾:教育部修正「誤導學生觀念」的教科書,何錯之有?
我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我們的自由和安定是中華民國保障的,我們理所當然學習中華民國史觀。我們不希望,一些特定意識型態者的阻撓,政府便因此從正確的道路退縮。我們不願看見,這幾年的努力又因此化為泡影!
在此號召各界朋友,不分年齡、黨派、職業,凡認同此宣言者,加入連署,以期能使我們的聲音壯大,團結我們的力量,捍衛我們的國史!

學生捍衛國史同盟發起人:胡少艾、李辰諭、簡至佑

民進黨陷入台灣史觀與兩岸轉型矛盾
2014-02-09 美麗島電子報 郭正亮

1月27日,教育部以「配合今年8月啟動12年國教」為由,通過高中課綱微調案,其中歷史課綱引發「去台灣化」質疑,當天即有台灣教授協會等多個獨派團體到教育部抗議;1月30日,「捍衛台灣文史青年組合」發起抗議連署,兩天即有210名相關系所師生加入。
原本只是單純的公民抗議運動,但1月29日台南市長賴清德的大動作反制,卻使這個「歷史微調小事件」突然被上綱為「朝野意識形態大對決」。賴市長除了立即下令台南市所屬4所完全中學,拒絕使用新修訂的歷史課綱之外,還痛斥馬英九「製造社會對立,付出的代價將難以計算」。
由於賴市長是民進黨民調最高的民選市長,他的登高一呼,旋即引發民進黨中央跟進抵制。2月7日,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痛斥教育部「違背程序、違背規定、違背事實」,要求執政6縣市(高雄、台南、宜蘭、雲林、嘉義縣、屏東縣)一致行動抵制,並將透過立院黨團要求教育部撤回歷史課綱。
民進黨新聞稿表示,這次歷史課綱調整「是重回戒嚴時期的大中國史觀,無視客觀事實,爲了『去台灣化』的政治目的來修改課綱」。蘇主席說「絕不容主政者再次強加意識型態在下一代身上,孩子的受教權不該被操弄,民進黨不會讓我們的孩子去讀錯誤史觀下的歷史課本」。賴市長則表示「將台灣的主權及於中國,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新課綱明顯違反現實」。
綜觀民進黨意見,對新版歷史課綱的批判重點有二:
一、去台灣化,重回大中國史觀。
二、違反現實,不符合主流民意。
新版歷史課綱所涉及的爭議,可分為「用詞修改」和「論述修改」兩類,具體列舉如下:(http://www.my-formosa.com/uploads/article/images/kuo%20form02-1.jpg)
其中涉及「去台灣化」爭議,誠如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所言,台灣長期存在國民黨帶來台灣的中國史觀,以及台灣本土的反殖民史觀之爭。兩種史觀一再拉扯,演變成統獨和藍綠問題。獨派站在台灣人民立場,把歷來所有外來政權等量齊觀,只區別在台灣更迭「建政」的統治者,包括荷西、鄭氏、清代、日本、中國。問題是,這種台灣史觀必將衍生出「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佔領台灣」、「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等激進台獨立場。
相形之下,教育部表示新版歷史課綱的修改,是基於「符合憲法」原則。例如「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是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的「大陸地區」。中華民國領土包括中國大陸,也是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本文至今並未修改,以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仍有「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用語。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反駁說,根據2011年民調,高達85%民眾認為中華民國領土主權除台澎金馬外,並未包含中國大陸,認為教育部說法「不符合主流民意」。吳執行長所言「民意原則」屬實,但教育部的「憲法原則」也同樣為真。畢竟即使是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並未修改中華民國憲法領土範圍,仍然繼續適用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設置的陸委會、海基會等基於「一中憲法」的國家機關,也允許台灣民眾繼續使用「一中各表」內涵明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發行的台胞證。
更何況,即使是吳執行長所謂「主流民意」,也可來自多種根據。例如馬在2008年以58%選票當選總統,當時也符合「主流民意」。但馬早在民調慘跌之前的2011年就下令,公文書必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不能稱對岸為「中國」,而應稱「中國大陸」或簡稱「大陸」,這是否符合「主流民意」原則?
事實上,2007年扁政府公開標舉「一邊一國」、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當時推動全面檢核中小學教科書「不當用詞」,「去中國化」的政治企圖遠比目前教育部的歷史課綱微調更加猛烈。2007年扁政府修改的教科書用詞高達5000個,包括「國劇」改為「中國京劇」、「國字」改為「中國文字」、「古人說」改為「中國古人說」等等。如此全面激烈的用語調整,陳水扁2004年卻只以50.11%選票驚險連任,民意基礎顯然比2008年馬英九58%更加薄弱。但2007年教育部發動全面修改教科書之前,也沒先自問是否符合吳執行長所強調的「主流民意」。
綜上所述,教育部所秉持的「憲法原則」,即使不符合獨派的「反殖民史觀」,恐怕也不能上綱到「去台灣化」、「強加意識形態」、「大中國史觀」等政治標籤。畢竟即使是民進黨,也在1999年之後逐步走出「正名制憲」的激進台獨路線,轉向適應中華民國憲法的「革新保台」路線。如今因為歷史課綱調整,賴清德市長和蘇貞昌主席突然重返「反殖民史觀」的激進台獨立場,仿佛忘了民進黨14年來的兩岸轉型作為。民進黨內爆發如此明顯的自相矛盾,不禁讓人想引用阿扁市長的名言請教賴市長和蘇主席:有那麼嚴重嗎?
民進黨對新版歷史課綱的嚴厲批判,之所以難有說服力,主因是和民進黨的兩岸轉型作為並不相符。畢竟隨著台灣民主化、國民黨本土化、以及兩岸關係迅速發展,民進黨爲了因應「中華民國台灣化」和兩岸現實壓力,早已走出早年「反殖民史觀」的激進台獨立場。例如早在1999年,民進黨全代會即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不再把中華民國視為「外來政權」。
2011年10月8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高雄造勢晚會,也曾爲了凸顯自己的務實立場,高舉「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主張,強調「中華民國不再是外來政府,是現在的台灣政府,民進黨願將中華民國及國民黨包容在台灣觀念下」,澄清之前蔡提過的「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說法。
蔡英文敗選後更強調,民進黨爲了邁向執政,必須克服兩岸「最後一哩路」。民進黨也陸續在兩岸轉型上積極有所作為。首先是2012年3月,當時仍代理民進黨主席的高雄市長陳菊,就在高雄市議會備詢時首度改以「中國大陸」(而不是民進黨長期慣用的「中國」)稱呼對岸。
2013年6月,中國大陸維權律師陳光誠訪台;儘管陳市長是台灣民主運動公認的人權鬥士,但她基於高雄發展兩岸經貿交流的現實考量,並未跟進蘇貞昌主席會見陳光誠;陳市長的兩岸務實作為,果然得到大陸善意回應。2013年8月,陳市長爲了主辦9月亞太城市高峰會,參訪中國大陸五大城市;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專程前往天津宴請陳市長,當場允諾支持「南進南出」的陸客觀光動線,增加大陸各大城市直航高雄航班。
同樣爲了突破兩岸「最後一哩路」,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也在2012年10月啟動兩岸破冰之旅,提出「兩岸憲法各表」作為取代國民黨「兩岸一中各表」、以及取代國共「九二共識」的新方案,也強調兩岸憲法具有特殊關係。2013年6月28-30日,謝長廷再度率8名民進黨立委、3名直轄市議員赴港,與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合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這是台灣綠營首度與大陸具官方性質智庫合辦研討會;雙方達成三項共同結論,第一項就是「兩岸共源同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灣各政黨、政團及民間團體的參與,有助於全面反映台灣民意,穩健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政黨均應認識到,擺脫對立衝突、開展平等協商、推進雙方交流,為兩岸人民及國際社會所樂見」。
2014年1月15-19日,小英教育基金會赴北京進行經貿參訪;1月20日,蔡英文在歸來記者會上也改以「中國大陸」或「對岸」、不再以「中國」稱呼對方,與2012年以來陳菊和謝長廷的務實調整完全一致,都試圖超越與國際現實脫節的「台灣反殖民史觀」,改以「台灣人民可以同意、國際社會可以接受、中國大陸可以忍受」的三大原則,作為兩岸論述的新標準。
由於民進黨只是立法院少數,並不可能推翻新版歷史課綱,即使民進黨發動執政6縣市進行抵制,誠如教育部國教署高中職組組長李秀鳳所言:課綱制訂及教科書審訂,都是中央權責;縣市長抵制,不但涉及違法,也將造成當地學生未來參加全國聯考困擾。縣市長即使可以得到文史教育界支持,但一旦教育部開始強行推動新版歷史課綱,縣市長繼續堅持抵制中央,能否得到多數家長學生支持,恐怕也有變數。
更重要的是,展望2016年重返執政,民進黨最需要面對的迫切課題,就是提出更符合國際主流和兩岸現實的論述,自應站在更寬廣的戰略高度,綜合考慮國內外各種力量的平衡。就此而言,民進黨一旦重返「台灣反殖民史觀」,其中所隱含的「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等激進台獨立場,正好和2013年習近平上台所標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面碰撞;其中所隱含的把日本與中國等量齊觀的歷史觀點,也必然引起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果真如此,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必將更加根深蒂固,近幾年來的兩岸轉型努力也將付諸東流。
近來日本企圖修改歷史教科書,試圖否定南京大屠殺,引發中國大陸不分官民的強烈反彈。中國大陸對中日戰爭歷史尚且如此在乎,對於更攸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兩岸歷史,豈有可能例外?
台南市長賴清德是民進黨民調最高的民選首長,也是2016年極有可能的民進黨副總統人選;如今因為反對教育部新版歷史課綱,不惜把自己等同為「台灣反殖民史觀」急先鋒;但對比賴市長的兩岸務實作為,卻形成強烈反差。
2013年7月18日,賴市長選在華航開闢台南直飛香港航線之際,親自率領大批市府官員和市議員參訪香港,大力推銷台南旅遊觀光、農業及醫療產業等;賴市長表示「若為市政需要,未來不排除訪問中國大陸」,當時他也稱呼對方為「中國大陸」,而不是舊版歷史課綱所強調的「中國」。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賴市長如果以為自己可以「內外有別」,對內標舉「反殖民、去中國化」、對外凸顯「與中國大陸務實往來」,恐怕太低估兩岸現實的反作用力了。

課綱微調成去台化 郭正亮批民黨太誇張
中國時報 徐子晴/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1日

教育部將微調歷史課綱,引發「去台灣化」質疑,綠營質疑此舉「不符主流民意」。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昨天直指,民進黨兩岸政策正在轉型、搖擺不定,現對新版歷史課綱的嚴厲批判難有說服力,陷入矛盾,「民進黨若不認同中華民國憲法,那現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教育部微調歷史課綱,引發綠營執政6縣市激烈抗議,揚言將抵制;民進黨中央也批評,此舉是「去台灣化,重回大中國史觀」、「違反現實,不符合主流民意」。
不過,郭正亮日前在《美麗島電子報》發出諫言,直指2007年扁政府公開標舉「一邊一國」、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推動全面檢核中小學教科書「不當用詞」,「去中國化」的政治意圖遠比目前教育部的歷史課綱微調更加猛烈。郭正亮說,先前扁政府將歷史課本「去中國化」,如今教育部想要在符合憲法原則下進行微調,「民進黨說這是去台灣化,太誇張了!」
他質疑,若說課綱「去台灣化」,到底是指哪個部分?民進黨的質疑,就是將中華民國和其他外來政權等量齊觀;若中華民國跟台灣有特別關係,與荷西、日本政權有所不同,就牽涉到是否認同中華民國憲法。
郭正亮指出,小英基金會赴北京進行經貿參訪時,也以「對岸」、「中國大陸」等詞彙取代「中國」;包括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台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等人和陸方交流時,也稱呼對方為「中國大陸」,而不是舊版歷史課綱所強調的「中國」。
郭正亮質疑,民進黨對中國政策正在轉型中,過程搖擺不定,現在又主張重返「反殖民史觀」,其中所隱含的「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激進反台獨立場,「彷彿忘了民進黨14年來的兩岸轉型作為,明顯自相矛盾!」
他說,若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的是外來政權,「這真的是民進黨的史觀嗎?」他進一步指出,民進黨目前最需要面對的迫切課題,就是提出更符合國際主流和兩岸現實的論述;若民進黨人士以為可以「內外有別」,對內標舉「反殖民、去中國化」、對外凸顯「與中國大陸務實往來」,恐怕太低估兩岸現實的反作用力了。

林佳龍在擔任民進黨秘書長時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說:多數台灣人覺得,「讓日本人統治比國民黨執政還舒服」。
林佳龍說台灣人覺得「讓日本人統治比國民黨執政還舒服」的話並沒錯。誰對台灣人愈壞、愈狠、愈專制,台灣人就愈有好感。所以台灣最適合被中國共產黨統治,那時台灣人將會覺得最爽。